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身端庄雅致的旗袍,一手娟秀漂亮的书法,第一次见到贾丽君,给人的感觉便是字如其人。而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温文尔雅的女子,从事着一项硬线条的桥梁工程研究设计。
贾丽君的老家在驿亭镇贾家村,每年6月中旬,她都会从上海专程赶回家乡吃杨梅。她说:“我从小吃着家乡的杨梅长大,对二都杨梅有特殊的感情。这么多年身处外乡,当有人问我来自什么地方,我总会特别自豪地说:我是浙江上虞驿亭人,我们那里盛产二都杨梅!”
情牵故里梦启春晖
桥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建筑物,以其卓越的社会效益、丰富多彩的结构形式、宏伟壮丽的外形深深地吸引着工程师和大众的目光。在研究桥梁工程设计的贾丽君看来,桥梁可以分为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而联系起她和家乡之间的无形之桥便是故里乡情。
“记得18岁那年,我离开家乡到北京上大学,每年放暑假总是归心似箭,因为我知道父亲正想方设法地为我守护着那最后几粒摇摇欲坠的杨梅,就等我回来品尝。”贾丽君说,也是这份舐犊情深,让她对家乡上虞、对这里的父老乡亲有着太多的眷恋。
在今年的上虞杨梅节期间,贾丽君作为驿亭籍乡贤代表,受邀担任二都杨梅的形象代言人,为家乡的杨梅宣传吆喝。“我是一个有杨梅情结的人,这些年,我吃过很多地方的杨梅,但我们的二都杨梅味道与众不同,甜中带酸,酸中带鲜,是杨梅中的极品!”
贾丽君说自己的一生中最难忘怀的一座桥,名叫春晖。1981年,年仅15岁的她以优异的成绩从横塘中学毕业,并被春晖中学录取。但当时她没有及时报到,因为有人建议一个女孩子还是读个补习班考中专算了,考大学难度太大,不保险。直到父亲遇见一位百官的朋友,他说那当然是上春晖好喽,哪怕没有考上,也是春晖毕业的高中生。于是,贾丽君和父亲在开学后的第三天,心急如焚地赶往春晖。“当时,我们是步行去的,平常需要一个小时二十分钟的路程,我们只用了五十五分钟就走到了。”
令人庆幸地是学校并没有因为贾丽君延迟报到,取消她的录取资格,特别是班主任李梦阳老师此前还专门托人带信,叫她早点来学校。“更令我惊喜的是我的语文老师贾超英,竟和我是同村人,而且我刚去读书的那一年也是他来春晖就职的第一年,实在是太巧了。”贾丽君说,春晖园是她梦想起航的地方,她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度过了三年难忘的读书时光,也正是因为春晖这座无形的桥梁,才使她后来走进了同济大学土木学院桥梁专业,开启了她的桥梁世界。
重返母校解密桥梁
去年11月,贾丽君作为春晖校友走进春晖讲堂授课,受到了学弟学妹们的热烈欢迎。这期间,她用图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结合故事实例将大家带入了精彩的桥梁世界,让春晖学子感受了桥梁设计的智慧魅力,领略了意蕴丰富的桥文化,聆听了荡气回肠的桥故事。
贾丽君说:“看到那么多年轻的面孔,我感到特别亲切,也使我回忆起当年艰苦的读书岁月。”
在当天的讲座中,贾丽君满怀敬意地介绍了“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并结合国内外诸多的桥梁设计案例,为春晖学子们讲解了桥梁的功能、组成、施工、受力,以专业的眼光和角度,剖析了中国目前在桥梁领域取得的建设成就。期间,她还讲述了自己曾参与施工设计的几个桥梁项目。“那是1992年,我刚研究生毕业,当时江阴长江大桥是现场设计,集合了国内设计科研最具优势的三家设计单位,同济是其中一家,我有幸参与其中。我们请了几位外籍顾问,有一位是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也就相当于我们国家的院士。他长的人高马大,透着一股英国绅士的气质,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他在设计现场给我们做专题讲座,板书写到下半段的时候,竟然直接单腿下跪继续写完。当时我们下面在座的设计人员大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而他是七十几岁的老人,如此敬业的态度精神,令我毕生难忘。”
此后,为了完成全桥的空间受力分析,贾丽君坚持在现场驻点设计,昼夜不息地反复对比测算,最终拿出了多个方案,这在当时千米级桥梁的全桥整体受力分析中当属首例。1999年,江阴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了,大桥主跨1385米,总造价达35亿元,其中每根缆索造价达4个亿。而它的落成也标志着我国的建桥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春晖讲堂结束后,贾丽君又将亲手写下的“春泽桃李千日书,晖煜杨柳一腔情”诗词赠予母校,将春晖藏于诗头,也将感恩之情藏于心间,共勉学弟学妹。
心系家乡捐资助学
2003年,上虞建设局联系同济大学对人民大桥进行健康检测,贾丽君正好是团队中的一员。对于这次人民大桥的检测项目,贾丽君亦非常重视,她在检测与受力评估中发现,桥梁部分拉索破损严重,应力超限,需立即更换。这期间,大桥原施工方建议更换10根以上拉索,但贾丽君带着几位研究生通过计算分析,建议先更换5根,剩下的可以在5年之后再更换,这样既节省了维修费用,又延长了拉索的使用寿命。2008年,她再次对人民大桥的引桥部分进行加固,直到2012年,才将大桥的拉索全部更换。
作为桥梁专家,贾丽君一直心系家乡建设,为家乡的桥梁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2001年,上虞外环南路曹娥江大桥设计复核双层桥面,箱梁两侧挑臂达5米,布置三向预应力钢束。当时我通过三维空间分析,发现挑臂根部应力状态不满足规范要求,须加强构造处理与配筋布置。”贾丽君回忆说,后来设计方在复核过程中采纳了她的建议,待到大桥通车后,她还特地去桥上进行现场观察,发现情况良好后才安心离开。
2011年,春晖立交桥倒塌事故发生后,负责原因鉴定的贾丽君连夜赶到现场,多方勘察,顶着各方压力完成鉴定报告,秉公写下结论:设计有不足之处,但不是倒塌的直接原因。2014年,贾丽君又承接了上虞高铁新城的下穿通道项目,经过反复论证设计,取消抗拔桩,为项目省下经费2000万元。
近年来,贾丽君还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早在2009年,她就出资50万元在驿亭中学设立奖学基金,勉励优秀学子。“记得那是春晖60周年校庆,范寿康先生出资设立了奖学金,也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粒种子。现在每次回老家,我都发现上虞发展得好快,心中既欣喜又自豪。我是从事教育工作的,特别希望将来有一天上虞能拥有一所自己的大学,等到条件成熟,我愿尽我所能,出谋划策,倘若有土木专业,我还可以开设讲座,或邀请同行前来支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点实事。”贾丽君说。
贾丽君
1984年毕业于春晖中学,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同济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桥梁结构理论和结构体系研究、大跨度悬索桥和斜拉桥力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