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上虞 > 上虞区志
第七篇 医药卫生
字体:[ ]信息来源:走进上虞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虞县巡警局内设卫生警察1名,管理环境卫生。民国16年(1927),县政府增设民治科,内有卫生专员1名、稽查2名,管理全县卫生行政事务。30年,改由县卫生院兼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兼管卫生行政。1951年,各区、乡、村相继成立卫生改善委员会及行政卫生小组。1952年8月,县人民委员会设卫生行政机构,于9月成立上虞县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管理委员会,1979年撤销,改由县卫生局承办。

第一章   医疗机构

第一节  县属医院

上虞县县立产科诊所   创办于民国24年(1935)12月,附设在丰惠维生医院,4年后停办。

上虞县卫生院   民国30年(1941)1月,上虞县政府两次拨款共5000元在丰惠镇创办。日军侵占上虞,县卫生院改编为卫生队随县政府撤退。抗战胜利后,因原有房屋已被日机炸毁,借西南门街范氏宗祠平房重建,有病床25张,医务人员25名。36年4月增设百官、章镇卫生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8月15日由人民政府接管。

上虞县县立医院   创办于民国35年(1946)2月,附设县卫生院。37年增修病房16间,与卫生院共用,医务人员多有县卫生院人员兼任。1949年8月15日由县人民政府接管。

上虞县人民医院   初名上虞县人民政府卫生院,院址丰惠镇,系1949年8月15日接管上虞县卫生院与上虞县县立医院后改建,有医务人员11人,1952年增至36人。1956年1月7日迁百官镇上街。8月,改名上虞县人民医院,有医务人员44人,设内、外、妇、眼4科,病床25张。1969年7月,人民医院与防疫站、妇幼保健站、麻风病防治站、中西药公司合并为上虞县人民防治院,一年后复原。1985年,设门诊、住院、行政总务三部,共有医务人员221名,行政管理、工勤人员69名。门诊部有内、外、妇产、小儿、五官、肺、药剂、中医、理疗、皮肤、检验、针灸、放射、B超、心电图、超声波、胃镜、急诊、注射、消毒供应、挂号等科室及中药房。住院部有内科、外科、妇产科、传染科等病房,病床250张,附设小药房。各种类型的医疗器械设备基本配套。1984年,在百官镇半山岙征地41.8亩,新建院舍,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投资252万元,计划三年竣工。

上虞县中医院   位于百官镇新建路,建于1978年12月,建筑面积1631平方米。设门诊住院两部,以中医为主,兼设西医,内、外、儿、妇、伤、皮肤、针灸、痔、中西药房、X光、化验、保防、西医内科等科室,医务人员56名,行政管理、工勤人员18名。病床30张。

第二节   卫生院(所)

民国36年(1947)7月,百官、章镇设立卫生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区先后建立区卫生所。1961年改称区卫生院。1963年5月,全县各区卫生院人员列入集体编制,另设区卫生所,负责全区卫生行政事务。1979年12月,区卫生所并入区卫生院,人员恢复全民编制。

百官区卫生所   民国36年(1947)7月,在百官镇火车站附近设县卫生院百官卫生所,医务人员5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停办。1951年10月在百官上街重建百官区卫生所,区务人员6名,病床2张。1955年撤销。1981年5月,在百官三棚桥重建,区务人员3名,1985年增至5名。

章镇区卫生院   位于章镇谢岙村,建于民国36年(1947)7月,医务人员8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停办。1953年6月,由原联合诊断转为章镇医卫生所,医务人员5名。1985年,设内、外、妇、中医、放射、注射、化验、中西药房、防疫等科室,区务人员49名,病床25张。

东关区卫生院   位于东关镇后永兴,建于1952年11月,区务人员4人。原属绍兴县,1954年9月划归上虞。有内、外、五官、中医、妇产、口腔、放射、针灸、伤科、化验、中西药房、保防等科室,医务人员70名,病床50张。

小越区卫生院   位于小越镇,建于1953年1月,医务人员3名。现有内、外、妇产、放射、化验、五官、针灸、中药、眼科、西药房、保防、心电图、超声波、B超等科室与设备。医务人员46名,病床20张。

