当前位置 : 首页
>>区财政局 >>财政信息 >>政府财政预算
索引号: 002590702/2008-1184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08-12-03 09:05
发布单位: 财政地税局

关于上虞市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6年1月11日在上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上虞市财政局局长  吴志育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市十四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财政预算,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不断深化“大财政”建设,加快推进财政改革,狠抓增收节支,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突破20亿元和10亿元大关,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01816万元,完成预算的112.3%,增长27.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0081万元,完成预算的119.8%,增长37%。

地方财政收入主要项目的完成情况如下:

增值税25%部分22817万元,完成预算的106.2%,增长20%。

营业税27778万元,完成预算的108.5%,增长25.4%。

个人所得税40%部分5847万元,完成预算的95.5%,增长5.1%,主要是上市公司派发股息红利减少以及调整年终一次性奖金计税方法等因素所致。

企业所得税40%部分15907万元,完成预算的110.2%,增长26.3%。

其他税收收入12453万元,完成预算的114.8%,增长43.1%。

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9350万元,完成预算的124.7%,下降6.1%,主要是由于用地政策控紧,导致耕地占用税税源减少。

企业收入负9676万元,完成预算的109.6%,下降25.4%。

专项收入1428万元,完成预算的109.8%,增长1.3%。其中:城镇教育费附加收入962万元,完成预算的106.9%,下降4.2%,主要是从2004年下半年起,涉及教育费附加征收政策调整因素所致;排污费收入466万元,完成预算的116.5%,增长14.8%。

罚没、行政性收费收入14027万元,完成预算的280.5%,增长113.2%,主要是违规土地处置报批,增加收入8139万元。

全年实现财政支出111600万元(含省专款,下同),完成年初预算的138.8%,为调整预算的99.6%,同比增长17.1%(具体说明见附件,下同)。

主要支出项目的执行情况如下:

支农及农林水事业费12204万元,完成预算的100%,增长18.5%。

文教卫事业费33649万元,完成预算的99.6%,增长12.5%。其中,教育事业费28317万元,完成预算的99.7%,增长19.2%。

科技支出4277万元,完成预算的99.4%,增长19.1%。

行政管理费16506万元,完成预算的100%,增长13.5%。

公检法司支出10422万元,完成预算的100%,增长17.8%。

工交商事业费1351万元,完成预算的99.3%,增长8.6%。

其他部门事业费7406万元,完成预算的98.7%,增长13.1%。

抚恤社救事业费2519万元,完成预算的97.9%,增长19.3%。

社会保障支出5239万元,完成预算的100%,增长19.5%。

基本建设支出2939万元,完成预算的99.5%,增长18.9%。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6239万元,完成预算的100%,增长6.2%。

城市维护费3362万元,完成预算的98.5%,增长17.5%。

专项支出1457万元,完成预算的98.8%,增长12.2%。其中:城镇教育费附加支出855万元,完成预算的100%,下降4%,主要是城镇教育费附加收入减少,据此安排的支出相应减少;排污费支出506万元,完成预算的97.9%,增长25.6%。

其他支出383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与上年持平。

需要说明的是,2005年中央再次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增加当年可用财力6798万元,加上2005年财政增收的实际情况,我们将今年兑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开放型经济等财政政策性支出6583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内,改变了往年采取挂账的办法,预算内支出列报更趋规范。此外还拨付了城北公建设施等政府投融资项目支出3000万元。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预计2005年体制结算可用资金95384万元,加上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1991万元,其他各类专项补助8356万元,动用上年结转支出结余4915万元,净结余1797万元,合计全年地方可用财力112443万元。当年财政支出安排111600万元,结转下年支出419万元,收支相抵,净结余424万元,改变了往年财政预算实现收支平衡依靠预算外资金调入的局面。由于2005年度省市两级财力结算尚在进行之中,最终平衡结果需待全省财政决算汇审后,再专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关于上虞市2005年政府性基金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上虞市2006年政府性基金收支计划(草案),按照省财政厅的有关文件规定,以表格的形式向各位代表报告。

