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上虞 > 上虞区志
大 事 记
字体:[ ]信息来源:走进上虞

远    古

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虞舜为避唐尧之子丹朱之乱来到今百官镇,文武百官随舜而至,因有百官桥古迹、百官镇地名。又,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娱(通虞)乐,故曰上虞。“上虞”之名由此而来。

大禹治水驻夏盖山。至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于山南建明寺纪念大禹,宋治平三年(1066)英宗赐额净众寺,南宋书法家张即之书寺匾:“大禹峰”;又于山东建夏盖夫人庙,祀大禹妃子涂山氏。

商    代

殷商甲骨文中有“上(虞)”二字,郭沫若考证:“上(虞)当是国名,其地距殷京颇远,由下片推之,相距之路程在四十日以上,当在三千里内外,以声类求之,疑即上虞,上虞之名颇古,据《水经注》‘渐江水’下‘江水东经上虞县南’……则上虞之名,当自殷周以来所旧有矣”。

春    秋

越王勾践在积山(今属道墟镇)筑斋戒坛,于称山(位于杜浦乡、肖金乡、道墟镇交界处)、炼塘(今属东关镇)等地称炭铸剑,因有“称山”、“炼塘”之名,山名、地名至今不变。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建上虞县,县治设百官镇。隶属会稽郡。

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废上虞县,县境并入会稽县。

东汉建武(25~56)初,恢复上虞县。

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上虞南乡入始宁县。

东晋升平四年(360),谢安离开东山出任征西大将军桓温司马。

东晋升平五年,谢万卒,谢安乘机脱离桓温回乡理丧。不久出任吴兴太守,谢安从此从政,并迅速转向东晋中央,孝武帝时任宰相,成语“东山再起”即出于此。

东晋隆安三年(399),孙恩农民起义攻占上虞,杀县令。四年,孙恩再入上虞;翌年,与吴国内史左将军袁崧在虞北(今崧厦区)激战。

南 北 朝

宋景平二年(424),谢灵运辞永嘉太守职隐居东山,建造园林别墅,尽幽居之美,其间以山水诗名动京师,开文学史上山水诗一派;同时用韵文形式写成上虞南乡(当时属始宁县)的地方志《山居赋》。

开皇九年(589),废上虞、始宁二县入会稽县。

贞观初,乡人曹、黎二姓率众割己田创曹黎湖(今皂李湖),溉田11000余亩。

开元十年(722),县令李俊之增修防海塘,自上虞江(今曹娥江)抵会稽(今绍兴县)百余里。

贞元元年(785),析会稽县重建上虞县(《新唐书地理志》作贞元中)。

长庆元年(821),上虞县并入余姚县,次年复置,并迁县治至上虞城(今丰惠镇)。

长庆二年,上虞县永丰、上虞、宁远、新兴、孝义五乡之民割己田创夏盖湖,周105里,为宁绍平原第二大人工湖。

咸通元年(860),剡县人裘甫领导农民起义军攻占上虞城。

北宋开宝四年(971),有僧人在今上浦乡寺前村下筑庵供陶瓷工人祈祷。治平三年(1066)改名广教寺,俗称窑寺。

庆历四年(1044),在县城(今丰惠镇)设儒学。

北宋熙宁三年(1070)行保甲法,始置都,领于乡。全县置14乡,分领24都。

宣和二年(1120),方腊起义军占领上虞,在今梁湖乡福泉山、袋头山屯兵储粮。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分钱清盐场设曹娥盐场(当时属会稽县)。清乾隆五年(1740)七月,分设金山盐场。二场同在浙江省25大盐场之列。

南宋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金人阿里蒲卢浑部侵占上虞,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上虞人民奋起抗击。

淳熙四年(1177),乡人潘畤于五夫清风峡创建月林书院,曾邀请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讲学,潘畤二子友端、友恭皆“及门受学”,朱熹著名的《四书章句集注》多作于此。

嘉泰元年(1201)筑成通明南堰,通官民之船;通明北堰(即新通明坝,宋淳熙间置)专通盐船。

宝祐元年(1253)、四年,西溪湖人赵良坡弟良坦、良埈先后中进士。咸淳元年(1265),赵良坡与父必蒸、子友直同登进士。至此,赵氏一门3代5人举进士。宋亡,良坡、良坦、良埈宁死不仕元。后人立“三忠祠”纪念。

元初(至元八年为1271年),于西溪湖畔朱熹讲学处创泳泽书院。

至正六年(1346),在县治(今丰惠镇)创建常平仓。

至正七年六月,大潮溃海塘,府檄筑塘府史王永议筑,王永劝民田每亩出栗一斗助修,取石于夏盖山。塘成,凡1944丈。

至正十八年,台州方国珍领导的队伍攻占上虞。

至正二十四年在县城(今丰惠镇)修筑石城,周长13华里。

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拆丰惠城墙之石筑沥海所城。以后此城曾为戚继光抗倭前哨指挥所。

