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发展改革局 >>规划计划 >>规划信息
索引号: 002590729/2022-7368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2-04-20 14:50
发布单位: 区发改局

绍兴市上虞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上虞区推进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窗口期,改革创新系统集成的突破期,开放融合能级提升的关键期,区域治理现代化的迭代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虞区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坚持“高质量、可持续、普惠性”导向,勇于担当,砥砺奋进,在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勇当排头兵争做优等生。

绍兴市上虞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根据《上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是指导上虞区未来五年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编制和实施好《绍兴市上虞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上虞区巩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奋力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列,建设“创新强区、品质名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章 上虞区“十三五”产业发展成就及不足

“十三五”期间,面对交织多变的复杂形势,上虞区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落实省委“八八战略”、绍兴市委“双十双百”、“融杭联甬接沪”战略,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在“十三五”时期取得了一定的产业发展成果。

第一节 产业发展成就

龙头引领高速增长“十三五”期间,上虞区在大企业服务及发展上成绩突出,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上虞区集聚上市企业18家,全省隐形冠军企业4家,规上工业企业791家,其中,年营业收入50-100亿元企业2家,10-50亿企业31家。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增幅分别为6.1%、8.6%,均高于绍兴市平均水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增速4.6%,位于全市第一。在《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中,上虞区已跃升至全国第37位。

 

1-1 “十三五”时期上虞区、绍兴市、浙江省生产总值增速

 

 

 

1-2 2016-2020年上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1-3 2020年绍兴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情况

 

 

 

 

 

 

 

 

 

 

1-4 2020年绍兴各县(市、区)人均可支配收入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上虞区坚持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做强现代制造业,确立“工业活市”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目标,围绕八大产业集群,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分量在持续增加,“机器换人”、“无人车间”、“数字车间”等现代化技改深入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5.8:53.9:40.3调整为2020年的5.0:49.3:45.7。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由2015年的1.8%、58.7%、39.6%分别变为2020年的2.3%、38.7%和59.0%。2020年实现新产品产值739.05亿元,新产品产值率43.5%,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252.65和169.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68.40%和45.85%。部署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2020年我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37.74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8.6%,规模及增速均位列全市第一;拥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64家,数字经济上市企业4家(卧龙、晶盛、阳光、锋龙),总量全市第一。大力促进区内优势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外资引进实绩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

 

1-5 2020年绍兴各县(市、区)规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1-6“十三五”时期上虞区三次产业占比

平台体系稳步搭建产业平台建设更进一步,“1+2+5+N”产业平台体系搭建初有成效。成功整合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浙江上虞经济开发区,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平台成功进入浙江省“万亩千亿”培育名单,构建“4+3+1”产业体系;调整曹娥江旅游度假区管理体制,加快建设“一体两翼三大走廊”;推动镇街工业园区整合成立曹娥江经济开发区;e游小镇通过省级特色小镇验收命名,加快培育数字视听、数字游戏、数字动漫等数字经济产业,2020年实现数字经济总产值120亿元;伞艺小镇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花田小镇、孝德小镇、瓷源小镇加快建设推进。

第二节 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第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重农抓粮,规模全市第一。“十三五”期间上虞区认真贯彻各级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要求,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2020年全区实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6.68千公顷,粮食总产量23.39万吨。初步形成区域化农业产业布局,虞北地区以出口蔬菜、葡萄、名优水产为特色,虞中地区以蔬菜、花卉为特色,虞南地区以“四季仙果之旅”为特色。上虞历来是农业大区,现有耕地64.7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47.9万亩,高标准农田39.06万亩),山林80万亩,淡水养殖水域12余万亩。2020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3.33亿元,增长2.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4.41亿元,增长2.4%,其中,农业产值51.18亿元,林业产值4.98亿元,牧业产值9.19亿元,渔业产值17.72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34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44元,增长7.3%。

 

1-7 2020年绍兴各县(市、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情况

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增色。紧抓数字化发展契机,2019年上虞区成功争取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县项目、列入省级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县创建试点,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2020年成功列入“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示范县创建,加快打造农产品物流体系,深入推动四季仙果全产业链强链补链。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建成全市领先的农废包装物收储标准化仓库。完成肥药减量考核指标,打造省级“肥药两制”示范点5个,建成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9家。创建“五星达标”村64个、“3A争创”村13个。