2005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是我市加快工业化、推进城市化的攻坚之年。一年来,财税工作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确保重点,不断提高财税工作水平,着重抓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较快协调发展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全年落实预算内外支农资金18177万元,增长14.5%,其中发放种粮大户和农机具购置大户财政补贴743万元,农民直接受益的程度大幅提高;到位资金1700万元,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组织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拨付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2000万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强化财政政策激励效应,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在“工业经济服务月”活动中,出台标准厂房建设扶持政策,为中小企业发展搭建平台、拓展空间;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财政扶持政策,组建民营化担保公司,累计提供融资担保及其他金融业务1.2亿元,进一步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完善金融业考核办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的投入力度,新增工业性贷款17亿元。用足用活财税政策,兑现法定税收优惠政策10399万元,落实先进制造业基地、块状经济等市定财政奖励政策4332万元,拨付开放型经济、重点技改项目、电力补助等市级财政补贴4706万元,充分调动了企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保障建设资金需要。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成功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全省唯一县级城市基础设施授信5.7亿元,向上争取4.2亿元,全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0.7亿元,解决转贷资金13.7亿元,保障了城北新区公建项目、曹娥江口门大闸、城防工程及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要,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二)推行财税精细化管理,确保政府财力持续稳定增长

加强基础管理,提升税收征管效能。开展税收预测和分析,强化税源监控,建立区域税源分析机制,及时为乡镇发展经济提供决策依据;完善国地税协作机制,实施“银、税、库一体化”缴库方式改革,提高税收征收效率,方便纳税人办税;推进“阳光税务”,组织开展“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主题宣传活动,拓展纳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用好税收政策空间,增强地方可用财力。开征建筑用石资源税,扩大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房地产税征收范围,全市累计增收3000余万元;大力开展个人出租房税收专项整治,全市3447户营业房出租户入库税款787万元,入库率达100%,调节了社会分配,公平了税收负担,维护了税收秩序。契税征收由部门代征改为财政自征,入库总额增长45.3%。实行社保“五费”地税统一征收,全年社保基金增长22.2%。构建“大财政”格局,统揽政府财力。将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收入和各种押金、保证金、预收款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摸清政府收储土地、滩涂资源和实物资产家底,明确国资收益分配办法,有效盘活和处置政府性闲置资产,顺利完成审计、司法办公大楼公开出让。加大土地出让金收缴力度,严格滞纳金制度,全年清理欠缴出让金1.79亿元,加收滞纳金1212万元。通过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筹措捐款5500万元,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财力保障。年度非税收入达到22.81亿元,增长22.8%。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谐社会建设

加大公共管理支持力度,增加公检法司等维护稳定支出1357万元,打造“平安上虞”。安排环境保护资金1186万元,专项用于环境监测、污染整治、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落实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等专项资金480万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大社保资金筹措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33470万元,重点支持被征地农民社保、农民培训转移、五保户集中供养、城乡社会低保、城乡医疗救助、残疾人就业和康复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落实资金1347万元,推进教育“四项工程”实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安排专项资金1781万元,加大对社区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疾病预防和控制等公共卫生事业支持力度,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加大对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到位资金2305万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加大应急体系保障力度。落实资金264万元,专项用于禽流感、松材线虫病、一枝黄花等农业灾害事件的防控工作。追加台风等自然灾害救灾资金1317万元,帮助乡镇抗灾救灾,恢复生产。