崧厦区卫生院   位于崧厦镇西大街,建于1951年12月,医务人员7名。现有内、外、妇产、中医、放射、检验、防疫、护理、药房、伤科、疳科(皮肤科)、五官、口腔、心电图、超声波、肺科、儿保、预防接种、中药房等科室。医务人员89名,病床65张。1985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卫生院。

下管区卫生院   位于下管镇方山下,建于1951年4月,区务人员2名。1971年3月,改称为上虞县第二人民医院,新建院舍1585平方米。1981年1月恢复原名。现有内、外、妇产、中医、五官、儿保、药房、放射、心电图、超声波、化验、注射、供应、急诊、保防等科室,医务人员39名,病床40张。

丰惠区卫生院   位于丰惠镇孔庙,建于1955年12月,初名城关区卫生所,有医务人员18名,病床15张。1962年4月,与两月前设立的县干部疗养院合并,改称县第二人民医院,不久恢复原名。现有内、外、妇产、中医、五官、针灸、放射、中西药房、化验、心电图、防疫、行政等科室。医务人员73名,病床73张。

海滨区卫生所   位于沥海镇,1986年8月新建,医务人员2名。

百官镇卫生院   位于百官镇曹娥,前身为曹娥乡联合诊所,创办于1956年,医务人员8名。1979年易地重建,1984年改名百官镇卫生院,有内、外、中医、皮肤、小儿、化验、注射、观察、中药房、西药房、妇产、X光、牙科、心电图、儿童保健、保防等科室,医务人员33名。俞(成泰)氏小儿疳科久享盛誉。

乡(镇)卫生院(所)   1950年5月,浙江省首次卫生行政会议后,各区乡个体行医者陆续组织联合诊所,实行自负盈亏,按医疗技术协商分成。不久,除个别停办外,多数转为乡镇联合诊所。1956年,全县有汤浦、谢塘、丰惠、东关、曹娥、沥海、三汇、四埠、华镇、三联、、陈溪、联丰、横塘、皂湖、岭南、联江、蒿坝、中塘、哨金、娥江、杜浦、樟塘、道墟、双堰、永徐、禹峰、清潭、沥东、五驿、谢桥、梁湖等31处乡镇联合诊所。1961年各联合诊所均转为集体所有制,并改名为公社联合保健所。

1984年,又改名为乡(镇)卫生院。1985年,有乡(镇)卫生院50所。一般均设有内、外、妇、注射、化验等科室,其中25所有小型X光机。双堰乡卫生院胡家番眼科久享盛誉。

第三节   保健站

50年代初,县卫生院陆续培训乡村卫生保健员,至1957年,全县有农业社保健员503人、新法接生员318人,大部村备有保健药箱。农村保健员亦农亦医,集体给予一定补贴(工分),药品费用由村公益金中支出。1961年,全县有564个大队配有保健员和保健药箱,占大队总数的72.3%。1965年,农村保健员增至1158名、妇幼保健员480名。“文化大革命”中,农村保健员改称“赤脚医生”。1969年初,丰惠区城东公社任岙等4个大队,联合建立县内第一个合作医疗站,次年,各大队相继建站,至年底县有616个大队办合作医疗站,占大队总数的84%。合作医疗有公社办、大队办、社队联办等多种形式,经费主要由大队公益金中提取,部分由生产队或社队企业支付,有的由参加合作医疗社员交纳少量基金。视当地经济状况,享受合作医疗社员可免交30~100%的医疗费,按规定转外地治疗的,也可报销部分医疗费。办站之初,部分地区因经费有限,合作医疗机构不够稳定。1974年以后,利用中草药,节省医药费开支,合作医疗有所发展。1976年6月,召开全县合作医疗“赤脚医生”代表大会,实行合作医疗的大队发展到752个,“赤脚医生”1552名。

1983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合作医疗机构由乡村医生或村卫生员承包经营,农民自费就医。

第四节   医务室

民国34年秋,春晖中学设校医务室,有医生护士各1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较大的学校、厂矿先后建立医务室。1966年,全县建起医务室11所,共有医务人员16名。至1985年,有10所学校建立医务室,有医生12名;33个厂矿企事业单位设医务室,有医生60名。

第五节   私人诊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西医生私人开业者居多,行医方式有开设诊所、药店坐堂,或行医兼开药店多种。较著名者有:

