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上虞 > 上虞区志
概 述
字体:[ ]信息来源:走进上虞

(一)

上虞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东邻余姚市,南接嵊县,西连绍兴县,北濒钱塘江河口,隔水与海盐县相望。经纬度跨东经120°36′23″~121°6′9″、北纬29°43′38″~30°16′17″。县境基本轮廓呈南北向长方形,南北最长60公里,东西最宽46公里,总面积1427.5平方公里,其中钱塘江河口水域212.3平方公里。1985年末全县设8区、11镇、46乡800个行政村、43个居委会,202001户、710531人,每平方公里585人。农业人口632777人,占总人口数89.06%;非农业人口77754人,占10.94%。人口中汉人占99.9%,余有回、壮、满、侗、瑶、畲等族。有华侨355人。外籍华人249人,港澳同胞4246人,分布在29个国家和地区。

地形南高北低,南部低山丘陵与北部水网平原面积参半,俗称“五山一水四分田”。南部低山丘陵分属两支,东南系四明山余脉,较为高峻,覆卮山海拔861.3米,是全县最高点;西南属会稽山余脉,略为平缓,最高点罗村山海拔390.7米。北部水网平原属宁绍平原范畴,地势低平,平均海拔5米左右。最北端是滨海高亢平原,平均海拔10米左右。浙江省第四大河曹娥江自南而北纵贯全境,主要支流有小舜江、下管溪、隐潭溪。主要人工河有萧曹运河、虞甬运河、四十里河、十八里河、百沥河及海涂中心河等。平均年入境水量约27.95亿立方米,是全县水资源总量的3.33倍。主要湖泊有小越湖、破冈湖、白马湖、铲还湖、皂李湖、西溪湖、谢憩湖、康家湖、贺家池(部分水面属绍兴县)等。属东亚季风气候,季风显著,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湿润多雨。因地形复杂,光、温、水地域差异明显,灾害性天气较多,总趋势是洪涝多于干旱。年平均气温16.4℃,无霜期251天左右,一般年降雨量1400毫米上下。矿藏有铁、锰、铜、铅锌、金银、叶蜡石、萤石、高岭土、石英、白云石、黄铁等,其中叶蜡石估计蕴藏量约200万吨,已有20余年的开采历史。

(二)

上虞是浙江省建县最早县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兴盛,人才辈出。

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证明,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相传父系氏族社会后期,虞舜避丹朱之乱来此。据郭沫若考证,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夏帝少康后属越国,战国时期楚灭越后属楚,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上虞县。历史上曾有两次名士、学者在县内聚会:东晋时谢安兄弟及王羲之、孙绰、李充、阮裕、许询、支遁等隐居东山,“出则渔戈山水,入则言咏属文”,后谢安出山从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因有千古流传的成语“东山再起”。本世纪20年代初,经亨颐、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等会于白马湖畔春晖中学,边从教边写作,赢得“北南开,南春晖”称誉。

上虞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上为反抗外来侵略、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进行了不屈的斗争。自晋代有记载起,多次参加、支援农民起义。宋代抗金,明代抗倭寇,清代抗英等历次斗争中,都有上虞人民浴血奋战的记载。1921年秋,在萧山衙前农民运动影响下,曹娥、蒿坝等地农民奋起向地主进行斗争。次年6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书记陈独秀在写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提及上虞农民反抗地主的斗争。1925年12月,中共绍兴党团特支派中共党员崔振民、何步云来上虞开展革命活动。1926年7月,叶天底等在谢家桥成立了中共浙江省上虞县独立支部,领导上虞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上虞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上虞人民在与日、伪、顽敌斗争中,写下了永垂史册的光辉篇章。

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兴盛的文化,秀丽的山川,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东汉王充,被誉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其学说被称为“中国古代唯物注意发展的顶峰”。与王充同一时代的魏伯阳被尊为“万古丹经王”,其著作《周易参同契》是化学科学领域“全球第一本这方面的著作”。东汉中叶的孟尝,被誉为古代廉政典范。宋代李光,以面斥秦桧、力主抗金著名。明代叶经、陈绍、谢瑜、徐学诗,刚正不阿,数次冒死弹劾严嵩,史称“上虞四谏”。清代章学诚是我国方志学奠基人,一代史学大师。近现代经元善、杜亚泉、经亨颐、夏丏尊、马一浮、竺可桢、徐懋庸、陈鹤琴、范寿康、胡愈之等皆饮誉国内外。著名革命烈士王一飞、叶天底为共产主义理想英勇献身,光照千秋。当前,众多上虞籍人士活跃在祖国各条战线上,其中有献身祖国华茶事业70余年,被誉为“茶圣”的吴觉农;著名电影导演谢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近;法国文学翻译家、双语诗人罗大冈;著名作家繁露(王韵梅,在台湾)、古斯范;诗人柯原(章恒寿);著名电影美术师韩尚义;著名电影演员陈述、著名京剧演员胡芝凤等。朝夕生活在县内的70余万人民,更是夙兴夜寐,胼手胝足,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浇灌着这块古老而肥沃的土地。自1949年至1985年,全县涌现出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等先进人物86名。

