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索引号: | 00259077X/2018-45108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18-10-23 15:29 | |
发布单位: | 杭州湾上虞经开区 |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2017度年工作计划 | ||
2017年开发区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区第一次党代会、区委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合力建设“创新之区、品质之城”的总体定位,以“五年再造一个千亿级产业基地”为总体目标,坚持经济发展登高线、安全环保守低线,牢牢把握产业集群、产城融合、绿色发展三条主线,加大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强化创新驱动,确保各项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区,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持续晋位,积极争做创新发展、品质发展的示范区。 1、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17年二三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5%,其中工业产值增长12%,服务业产出对经济贡献的占比提高3个点以上;税收增长10%,力争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0%,服务业项目、政府性项目投资增长20%以上;确保全年实到外资8000万美元,力争1亿美元;回归资金21亿元。到2021年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 2、产业集聚取得新成效。2017年要引进投资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只、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8只、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只。到2021年,新材料产业形成400亿规模;医药产业达到400亿,其中成品药100亿;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200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00亿。 3、产城融合呈现新面貌。2017年新城要集聚常住人口8000-10000人,游客和培训人数突破100万人次,争取取得第四届中国绿博会和第十届中国花博会的申办资格。到2021年,滨海新城人气加速集聚,实现“3万常住人口,100万以上游客”。 4、生态环境实现新提升。2017年要争取实现大气异味检出频次和浓度双下降,力争安全事故零死亡、事故发生起数明显下降。力争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全国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三、突出重点扎实做好2017年主要经济工作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开发区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实现产城融合突破的关键一年。做好新一年的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坚持五大发展,提升五种能力。 1、坚持集群发展,注重精准培育,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精准才能集群,集群才有提升。充分发挥现有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加大项目引进、产业培育的力度,积极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一是强化产业引导。强化产业规划,按照拉长医药产业、突破新材料产业、培育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总体方向,启动新材料、生物医药两大产业集群专项规划,争取两大集群产业占比超过50%。优化空间布局,按照调优前端,拉长后端的要求,分区完善入园标准,严格项目准入,优先引入符合产业导向、新兴产业配套的项目,力求新兴产业相对集中,专业化配套相对完善。强化龙头骨干企业带头,鼓励龙盛、闰土进军新材料产业,推动新和成、中化蓝天、晶瑞电子做强新材料产业,康龙化成、美诺华、博腾、京新等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带动成品药制造生产。 二是强化项目推动。大力推动实施重大项目,确保投资30亿元的康龙化成医药基地、投资15亿元的凯诚新材料新型薄膜等新落户项目启动建设,积极争取金龙新能源客车项目、台湾晟邦物流车项目、舜江建设集成式住宅产业化项目等落地建设。鼓励发展产业延伸项目,引导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及合作等方式,向产业链高端布局,力促中化蓝天PVDF太阳能薄膜前道项目、闰土股份和新和成特材合作新材料延伸项目、中科恒泰轨道交通复合材料等项目加快建设。同步推动产业提升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工艺,全年实施产业提升项目200只,计划完成投入100亿元,当年新增投产项目20只以上。 三是强化招商引资。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集群,突出成品药、高分子改性材料应用、电子材料等领域。实行精准招商、特色招商、合力招商、产业专业化招商,努力构建大招商的格局。扩大驻点招商网络,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以上海为核心,积极对接优质外溢项目;深入拓展北京、广深市场,对接国企、央企和大型民营企业项目。突出分园招商成效,中丹生态产业园完成建筑1万平米以上,争取有2家以上中北欧企业落户;日欣科技园力争新引进企业3家以上。健全中介招商体系,与专业中介机构建立深度合作,通过委托招商、聘请顾问等形式,挖掘项目投资信息。强化企业以商引商,积极发挥企业家“懂市场、有资源、人脉广”的优势,积极为开发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贡献力量。 2、坚持创新发展,注重动能转换,着力提升内在驱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主动力,开发区和广大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发展。下大力气培育和建设创新的平台、模式和机制,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的驱动力。 一是注重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点、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为企业不断创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力争每年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高新技术企业3家,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50%。紧跟世界产业潮流,瞄准全球前沿技术,通过走出去设立海外分公司、工作点等途径,加快先进技术引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汇聚创新人才,通过荣誉激励、股权激励、成果激励等方式,为企业科技创新建立引才、留才、聚才的良好氛围。开发区也将积极研究企业创新技术产权保护机制,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二是注重平台创新。加快打造产业集群的发动机,谋划建设“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校合作、市场运作”的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支持新和成、美诺华等企业设立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研究中心,力争年底前启动建设。建立技术产业化的合作平台,启动中丹创新研究院建设,积极引入北欧企业及科研机构,实现高新技术在开发区的产业化,带动开发区环保节能技术较大提升,全年承接转化两项以上成果。建立创新创业的新型孵化平台,依托浙江理工大学,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和创业机构,加快技术产业化。