余上永济医院   民国5年(1916)年,双堰人田时霖等与余姚县人士在双堰乡创办,有医务人员15名,病床45张。日军入侵上虞时停办。抗战胜利后重建。有内、外、临产、化验、配药等科室,医务人员12名,病床40张。1951年月10月,由余姚县人民政府接收,改称为余姚县马渚区卫生所。

舜江医院   民国9年(1920)9月,葛维生在百官镇下市头创办,设西医内外科、妇产科,兼种牛痘、防疫等。15年11月,葛出任陆军十九师上校军医,遂停办。

崧陵济生医院   民国10年(1921),徐思勉在崧厦创办,设西医内外科、花柳病科。17年,附设戒烟(鸦片)室,曾设分院于谢塘镇。24年董事会解散,医院改名为徐守谦(前院长)诊所。1956年并入小越联合诊所。

维生医院   民国17年(1928)6月,葛维生在丰惠创办,陆续开设西医内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眼科、花柳病科、预防接种等,并承担戒烟,28年12月停办。

仁济医院   民国17年(1928)年8月,王焕文等在崧厦镇创办,设西医内外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眼科、花柳病科。上虞沦陷时停办。

大同医院   民国18年(1929)3月,经亨颐鉴于家乡医疗落后,在驿亭筹办医院。他率先捐出房屋29间、田170亩,又募捐7万元、田20亩,凡出资万元以上者为名誉董事。浙江省主席鲁涤平赠洋1000元,题赠“大道之行”匾额,马一孚题赠“讲信守睦”匾额。22年12月开业,聘请留法学生陈绍贤为首任院长,有医务人员11人。院内设备为县内之首。上虞沦陷后停办。

另外尚有崧厦大公医院、德济医院,以及存济助产诊所(章镇)、徐维善诊所(丰惠)、保康诊所(章镇)、更生诊所(丰惠)、谷庭镛诊所(百官)、惠民诊所(崧厦)、志华诊所(章镇)、福民诊所(丰惠)、小越产科诊所、吴志成诊所(丰惠)、博和诊所(谢桥)、康民诊所(崧厦)、蒋文俊牙科诊所(丰惠)、陈士焕诊所(后陈)春晖诊所(双堰)、刘克蔚诊所(白马湖)、大生产科诊所(沥海)等。中医界较有名的,眼科有余姚寿明斋眼科传人胡家番、柴光耀;小儿科有百官俞氏小儿疳科俞成泰、俞均泰;伤科有章镇塘岙伤外科王者香;内科有丰惠胡仲宣、东关邵佐清、胡德辉,虞东朱汝君,崧厦朱泼尘,章镇丁福康、何春生;妇科有崧厦连淦香、连少兰、陈觉轩,东关马儒珍等。至1949年全县有开业中医148人,西医诊所12所、医务人员29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私人开业者陆续参加联合诊所,至1958年县内已无私诊所。1980年后,重又出现私人开业行医。至1985年,共有私人中医内科、针灸、伤科、眼科、推拿、西医内科、喉科及镶牙诊所70家。

第二章   中西医疗

第一节   中  医

上虞中医历史悠久。东汉养生学大家王充,炼丹家魏伯阳,皆饮誉国内外。三国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性好服饵,常采药山中,其养生五难之说,被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收录于《千金要方》。南北朝时的孙溪叟,多方术,凡创疡出血,虎伤蛇噬、烦毒垂死者经治皆效。尤擅治头风等宿疾。宋代赵才鲁,明代范应春、谢表、周一龙,清代徐鲁得、李苏、王国器、陈淑旗、陈方国、钱必宜、钱清时、连宝善、李烁懿、许凤麟、葛滂、钱玫、章楠、宣律祖、董阳生等皆负盛名。

光绪年间,上虞徐沛(字舜山,号兰阜山樵)校刊中医名著《华陀中藏经》,对中医文献流传作出贡献。

民国以来,县内久享盛名的中医有:

百官俞氏疳科   清代中叶,百官俞时和以小儿科开业兼营药店,民国时传至俞成泰、俞均泰兄弟已历六代。俞氏设老怀生堂药店,自制药剂。治小儿皮肤湿疹(疳疮),以清热解毒为主;治小儿消化、营养不良(积疳)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