(四)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运行质量

创新财政管理机制。深化“阳光财政”,实行民政和卫生部门预算、政府投资项目预算、非税收入执行情况上报人大常委会审议,进一步规范政府财权。运用市场化手段,深化财政存量资金绩效管理,推行协议协定存款,全年增加财政收益3100万元。加快财政改革。深化投融资改革,健全投资、融资、管理三大平台,科学计划,要素统筹,控紧盘子,规范追加,积极推行收储、拆迁等环节的财政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等原则,建立和完善“两区”、乡镇、街道财政体制,规范政府间财力分配,调动各方理财积极性。全面清理行政事业单位津贴补贴,为下一步搞好收入分配改革摸清了家底。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政策,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强财政监督。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建立政府债务动态分析机制,实施科学预警,防范财政风险。贯彻落实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出台财政违规行为的信息披露制度,严格会计行业准入制度,维护财经秩序。

尽管2005年财税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公共财政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财政管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收支矛盾依然较为突出,税收收入、政府财力和财政支出等三个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五个统筹”要求,通过深化财税改革,规范财政管理,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绍嘉跨江大桥的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的全面实施,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2006年又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观轨道的重要之年。本届政府大量奠基性的工作开始释放能量,一大批工业重点项目进入集中投入期,大量标准厂房建设出租,以及出口退税政策的完善和我市支持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逐步到位,必将进一步推动2006年经济较快发展,为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奠定了基础。但综观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宏观形势,国家继续实施相对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要素制约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改观,作为地税重要收入来源的房地产业尚未明显回暖。同时,政策性减收因素仍较突出,个人所得税扣除额提高、上市公司股息红利分红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等政策调整,使财政增收面临更大困难,预计财政收入增势将有所趋缓。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即时和潜在的压力很大,保法定、保运转、保稳定必需的刚性支出有增无减;平安建设、和谐社会、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等等,对财政支出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收支矛盾仍将十分突出。

根据以上分析,按照市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的整体部署,今年预算安排和财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上虞“十一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四市”战略,加强资金保障,做大收入蛋糕,完善调控体系,深化财税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绩效管理,不断提升治税理财科学化、精细化、法制化水平,确保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和财税各项职能的充分发挥,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建议2006年财政预算作如下安排:

全市财政总收入228000万元,增长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5078万元,增长15%。

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项目分别为:

增值税25%部分25576万元,增长12.1%。

营业税33136万元,增长19.3%。

个人所得税40%部分6128万元,增长4.8%。主要是从2006年起,提高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相应减少个人所得税收入。

企业所得税40%部分17570万元,增长10.5%。

其他税收收入15500万元,增长24.5%。

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10700万元,增长14.4%。

企业收入负3082万元,下降68.1%。

专项收入1600万元,增长12%,其中:城镇教育费附加收入1100万元,增长14.3%;排污费收入500万元,增长7.3%。

罚没、行政性收费收入7800万元,下降44.4%。主要是2005年基数中包含违规土地处置报批增加一次性收入的不可比因素。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完成年度预算收入任务,预计全年地方可用财力112100万元。据此安排财政支出112100万元,增长10%(同比,下同),实现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主要支出项目分别为:

支农及农林水事业费10135万元,增长12%。

文教卫事业费35201万元,增长12%。其中,教育事业费29478万元,增长12%。

科技支出4649万元,增长12%。

行政管理费14490万元,增长8.9%。

公检法司支出10829万元,增长10.9%。

工交商事业费418万元,增长8.9%。

其他部门事业费7791万元,增长8.8%。

抚恤社救事业费2456万元,增长12.7%。

社会保障支出5903万元,增长12.7%。

基本建设支出2760万元,增长8.7%。

企业挖潜改造支出6673万元,增长9%。

城市维护费3699万元,增长10%。

专项支出1461万元,增长6.2%。其中:城镇教育费附加支出950万元,增长11.1%;排污费支出511万元,与上年持平。

其他支出5635万元,主要是安排部分标准厂房、垃圾集中整治等政府重点项目支出。

各位代表,在安排2006年预算时,我们坚持了以下几点:一是遵循积极稳妥的原则。根据“收入打足、支出打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要求,充分考虑各种收支变化因素,合理安排各项收支,确保年度预算安排切实可行。二是保障基本公共支出。预算内优先保证机关正常运转和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增长,重点保证农村公共卫生、农民健康工程、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以及“平安上虞”、“生态上虞”等涉及政府公共职能的必需支出。三是统筹安排好重点支出需求。根据预算内可用财力状况,合理调度好预算外资金,着力保障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标准厂房建设、农村垃圾集中处置、农村宅基地整治、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实事工程,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循环经济和商贸服务业发展。