(三)

民国年间,上虞属省内穷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抗日战争中拆毁的铁路未能修复,公路通车里程仅62公里。与人民生命财产关系重大的江海堤防工程,只有百沥、萧绍、浙东、沙湖4条能勉强抵御一般年份的洪潮。其余堤埂“只能御霉汛,不足抵秋洪”。工农业生产落后,人民生活贫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跨入了先进县行列。1955年,曹娥江铁路大桥竣工,萧甬铁路从此贯通,县内设东关、曹娥、百官、驿亭、五夫5站。杭甬、杭温国道公路在曹娥三角站分道。至1985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12.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25.7公里。水路实际通航里程362公里,主要航线有萧曹运河、虞甬运河甲乙线、曹娥江等,可通航甬、杭、沪、嵊县等地。

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4643万元,1985年达到94231万元,增长19.3倍,比1980年的43462万元增长1.17倍,实现了第一个翻番。1980年全县社会总产值51909万元,1985年达到117702万元,增长1.27倍。是年,财政总收入8091.6万元。特别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更快发展。1949年至1978年的29年中,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率是6.78%,而1979年至1985年的6年中每年以16.54%的速度递增。乡镇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道路,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1985年,全县乡镇企业创产值46329万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6.14%、工农业总产值的49.17%,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半壁河山。国民年间,县内科技力量十分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学科学、用科学”的号召不断深入人心,科研活动遍及城乡工、农、医、卫各个领域,1978年至1985,全县取得科技成果172项,有108项获得国家、省、市、县各级奖励。蓬勃开展的科技研究与应用,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了巨大作用。

上虞易受洪、潮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水利建设,到1985年,共修筑堤塘358.4公里,建水闸170处,筑堰坝184条,修筑小型水库250座、山塘583处,建55千瓦以上机电排灌站27座,开挖大型排灌5条。建成提引水工程的可供水量21529万立方米(保证率90%),水利建设累计投工11586万个,完成土石方11209立方米。累计投放资金7325.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002.4万元,地(市)、县投资354.1万元,乡镇集体筹措资金2969.4万元。

(四)

考古发现表明,上虞自商代至北宋,曾是陶瓷业发达地区,在祖国悠久的陶瓷历史中,上虞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青瓷产地。但是,近代工业比较落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县内用机器生产的工厂仅有几家碾米厂。1949年工业产值仅675万元。1985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45家、县属集体工业企业135家、乡镇工业企业2743家,完成工业产值69995万元,比1949年增长102.7倍,创利润744万元。拥有纺织、食品、机械、化学、建材、印刷等行业,并生产出一批名牌产品,娥江牌110—Z型氨合成催化剂、冷却塔专用风机、低噪音玻璃钢冷却塔获国家银质奖;半自动推包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还有获省(市)、部级科技成果、“四新”产品的高硅蜡石砖、仿六朝越窑青瓷、新系列齿轮减速异步电动机、通风排风机、冷却塔专用风机等。特别是遍及全县城乡的乡镇工业,不但为是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而且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污染源增多,水体、大气及环境污染加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加之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水利设施少、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多数年份粮食不能自给。1949年,粮食单产仅310斤,总产1.65亿斤,每一农业人口生产粮食548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通过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和先进农业技术,使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1981年开始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至1983年全县初步完成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更使农业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4年创粮食单产1739斤、总产7亿斤的历史最好水平。1985年粮食单产1627斤、总产6.44亿斤,每一农业人口生产粮食1018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9亿斤。发展成为以种植业为主兼有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性农业区。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4236万元,比1949年增长5.2倍,平均年递增5.16%。上虞是络麻新发展区,1985年全县种植络麻30555亩,亩产1094斤。棉花、油菜、茶叶为传统种植业,1985年,种植棉花14.4万亩,亩产皮棉114斤;种植油菜12.3万亩。亩产油菜籽212斤,总产26万余担;茶园4万余亩,产茶叶6.13万担。其他大宗果品有杨梅、葡萄、板栗、青梅、柑桔、柿子、梨、桃、西瓜,其中杨梅、葡萄、板栗尤为著名,是全省重点产区之一。养殖业主要有水产、蚕、猪、羊、兔、牛、鸡、鸭、蜜蜂等。1985年,淡水鱼产量38732担,海洋捕捞水产77599担;产蚕茧1.65万担;全年生猪饲养量38.7万头。县境北端约有40余万亩的海涂资源,自1969年以来进行了大规模治江围涂,共围成9丘计16万余亩,至1985年已垦种9.6万亩,成为粮、油、棉、渔、牲禽、瓜果的重要生产基地。大规模围垦海涂,不但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使曹娥江向东北直线延伸9公里,稳定了曹娥江口13公里的出水道,把曹娥江口严重危及两岸土地的近180°摆动潜线,限制在东北向90°摆动幅度之间,为综合治理钱塘江、曹娥江河口打下良好基础。农业生产中人多地少矛盾比较突出,1985年,总耕地614247亩,每一农业人口0.97亩,比1949年减少57.94%。据1984年调查,全县农村有剩余劳动力(包括季节性剩余)10万余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1985年,国民总收入5.3638亿元,人均国民收入754.9元。职工年人均工资1034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11元。县城有国营商业20余个专业公司;供销系统在全县设10个基层供销社、46个供销分社、代购代销店427处;集体所有制的合作商店187家,设销售网点616个;有个体商贩6726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9716亿元。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中已有近50%从事非耕地劳动。