(二)第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697.57亿元,增长6.2%,比绍兴平均高3.9个百分点居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9.39亿元,增长6.2%。企业效益提升明显。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81.85亿元,增长3.9%。


八大产业集群发展。2020年,全区八大产业集群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621.58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95.52%(数字经济除外);集群企业税收达40.95亿元,占工业税收比重达94.03%(数字经济除外)。2020年八大产业集群中,工业销售产值300亿元2个(高端染料日化、时尚休闲),200亿元2个(新材料、专用设备),100亿元3个(智能电气、现代医药、数字经济)。八大产业集群内规上工业企业791家,其中上市企业18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4家,营业收入50-100亿元企业2家,10-50亿企业数量31家,5-10亿元企业36家,1-5亿元企业186家。

 

(注:由于数字经济集群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目录企业为统计口径与其他集群存在企业重复情况,此图未区分出数字经济集群占比。)

重点产业链式发展。在全区八大产业集群基础上,重点发展新材料、现代医药、伞业、电机、绿色照明、绿色包装、通风制冷和建筑工业化8条产业链,其中新材料产业链为省级重点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链。2020年全区共有规上新材料工业企业148家,2020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614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2%,利润53.57亿元,税收12.26亿元,是八条制造业产业链中体量规模最大的产业链。现代医药产业链。目前全区集聚了规上医药制造企业40余家,基本集中在杭州湾经开区内,其中医药上市企业8家,医药百强企业9家,2020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94.9亿元。伞业产业链。伞业产业主要集中在崧厦街道及周边河北、谢塘等地,2020年共有伞业企业1400余家,规上企业66家,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3.6亿元。电机产业链。我区电机产业链规上企业主要有36家,2020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33亿元。绿色照明产业链2020年全区共有规模以上照明企业39家,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0.5亿元,绿色包装产业链2020年共有规上企业56家,实现规上工业产值64.8亿元。通风制冷产业链2020年共有规上企业108家,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52.4亿元。建筑工业化产业链。2020年共有建筑工业化产业链上企业56家,实现链上建筑工业化产值180亿元,建筑业税收达11.1亿元,新增PC构件基地1家,全区建筑工业化基地总数达6家,建筑企业共获国家级奖项36项,省级奖项74项。

(三)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十三五”期间,上虞区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477.10亿元,占比45.7%,增长6.7%,在绍兴市中增速排名第二。


商品市场繁荣活跃。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2.41亿元,增长3.6%,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49亿元,增长2.1%。对外贸易逆势趋稳2020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310.95亿元,增长9.4%,其中进口总额32.70亿元,增长43.2%;出口总额278.25亿元,增长6.5%。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区深化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和配套政策措施,服务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双抓双优双突破”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及实施细则等一批促进服务业及相关具体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先后出台,增加了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召开浙东新商都(上虞)购物节等节会活动,持续扩大影响力。

第三节 产业发展不足分析

整体而言我区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我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短板较为突出。产业发展重点方向有待聚焦。原有“188”产业体系虽自身特色鲜明,但产业分类专业性不足,涵盖广且散,主导产业方向多,不够聚焦。产业链条有待完善。我区产业链条较短,制造业产品呈现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同质企业简单集聚现象明显,缺乏产业链统筹和创新创意。针对区内龙头企业依赖度高,企业之间产业协作弱,本地产业链不完善等现状问题。产城融合尚需提质。目前产城融合集中在点状块状,新兴产业与城市的结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于产业发展,产业城市配套设施能级不高。人才引进需进一步加强。企业科研人才数量也相对短缺,人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有效机制留住人才,难以让科技人才扎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有待提优促新。我区农业主体规模依然偏小,农特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及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全产业链打造、精深加工发展有待加快,农业品牌度、科技含量仍不足,数字新技术项目对传统农业的赋能作用不够突出,带动基础产业升级效应不够明显。第二产业有待创新升级。产业方向较多,重点八大产业集群及八大产业链初期集聚有优有劣,新形势下工业发展风险增加,部分方向工业经济增速下滑明显。创新能力支撑不足,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水平仍然偏低,且区内多为传统制造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第三产业有待整体提升。GDP比重相对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更为薄弱,服务业新兴业态发展略显滞后,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和新领域的支撑仍显不足。

第一章 上虞区“十四五”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宏观经济趋势研究

(一)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犹存,结合长中短期的视角,要从百年大变局、中美战略博弈、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形成的新常态等维度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四五”仍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盘。全球治理体系进入快速变革期,全球力量格局继续向新兴市场国家倾斜。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处于加速之中,全球产业合作格局面临重构,竞争态势趋于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

