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在上浦虹蛘,虞舜诞生,他屡受责难,不改孝心,对父恭顺,对弟慈爱,孝感天地;他通音律,懂耕种,会捕鱼,善制陶,讲礼让,孝德兼备,成为中华历史上的三皇五帝之一。
“虞舜的不朽,不仅因为他在历史上崇高的地位,尽管过去4500多年,一个出身平民,富有孝德之心、充满着人情味的亲民领袖形象始终充满魅力,更能打动人心。”区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曾花数年时间,从民间搜集整理了关于虞舜的31则传说,由此形成了对这位特别乡贤独到又准确的评价。舜是上浦的,也是上虞的,更是中国的
《会稽旧记》云:“舜,上虞人也,去虞四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地。”经考证,这个叫“姚丘”的地方后来叫虹蛘,就在上浦境内。
不过,关于舜的归属,各地多有争论,也曾引起历史地理学泰斗陈桥驿教授的关注。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派出研究生乐祖谋作了一年多时间的史料查阅和实地考证。他们发现,在宁绍平原有关虞舜传说的古迹共有15处,落于上虞境内的多达11处,其中位于上浦的竟有6处,包括舜的出生地虹蛘,以及舜耕作的历山和象田等。当时,这位绍兴籍教授陈桥驿郑重地下了定论:在儒家经典中,虞舜确实是一位至圣完人,但是这个故事的渊源却无疑出自上虞,他是上虞土生土长的人物。
学生的考证和导师的结论化为一篇重要的论文——《历史时期宁绍平原城市的起源》,发表于1985年的《中国历史地理文丛》。这篇论文也被陈秋强发现并收藏。不过,陈秋强并不拘泥于此,他认为,研究虞舜,不可仅仅关注虞舜的“户籍”问题,这只不过是一个载体,一个过程。作为虞舜的子孙,我们真正要做的,是通过这个载体,这个过程更好地来保护和传承虞舜留下的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舜是上浦的,也是上虞的,更是中国的。”陈秋强点出了虞舜的开放与博大,孝德文化的深远和厚重。
成长的民间力量,唱响孝德文化的传承之音
从今年4月起,区虞舜文化研究会会长吴宝炎带着他最新创作的《三家三德》为我区各地党员干部做巡回演讲。虞舜是《三家三德》频繁提到的一个人物,吴宝炎称他为孝德圣祖,为上虞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从小听爹娘讲虞舜的故事,后来我自己也讲,一直讲到现在。”吴宝炎是上浦镇戚山村人,从唱莲花落到现在的绍兴评话,虞舜始终活在他的一张绣口中。
传说中舜的出生地虹蛘,舜开荒耕种的象田,就在他老家的附近。
“中国传统二十四孝故事中,男孝首篇为‘孝感动天’的舜帝,女孝首篇是‘投江负父’的曹娥,今又有背母上学的曹秋芳,坚持多年回乡捐赠的张杰先生,‘救火阿三’阮炳炎……孝德文化就像上虞文化的一个强大基因,一直在繁衍壮大。”杨根苗早年在上浦教过书,充盈民间的孝德传统,也常被他引入教书育人的课堂。退休后的他,长期担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和顾问之职,在他的主持倡导下,孝德文化又融入了当下的未成年人教育。
2010年5月,“中国孝德文化之乡”落户上虞,同年8月,杨根苗和一批志同道合者,成立了上虞孝德文化研究会。几乎同时,酝酿已久的虞舜文化研究会也正式问世,一同为孝德文化扛旗发声。这些年,《上虞孝德史传新编》《上虞孝文化荟萃》《虞舜文化丛书》《虞舜文化戏曲曲艺集》等各类重要的文化研究成果相继问世,每年举办的相关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也越来越有影响力。
2012年,时上虞市委向社会各界发出新时期上虞精神征集令,最终确定为“崇孝守信务实创新”,孝德文化的传承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上虞作为中华孝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发出了属于上虞的强有力的传承回应之音。这些年,这个声音正越来越响亮,越来越丰富。
崛起的官方力量,彰显孝德文化的时代魅力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孝德文化的另一面,来自官方的力量也开始崛起。2008年6月,承载着虞舜文化和孝德文化的承续重任的大舜庙破土动工。3年后,凝聚了众多艺术大家智慧的大舜庙以大气恢弘、古朴雄浑的形象再现昔日辉煌。据了解,早在夏朝,上虞就有了大舜庙。然而,随着昔日大舜庙的湮没,重建大舜庙成为上虞民众多年的企盼之一,更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重点之一,时上虞市委、市政府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在凤凰山下启动大舜庙建设工程,设计新建“舜耕象群”、“舜会百官”等孝德文化标志,与不远处的曹娥庙形成呼应。同时,留存各地的孝德遗迹、遗址也得到了妥善地修缮与保护。
备受瞩目的是,随着大舜庙的开园落成,失传多年的祭舜习俗也得到恢复重启,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国内外的虞舜后人。现在,囊括大舜庙、曹娥庙、中国孝德馆等核心景点的中华孝德园概念日益趋向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孝德文化进校园,向孩子播撒孝德的种子,也逐渐成为民间和官方的默契共识。最近,区虞舜文化研究会章镇镇小学分会成立仪式隆重举行,使这家百年小学有了一个孝德教育的良好平台。据了解,从2015年起,该研究会即启动了虞舜文化进校园计划,目前已先后在13所学校成立分会,涵盖小学、中学和大学。其中上浦镇中作为首批学校分会,对非遗项目狴犴龙舞倾注了大量心血,从去年下半年起,该校又先后投入11万元,更新了道具、服装,并请专人编剧,设计了情节,以使狴犴龙舞从广场走向舞台表演。狴犴龙舞,至今有800多年历史,流传于上浦一带,主要用来祭奠虞舜。
另一方面,教体系统多年来将孝德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把孝德教育与学校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序教育、纪律教育有机地结合的做法,逐渐成为制约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淡化,啃老、弃老行为等社会不良问题的一股重要力量,并结出了不少新的成果。
其中,百官小学早在1997年就率先启动了孝德教育,自编孝德教材,举办孝文化节,建成孝德长廊、孝德博物馆、孝德厅等设施,精心打造“孝德文化”基地。经过十多年的坚持,百官小学先后赢得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示范小学等殊荣。而随着百官小学“孝德文化”基地的建成,也为全区教师、学生和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孝德教育参观、学习、交流平台,推进了全区孝德文化阵地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