(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县级文化机构只有一处民众教育馆。学校有小学309所,入学儿童2.1895万人;中学仅春晖中学一所,学生314人;简易师范1所,学生148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巨大发展,到1985年,县城设有文化馆、图书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剧院、电影院。各区、乡、镇普遍建有文化站(文化中心)、青年民兵之家及农村图书室。全县有1000个座位以上的影剧院5座、800个座位以上的52座。有市属中等师范一所、完全中学8所、初中55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0所、20班。在校中学生3.5万人。小学573所,学生6.026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6.8%。幼儿园438所、593班,入幼儿园1.6684万人。1984年被省人民政府确认为基本无文盲和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5年,全县共培养高中毕业生3.448万名,向高等院校输送新生3782名,考取高中中专1826名、初中中专1263名、各类技术学校423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虞人穷病多,缺医少药。1950年统计,全县仅有县属医院1所、私人诊所23处,共有西医药人员200余名、病床50余张。1985年,全县有县、区、乡医疗机构62个,中西医药人员1024人、病床677张,医疗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危害严重的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钩虫病和甲状腺肿等地方病,均得到控制或基本消灭。1982年人口普查显示,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9.07岁,其中男66.47岁,女71.79岁。1985年全县人口出生率8.80‰,死亡率6.68‰,自然增长率2.12‰。体育锻炼活动在全国城乡日趋普遍,1977年至1985年,先后有7个单位(家庭)被命名为全国、省体育先进集体。

境内山明水秀,景物宜人。有王充墓及小仙坛、窑寺前青瓷古窑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另有线级文物保护单位10余处。舜井是县百官镇上三大著名古迹之一,1984年易地重修,书法家费新我题写井碑。位于百官镇江西的曹娥庙规模宏大,尤以众多的雕刻、匾额、楹联闻名,被誉为“江南第一庙”。东晋政治家谢安隐居地东山,位于曹娥江中游东岸,山水映衬,风景优美,今有谢安墓在。东山江边山壁间有一形如手指的巨石,临江射西而出,名“东山指石”,是东山著名景观,相传“舜登此石”,石下有谢安曾垂钓的钓鱼石和石潭。虞北平原上的夏盖山,其形如盖,孤峰独耸,雄视杭州湾,相传大禹治水曾驻此山,因又名夏驾山、大禹峰,古为军事要地,抗日战争中县内爱国青年在山顶西北石崖上凿刻“还我山河”、“卧薪尝胆、湔雪国耻”等隶体大字。位于县城东北5公里的白马湖,三面环山,水源丰富,幽静恬适,景色宜人。20年代初,王佐、经亨颐在陈春澜资助下,于湖畔创办春晖中学。县境最南端的覆卮山,因谢灵运登山饮罢覆卮(酒杯)得名。山巅有一平广巨石名七丈岩,又名龙眠石,可容数十人。旁有一石窍,大旱不涸。有一洞名仙人洞。登峰远眺可见杭州湾。通明乡凤鸣山上的仙姑洞瀑布,陈溪乡钓台山上的双笋石、象鼻洞亦为著名景点。

(六)

现存明、清两代《上虞县志》记载,上虞民风“习勤俭,安耕织,不乐商贾”。悠久的历史诚然值得骄傲,但因袭的重负也往往成为阻碍前进的羁绊。目前,县委、县委正率领全县人民,更新观念,锐意进去,努力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引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为把上虞建设成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党风民风明显好转,科学文化基本普及,城乡环境整洁美观的开放县而奋斗。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