(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中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整体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内需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在快速提升,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使得曾经长期持续的技术、市场“两头在外”的状况不复存在。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国内经济发展放缓,内需不足,但同时,国内环境对国内企业发展也有利好的一面,中国城市化发展形成的良好生态、互联网等科技迎来高速发展、5G新技术展翅欲飞、新基建蓬勃发展、新能源技术更加成熟等,为国内企业发展带来机遇。

(三)宏观经济趋势预测

尽管“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将面临严峻挑战,但也应看到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可持续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综合国内国际的环境与条件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郑京平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教授等专家的预测,只要应对得当,“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仍可望保持在5.5%左右。中国提出“双循环”战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形成国际大循环新格局,摆脱过度依赖传统国际大循环模式,形成更多的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大循环模式。总结起来看,“十四五”期间中国国民经济增长预期将保持平稳增长。

第二节 重点领域环境分析

(一)金融环境预判

“十四五”时期,我国预计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业将呈现总量稳健扩张、存量加快调整的特点,区域金融中心的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加强,功能性、特色型区域金融中心将加快发展。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金融体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并有望继续稳健增长。从国内发展看,强监管降杠杆仍是主要趋势,谨慎稳健是各地金融发展主旋律。持续的金融去杠杆,导致各地微观金融环境逐渐改变。

(二)资源环境预判

“十四五”期间由于国内各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特别是高端资源的争取上也已经出现了两个现象级事件:一是土地、财政和环境资源压力迅速抬升;二是政策、平台和人才争夺张力迅速铺开。这预示各地在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竞争,既是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的竞争,也是关键资源和上位支持的竞争。

(三)生态环境预判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做到统筹兼顾,既追求友好的环境效果又追求友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在“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的作用,加快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的高水平保护,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四)社会环境预判 

中国拥有14亿多的人口总量,庞大的人口基数自然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但国家整体生育率持续低迷,人口老年化的步伐持续加快,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农村人口将会进一步向城镇集聚。对通信设施、智能配置等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对产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更多元化的要求。

第三节 产业发展方向分析

(一)产业发展机遇

紧抓国际国内产业趋势紧抓全球绿色科技与能源、先进材料、数字技术、高端装备、生物技术等2030年全球先进技术发展方向,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国内热门领域,注重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趋势的把控,围绕发展需求,结合我区实际,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寻找双循环战略机遇。我国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深化国内、国际市场开放合作,带来国内产业链重构、区域经济重新布局的发展机遇,对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纵深推进,将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加快导入长三角地区人才、科技、产业、资金等高端资源,借势登高发展。

 

表2-1长三角一体化下上虞与周边竞合分析

市域

区域

产业基础

绍兴

上虞

智能电气、专用设备、汽车部件、高端染料日化、现代医药、时尚休闲、新材料、数字经济

越城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家居、黄酒

柯桥

高端纺织、时尚创意、先进装备制造、建筑产业现代化、旅游

新昌

纺织机械、制冷配件、汽车零部件和化工医药

嵊州

厨具制造业、领带、电机

诸暨

袜业、珍珠业、铜加工及新型材料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环保新能源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

杭州

萧山

数字经济、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新材料、智能汽车、集成电路

宁波

余姚

新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家电、塑料制品、模具

苏州

——

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冶金业、纺织业、轻工业、化工及石油业

无锡

——

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及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

南通

——

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

常州

——

机械、纺织、化工、冶金和电子

嘉兴

——

现代纺织、新能源、化工新材料、汽车制造、智能家居

浙江四大建设战略引领发展。上虞处于“四大建设”战略叠加区,位于杭甬两大都市圈交界处,毗邻宁波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等省级重大战略平台,正在成为推动杭甬一体化发展、打造环杭州湾经济圈、构建现代化大湾区的前沿阵地。这要求我区加快产业发展,提升城市能级,更好链接两大都市圈、助力唱响“双城计”,发挥出推进杭绍甬一体化的支点作用。

绍兴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升级。把握绍兴大城市建设带来的“三区”融合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市“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培育行动,积极承接区外产业转移和上下游配套项目,全面提升我区在绍兴市的首位度和影响力。