成化七年(1471)九月,洪涛坏堤,东自乌盆(今谢塘镇远东村)西至纂风(今沥东乡邵家村),人家存者十仅二、三。次年七月潮汛尤剧,高过塘岸二、三尺,东起临山,西抵沥海,南绕后郭,塘根石块方阔五、七者,滚去一、二箭,淹死者数以万计。

弘治十八年(1505),渔家渡(时属会稽县)董玘中榜眼。

正德七年(1512)七月十七日夜,飓风大作,海潮溢入,坏下五乡民居,男女漂溺死者数以千计。

嘉靖三十年(1551)至三十五年,倭寇数次骚扰上虞,焚烧劫掠,庐舍为墟。后经明卢镗率军于夏盖山、梁弄等地迎头痛击,倭寇伤亡惨重。

嘉靖三十四年,绍兴府通判雷呜阳于夏盖山建抗倭亭驻兵抗倭寇。

隆庆二年(1568),长塘人罗万化中状元,后累官至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教习庶吉士、国史副总裁。

万历二十九年(1601),丰惠镇人黄钺考中武状元,后累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顺治五年(1648)春三月,结寨四明山的余姚人王翊率义兵攻破上虞县城(今丰惠镇),杀死县令刘方至。

康熙十八年(1679),长塘乡篁村人罗淇考中武状元。

康熙二十五年,东关镇新建庄大恶霸章如安,盘剥百姓,强抢民女,逼死人命。绍兴知府余子青微服察访,为民除害。

康熙五十年,沿海堤岸尽崩,荷花池复成海口,与夏盖湖潮汐相往来。湖水受潮成咸卤,环湖七乡10余万亩,虽大旱不敢以一勺灌田,立视禾苗枯死,居民大饥。

康熙五十九年二月,郡守俞卿主持筑塘,六十年五月竣工。自曹娥百官团北至沥海所,东至余姚县界,共11000余丈。筑石塘2300余丈,石塘高二、三丈,宽八、九尺,内贴以土,宽4丈。

康熙六十一年,郡守俞卿用筑海塘余资于崧厦镇建崧陵书院,学舍24间。

雍正五年(1727),署令许荩臣呈请自木桥头柏树坟起至前江村止,计塘210丈;圣恩寺前河口起至叶家埭止,计塘250丈,改建石塘,动帑银14000两。

乾隆四年(1739),知县邱兆熊于县城(今丰惠镇)创建承泽书院。

乾隆十三年,东关镇梁巷村梁国治中状元。

乾隆三十六年,丰惠范衷中探花。

嘉庆六年(1801),在县城(今丰惠镇)建四谏祠,纪念明代冒死弹劾奸相严嵩的御史谢瑜、叶经、陈绍及郎中徐学诗。

嘉庆七年七月,巨鱼由曹娥江口乘潮而上,退潮时陷于沙中,身长不知其几,而脊高于屋。

道光十年(1830),崧厦人连仲愚辞上海县训导之职,回崧厦镇创办“协和酱园”(今崧厦酿造厂的前身)。

道光十二年,署知县杨溯洢、署教谕徐廷銮首倡捐廉暨阖邑绅民捐资,于县城(今丰惠镇)东隅创建经正书院。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英军再犯定海,提督余步云守招宝山,上虞东北一带俱筑土城,官兵连营结寨与宁波为声援,并于夏盖山筑炮台防堵海口。

道光二十六年八月,英侵略军舰船绕后海侵上虞,团董杨光普、沥海汛把总倪永率众俘虏男、女白人各1名,黑人3名,白人妇女称英国三公主。知县龙泽浩将俘虏押送宁波。

道光三十年八月,遇风潮大水,沙湖塘决,无量闸圯,城中(今丰惠镇)水高六、七尺。前江塘决口十七处,岁饥,斗米五百钱。布政使汪本铨至县视察,借库银3000两,饬知县张致高转交崧厦上湖头村人连仲愚经营修筑堤塘,经一年告成。

咸丰三年(1853),法国天主教会在城内(今丰惠镇)县前站弄设天主教堂。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部将戴王黄呈忠攻克上虞,乘胜进袭下管、岭南、大岚等地。

同治元年(1862)十月,驻上虞太平军遭清军、民团及法国洋枪队联合进攻,被迫渡过曹娥江退至绍兴县境内。至此,太平军在上虞县活动结束。

光绪三年(1877),崧厦联丰乡上湖头村连氏建成藏书楼——枕湖楼,藏书6万余卷。

光绪九年七月二十二日,狂风扫地,屋瓦群飞,合抱之木皆拔,潮水溢塘,滨海居民饥。知县塘煦春特请驿亭人经元善(时任上海电报局总办)筹办赈公所,募捐一万八百七十千有奇救灾。

光绪十二年,邑绅经绅文创办牛痘局。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