三、2006年财税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6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的总体部署,站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切实履行好财税职能,扎扎实实做好各项财税工作,努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着眼于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加快调控科学的财政政策体系建设

坚持激励和约束并重,丰富和完善财税调控机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机制放活,切实转变财税支持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方式。建立农业投入的财政稳定增长机制,支持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层次。健全工业经济的创新提升激励机制,充分运用财政贴息、财政奖励等手段,重点支持循环经济、高新技术、名牌名品、信息化提升、块状经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支持标准厂房和担保公司建设,进一步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全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建立商贸服务业增长促进机制,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城北总部经济和商贸服务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支持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特色农庄、休闲旅游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二)着眼于增强地方可用财力,加快持续稳定的财政增收体系建设

正确处理好依法治税与支持发展的关系,在依法治税、规范管理的前提下,确保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合理把握好收入总量与收入结构的关系,在做大收入“蛋糕”的同时调优结构,最大限度地增加地方可用财力。做大做强地方小税种,努力提高城建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资源税等小税种在地方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加强对建筑业、房地产业和第三产业税源管理,巩固和扩大营业税在地方税收收入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逐步实现对个人收入的全员管理,重点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管理,调节社会分配。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缴模式,加强“五费”之间的联动,逐步统一参保对象和缴费基数,提高征缴水平。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出台《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实现从分散到集中、从粗放到集约管理方式的转变。深化“大财政”建设,统揽政府所有资产、资源和资金,探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非经营性到经营性管理转轨新模式,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切实增强政府综合调控能力,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三)着眼于建设公共财政,加快城乡统筹的财政保障体系建设

拓宽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支持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落实公共卫生、农民健康体检等专项经费,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保障,加大对城乡社区的财政投入。落实多渠道筹措社保资金的各项措施,推进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加大教育“四项工程”投入力度,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中心镇交通网络、农村垃圾集中处置、宅基地整治等重点项目,着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大环保整治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生态村、生态镇和生态市建设,建设绿色家园。加大对虞舜文化挖掘、制度文化建设、文化普及和对外宣传的专项投入,弘扬先进文化,为上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四)着眼于推进依法理财治税,加快规范高效的财税运行体系建设

深化预算改革,扩大上报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部门预算范围,继续将政府投资项目预算、非税收入执行情况上报人大常委会审议,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政府财权民主监督,确保政府科学决策。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强化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管理,增强项目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建立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机制,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扎实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行市级财务结算中心与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的并轨,完成乡镇财务核算分中心建设,理顺运作体系,完善直拨制度,扩大资金直拨范围。发挥“两区”、乡镇、街道财政体制导向作用,夯实财政管理基础,建立共同理财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加强财政制度建设,出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规范单位收入分配行为和支出行为;制订罚没财物管理办法,强化罚没财物的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财政监督,全面实施财政违规行为的信息披露制度,推行政府投资项目抽审制度,对重点支出和重点项目实行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强化税收征管,完善管理模式,深化纳税评估,实行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扩大网上申报范围,提高税收征缴率。规范税收执法,完善征管、稽查、法规协作机制,建立大案审理、案件移送、案件曝光三项制度,规范税收秩序。建立税收减免集体审议制度,实行纳税情况和财税政策享受社会公示制,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构建“阳光财税”。优化纳税服务,推进税务诚信建设,打造和谐财税、效能财税、平安财税。

各位代表,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发展目标已经确定,蓝图已经绘就,财税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已经明确,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