2-2 区外部分拟搬迁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名称

产值

主营产品

是否涉化

是否高新技术企业

浙江绍兴三圆石化有限公司

106亿

聚丙烯

绍兴东湖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2亿多

植物生长调节剂

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

5亿元

化纤

浙江苏泊尔制药有限公司

1.2亿

原料药

浙江贝得药业有限公司

3亿

原料药和制剂

浙江中柏特种纤维有限公司

2亿多

化纤

绍兴凤登环保有限公司

4亿

废旧资源综合利用

浙江震元制药有限公司

7亿

原料药

绍兴联发化工有限公司

/

染料

浙江新海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亿

表面活性剂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70亿

原料药

绍兴市林森五金化工有限公司

1亿

胶黏剂

浙江恒丰新材料有限公司

5亿

聚氨酯、聚醚

埃斯特维华义制药有限公司

8亿

原料药

绍兴民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3亿

原料药

浙江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

8亿多

有机硅产品

浙江古纤道绿色纤维有限公司

90亿

化纤

绍兴明业化纤有限公司

2.5亿

硫酸、减水剂

浙江佳宝聚酯有限公司

36亿

化纤

多项上位规划产业指引在制造业方向上,国家、浙江省、绍兴市都有系列的上位规划对上虞产业方向做指引,表2-3中可以看出,上虞在新材料、现代医药、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的发展方向指向明确。

2-3 上位规划对上虞产业方向的指引

上位规划

产业方向

指引上虞

《中国制造2025》2015年

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生产性服务业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19年

重点布局总部经济、研发设计、高端制造、销售等产业链环节,大力发展创新经济、服务经济、绿色经济,加快推动一般制造业转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重点方向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技术、新能源、智能交通、文化创意等。

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绿色技术

《浙江省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5年》

浙江未来将重点打造10大产业链,炼化一体化与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纺织、智能装备、智能家居、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网络通信、智能计算和生物医药。其中绍兴核心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链、现代纺织产业链,协同发展数字安防、网络通信、生物医药、智能装备产业链。

集成电路、现代纺织、智能装备、生物医药

《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2016年

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与现代交通装备、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通信网络与智能终端、专用集成电路与新型元器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工业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石油化工、时尚轻纺业。

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石化、时尚轻纺

《绍兴市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2020年

绍兴市的定位为长三角南翼先进智造基地、长三角文商旅融合先行区、长三角宜居宜业品质之城、融杭联甬接沪枢纽城市。重点发展聚焦电子信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上虞重点以新材料为依托协同上海打造锂电池、高端金属材料、高分子新材料、半导体电子信息材料等特色产业链,深度融入宁波先进智造产业生态,推进智能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合作对接,支持永和、驿亭、小越、谢塘等工业功能区与宁波开展产业合作,发展“边界经济”。探索与宁波协同建设氢能源产业集群,共同打造“长三角氢能试验场”。

上虞接沪联甬高端产业协作园,

新材料、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

伺机发展氢能源

《绍兴市实施“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培育)行动计划》2020年

2025年,绍兴市现代纺织集群规模达到8000亿元;集成电路集群3000亿元;现代医药和现代住建集群2000亿级;其他集群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珍珠饰品、智能厨电、黄酒集群规模突破1000亿元;产业链重点形成新材料、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食品及添加剂、时尚服饰、数字5G、绿色包装、智能电机、医疗器械十大标志性产业链。

重点培育绿色化工、新材料、智能电机、绿色包装,联动发展现代医药、金属加工、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现代住建

(二)产业分类梳理

“188”产业体系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梳理上虞“188”中提出的八大产业基础的具体分类,同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指引各分类未来发展的方向,对我区产业发展方向提供更精准的指引。

根据表2-4分析,原八大产业对应多个战略新兴产业的细分发展方向。其中新材料集中于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等细分方向;高端装备集中于智能制造装备、专用装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航空制造等细分方向;现代医药集中于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包括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及设备制造、其他生物医用材料及用品制造、生物医学工程信息技术服务等)、生物农业及相关(从环保性考虑可适当控制该方向发展)等细分方向;节能环保集中于资源循环利用、高效节能产业、高效节能电气、机械器材制造等细分方向;数字创意集中于互联网及云计算、大数据服务、数字创意技术设备制造、数字文化创意活动、其他数字文化创意活动等细分方向;新能源汽车集中在相关设施、装置、配件制造等细分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集中在电子核心、下一代信息网络的相关材料制造方向。部分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伞业等方向没有明确的新兴发展类别指引,但在上虞基础较好,可归入时尚休闲分类