建立生产性服务平台,探索引入专业化的设备检测、工艺设计、环境治理等服务机构,全年引进专业服务机构10家以上,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和服务。 三是注重模式创新。鼓励引导企业实施“产业+研发+资本”的经营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深化产业、资本相结合,通过股改上市、并购重组,不断壮大企业自身实力和发展规模。今年确保康隆达、扬帆新材等两家企业上市,积极培育5-10家上市后备企业。鼓励引导企业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尝试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等,全面改造提升传统模式。探索构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科研中心+投资基金+产业服务的发展模式,完善“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办理”、“最多跑一次”的企业综合服务模式,健全政府、科研院所、院士专家、企业的多方联动模式,不断提高服务发展的水平。 3、坚持绿色发展,注重科学治理,着力提升环境持续力 牢固树立“环境是生命力”的理念,以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循环化试点、信息化监管等“四个化”为核心,深入推进化工行业整治提升,推动绿色循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行业整治。按照“提升发展一批、并购重组一批、关停淘汰一批”的要求,持续推进化工产业提升行动计划,力促产业层次有明显提升。今年要确保80家企业整治达标,5家企业6只项目完成整体改造,6家低效企业完成退改,16家企业164台套反应类压力容器淘汰更新,17家企业35个重点监管危险工艺的自控系统完善升级。新增18家安全规范化达标企业,10只环保标准化达标项目,在10家企业中试点开展环保精细化管理。 二是加强循环化建设。以创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和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为载体,重点从空间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循环产业链构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污染集中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强化运行管理等七个层面统筹规划,全力推进企业内部小循环、企业间共生中循环、区域间配套大循环的三个循环化建设,积极实施33只循环经济项目,完成投资38.2亿元,今年力争列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创建名单,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三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以物料输送管道化、生产过程连续化、危险工艺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为抓手,切实加大安全环保管理。深化“科学治气”,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异味,组建嗅辨监管队伍,落实异味嗅辨监测和分析,完善环保科技监管综合集成平台,推进新一批20家企业完成“科学治废气”,严格环保准入,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打好“企业自查、日常督查、联合大检查及专项检查”组合拳,落实安全隐患限期整改。严格落实五水共治、控违拆违等中心工作,努力确保消除劣V类水质断面,完成清淤任务,力争完成6万平米拆违任务,建成“无违建”开发区。 4、坚持融合发展,注重功能布局,着力提升平台承载力 着眼国家级大平台,按照花园式开发区的建设理念,完善规划与配套,全面开发生活、休闲、旅游等功能,提高发展品味,提升经济发展的承载力。 一是优化总体规划。按照“提升制造业产业区、加快滨海新城”的目标,完成开发区总体规划编制,突出“大融合+小集聚”的布局模式,既要做好产、城两大功能片区之间的有机融合,也要抓好“工业邻里+社区邻里”为中心的小范围功能集聚。注重建设中融入“产业文化”,深化滨海新城规划档次和质量,研究产业区块外观色调,提升开发区整体建设品质。 二是优化基础配套。加快推进生产、服务、生态、景观等平台功能配套,杭州湾花田小镇深化与绿城、蓝城的战略合作,投入10亿元完成欢乐大世界、小镇商务中心和居住邻里中心等项目建设。理工大学确保9月份顺利开学,中加学校启动招生,新城小学和幼儿园启动建设。围绕大学开学,加快理工大学周边商业中心项目,率先启动大通滨海商城和北侧商业街,力求与大学开学同步。围绕生态景观打造,加快生态湖项目进展,今年一期景观建成开放,二期完成水利及市政配套,争取全国绿博会和花博会申办资格。 三是优化区域环境。全面完善道路改造、绿化提升、供水污水管网等区域基础配套,今年共安排政府性项目28只,计划完成投资约12.86亿元。加快与绍兴接轨的新东线(展望大道)等重点工程、500亩产业提升区块的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新围区2000亩土地开发,为后续发展打好基础。继续做好世纪新丘标准海塘建设,以及海塘加固、路面维修等抢险工程;加强3.5万亩海涂土地的农业开发和管理工作。加快物业管理、市政维修、园林经营等公用事业管理的市场化运作和监管步伐,不断优化区容区貌。 5、坚持高效发展,注重要素破解,着力提升根本保障力 打破一切制约发展的“瓶瓶罐罐”,着力构建要素、政策、人才的保障体系,筑牢经济发展的基石。 一是落实要素保障。积极“盘旧争新”,建立完善企业用地核查机制,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净地”出让,加大存量资源盘活利用;主动适应指标下达方式,积极包装一批重点基础设施、省重大产业项目、特色小镇及产业集聚区争取“带帽”用地指标,确保项目建设用地供应。同时,要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全面落实资金保障。 二是落实政策保障。政策是重要资源,也是区域竞争的软实力。研究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对重点培育发展的新材料、生物医药、特色小镇服务业等产业出台配套扶持发展政策,从投入产出、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加大奖励扶持力度,吸引大项目、好项目、优质产业项目落户。制定化工行业标准化改造+倒逼退出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改造,未完成或改造不达标的限期退出。优化人才激励政策,全面落实各级“人才新政”,加大对新兴产业人才奖励激励力度,全力提升开发区人才保障水平。 三是落实队伍保障。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陶书记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提出的“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新要求。这不仅是对机关干部、也是对广大企业家、专业人才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对广大企业家而言,大家是上虞和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一支敢闯敢冒、开拓创新的队伍,我们鼓励大家在新常态、新业态下,保持强烈的创业激情,弘扬好上虞企业家精神,多挑重担、多作贡献;我们也要求广大企业家有责任、多善举,积极履行好社会责任;开发区也将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对企业人才而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企业人才要围绕企业发展,发挥好科研、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作用;开发区和企业也将为广大人才积极创造条件,完善休闲、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公建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机关干部而言,坚持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牢记人人都是大平台招商员、企业发展服务员、项目推进协调员、安全环保监督员,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全面落实机关干部6+1服务责任制度,提升服务本领,提高服务效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规定,严字当头、实干为先,积极打造一支“讲政治、有信念,讲大局、有担当,讲奉献、有激情,讲团结、有合力,讲规矩、有纪律”的铁一般干部队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