2-4 制造业产业分类梳理

188八大产业集群

国家标准产业分类对应

上虞原产业基础

国家标准门类归纳

分类

细分方向

国家标准分类II类

国家标准分类I类

战略新兴产业II类

战略新兴产业I类

智能电气

电机及组件

电机制造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新材料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

   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

   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

   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

 

环保设备

环保、邮政、社会公共服务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

专用设备制造业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厨房家用电器

家用电力器具制造

专用设备制造业

高效节能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试验机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

仪器仪表制造业

仪器仪表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机床

金属加工机械制造

通用设备制造业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阀门

阀门类似机械制造

通用设备制造业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电气配件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高效节能电气机械器材制造

节能环保产业

高端装备

智能制造装备

专用装备制造

仪器仪表制造

航空制造

 

专用设备

风机制造

风机、包装等设备制造

通用设备制造业

高效节能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制冷设备制造

烘炉、风机等设备制造

通用设备制造业

高效节能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消防器材制造

建筑安全用金属制品制造

金属制品业

专用装备制造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铜加工生产

常用有色金属冶炼

有色金属加工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

新材料产业

汽车部件

汽车零部件配件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汽车制造业

新能源汽车装置、配件制造

新能源汽车产业

轴承制造

轴承、齿轮传动部件制造

通用设备制造业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农业及相关(控)

起重机起重设备

物料搬运设备制造

通用设备制造业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染料日化

/无机化学原料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化学原料和制造业

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

染料制造

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

化学原料和制造业

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

节能环保

   资源循环利用

   高效节能产业

   高效节能电气机械器材制造

日用化学品制造

日用化学产品制造

化学原料和制造业

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

现代医药

药品原料药制造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医药制造业

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产业

肥料制造

肥料制造

化学原料和制造业

生物农业及相关产业

生物产业

新能源汽车 

   相关设施制造

   装置、配件制造

  

农药制造

农药制造

化学原料和制造业

生物农业及相关产业

生物产业

医用器具及设备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

专用设备制造业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生物产业

时尚休闲

纺织服饰制造

服饰制造

纺织服装业



伞业

其他制造

纺织服装业



化妆品包装制造

集装箱金属包装容器制造

金属制品业

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产业

日用塑料制造

塑料制品业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信息技术 

   电子核心产业

   下一代信息网络

健身器材制造

体育用品制造

文娱用品制造业

人工智能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工艺品制造

工艺美术及礼仪用品制造

文娱用品制造业

其他数字文化创意活动

数字创意产业

金属包装制造

集装箱金属包装容器制造

金属制品业



摄影器材

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数字创意

 互联网及云计算、大数据服务

  数字创意技术设备制造

  数字文化创意活动

  其他数字文化创意活动

 

照明灯具

照明器具制造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高效节能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

新材料

高性能复合材料

合成材料制造

化学原料和制造业

高性能纤维制品复合材料

新材料产业

动力电池及材料

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高储能和关键电子材料制造

新材料产业

新型建材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

新材料产业

塑料板材及管材

塑料家具制造

家具制造业

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

新材料产业

有色金属材料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

新材料产业

数字经济

动漫、游戏、影视制作



互联网及云计算、大数据服务

数字文化创意活动

时尚休闲

纺织服装

伞业

工艺品制造

摄影器材

虚拟现实



数字创意技术设备制造

数字创意产业

集成电路



电子核心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数字文化



数字文化创意活动

数字创意产业

通用航空

核心配件制造

通用航空服务



航空运营及支持服务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相关服务业

新能源

电子化学品



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

新材料

氢能源



生物质能工程技术服务

新能源

注:表格中颜色代表原产业方向变更方向


第二章 上虞区“十四五”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统管全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实施数字化、一体化、集群化、绿色化、人本化“五化战略”,全面建设高水平“创新强区、品质名城”,奋力打造世界级绿色智造先进区、长三角开放活力新都市、新时代孝德文化传承地,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在建设“重要窗口”中勇当排头兵争做优等生。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双循环互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国内发展形势、把握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科学判断和重要战略选择。我区要深化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从助推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角度来推动产业发展。

坚持一体化融合发展我区应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牢固树立融合发展和错位发展理念,提高站位,拉高标杆,打开视野,扩大开放融合,发挥杭州湾核心节点战略区位优势及上海联绍第一站交通优势,推动全方位战略协同,持续打造绍兴接沪桥头堡和联甬先行区、杭州湾南翼高端智造基地、长三角后花园。

坚持高质量创新发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强化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意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走“创新+产业”“互联网+产业”“金融+产业”道路,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沉着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行稳致远。

坚持产业链集群发展深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建设高能级产业平台,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积极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实现区域经济资源要素的高效协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可持续绿色发展尊重产业发展客观规律,处理好产业发展近期和远期利益的关系,建立完善依法合规、常态长效的闭环管理制度,在现代产业体系、人才资源集聚、产城规划经营、社会安全稳定等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城市产业发展潜力,有效增强上虞经济社会发展的韧性。

第三节 战略定位目标

(一)战略定位

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融杭联甬接沪”和“拥江西进”发展战略,借助“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协同发展优势,我区产业发展要“稳一、强二、优三”,咬定“绿色安全、循环高效”目标,力争打造长三角数字农业新标杆、世界级绿色智造先进区、杭州湾休闲旅游金南翼。

长三角数字农业新标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数字化改革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时代潮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在现代农业各领域深度融合和广泛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促进农业数字化发展,力争数字农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世界级绿色智造先进区坚守实体经济不动摇,突出产业绿色发展本底和智能制造转型,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着力在新材料、现代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打造标志性产业链、世界级产业集群,引领和带动上虞制造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重要地位。

杭州湾休闲旅游金南翼。以曹娥江流域为核心,挖掘虞舜、孝德、青瓷、东山等文化,推动文、商、旅跨界融合发展,将文化元素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环节,大力发展体验性、参与性、交互性的文化旅游新兴业态,带动商贸等服务业发展,全力打响“诗画曹娥江”“浙东新商都”品牌,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战略目标

2025年,全区形成制造业、服务业双轮驱动格局,产城融合明显提升,区域能级明显增强,实现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更高,创新能力更强,农业发展更加稳定,工业发展更加强劲,服务业发展更加高效。

产业能级稳步提升。2025年,在数字经济引领下,力争培育一个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一个500亿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一个300亿级现代医药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上虞产业能级相匹配,带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产结构趋于合理,一二三产加速融合,服务业比重逐步提升。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业体系推进,结合数字产业及文旅产业,提升农业附加值。制造业发展注重质量提升,从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方向上促进发展,高端人才不断集聚,企业要素利用效益持续提升,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2025年,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99亿斤“四季仙果”年销售额达3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加到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72%和50%;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10%,技改投入年均增速8%。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50%,其中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到2025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至4.0%。在新材料、现代医药、数字经济等核心领域持续实现技术突破,形成一批自有的核心技术和标志性产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省级研发机构5家。

招才引智精准发力。持续开展精准招商、高效引才,谋划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旗舰型项目和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企业和人才团队,快速壮大产业规模、不断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到2025年,新增50亿元以上项目4个,10亿元以上项目50个,新引进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700名。

产业生态绿色低碳。抢抓“十四五”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期、窗口期,淘汰落后、高能耗高排放产能,重点制造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完成省市下达目标。深入实施可再生能源发展等专项行动,全力推动能源供给侧的清洁化低碳化,注重区域能耗平衡,积极探索清洁能源的利用。力争到2025年率先实现碳达峰,基本建成生态上虞。

 

 

 

 

3-1上虞区“十四五”产业链发展目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5年

产业能级

1

1000亿级产业集群

1

2

500亿级产业集群

1

3

100-500亿级产业集群

2

4

10亿元龙头骨干企业

35

产业结构

5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亿斤

4.99

6

“四季仙果”年销售额

亿元

30

7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2

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

75

9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50

10

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

%

10

11

技改投入年均增速

%

8

12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54

13

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速

%

10

14

科技服务业年均增速

%

10

15

金融服务业年均增速

%

10

创新能力

16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4

17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100

18

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

200

19

新增省级研发机构

5

招才引智

20

新增50亿元以上项目

4

21

新增10亿元以上项目

50

22

新增1亿元以上项目

80

23

新引进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700

第四节  产业发展方向

坚持数字经济为引领,大力发展都市农业,重点发展新材料、现代医药、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和科技、金融、供应链物流、文化旅游四大现代服务业,形成“1+4+4”现代产业体系。

(一)重点发展都市农业

积极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态、文化、旅游和社会功能,提升农业园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联动特色蔬果种植、农产品加工、田园休闲观光等产业链项目,建设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区,深度推动农业多功能、数字化发展,着力打造都市农业核心示范区块、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孵化与推广基地。

(二)重点发展新兴产业

新材料。在高端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基础上,做精做强高分子材料,聚焦特色先进能源与电子新材料,升级换代金属新材料,培育布局前沿新材料。

现代医药。提升发展原料药,优先发展生物制药,创新发展化学药,扩大发展诊断试剂,积极发展CRO(药物临床前研发)、CMO(创新药中间体定制业务)及CDMO(定制研发生产包含临床阶段和商业化阶段)

高端装备。依托传统电气电机、通风制冷、消防器材等制造基础,重点提升关键零部件环节向电动、智能、轻量化发展;瞄准新基建市场机遇,重点布局智能电网、工业机器人等核心领域,鼓励通风制冷、绿色照明等产业向制造服务延伸;伺机发展航空装备领域,推进航空装备制造及相关服务的发展。

电子信息。围绕绍兴打造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高地目标,依托化工新材料基础,重点发展光刻胶、湿电子化学品等,适度布局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上打造全球领先的半导体材料装备制造基地。

(三)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大力引进培育研究开发、创意设计、检验检测、科技中介等科技服务企业和机构,促进科研与产业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科技服务产业集群,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发展科技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优化金融供给体系,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组织创新、业务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重点引进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发展多元化基金模式,构建完备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

  供应链物流。以服务区域企业发展为重点,强化物流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物流专业化服务水平,推动电商物流向高附加值领域发展,引导物流平台和企业集约化、规模化、差异化发展。

  文化旅游业。融合上虞特色文化,推动发展全域旅游。利用风景秀丽的南花园自然景观,发展休闲游;加强孝德、青瓷等特色文化开发利用,发展研学游;引进大型主题游乐园项目,发展亲子游;开发四明山、许岙战斗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游。

(四)持续壮大特色产业

  现代建筑业。以装配式建筑推广为契机,重点发展PC预制构件、装配式内装部品构件及轻钢构件,打造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 

  数字创意。依托e游小镇,大力发展数字游戏、数字影视、数字动漫、数字视听、网络文学等细分领域,推动数字创意产业与制造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延伸数字文创、数字文旅、数字设计等新业态。

  (五)深度谋划未来产业

  通用航空。围绕通用机场建设,布局通用航空整机制造、零部件制造、通航运营等领域,打造综合性通航高端研发制造基地。

  电子化学品。积极把握集成电路发展机遇,重点布局光刻胶、高纯化学试剂、电子气体、靶材、抛光液、清洗液等电子化学品产业。

  氢能源。循环利用区内工业副产氢,加强氢能源产业链中下游的研发落地,加快培育储(输)氢、加氢装备产业,推进制氢、储(输)氢、用氢等全产业链发展,打造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力争成为有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布局示范先行区。

第三章 上虞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路径

第一节 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科技农业强研发。深化学校、研究院所、企业等多方合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独立或联合创办农业科研机构,重点打造一批研发实力、产业规模与产业带动能力位居全省前列的农业创新领军企业。鼓励企业以购买成果、专利、合作研究开发等形式投资参与农业科技开发。大力支持农业重大科技攻关及重大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形成技术标准,加大推广力度。加大经营主体培训力度,鼓励科技人员与农业技能人才结对创新创业,培养一批具有绿色发展理念、熟练掌握绿色技术的农业专业人才。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引进方式,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服务。

数字农业提效率。建设数字农业骨干平台,统筹建立区镇村三级农产品物流体系、网络销售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区”试点,通过农业项目招商、政策扶持,排定基础好、有意愿的主体开展智慧农业应用试点工作。推出“5G+智能算法”,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与传输农业生产数据,以数字化产品提升生产效益,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探索建立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传统村落“数字文物资源库”“数字博物馆”,打造民宿、乡村旅游等新型产业模式。

流通农业促发展。充分整合上虞区特色农产品资源,结合现代农产品的消费定位,策划推出上虞区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标识和宣传口号,打造锦绣虞村乡村新品牌。支持打造区域农业公用品牌,每年设立相应品牌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强化“四季仙果之旅”农旅品牌实力,积极推进传统四季仙果采摘基地转型升级,完成农业生产、农产加工、农产销售、农业休闲、乡村旅游等一二三产资源一张图建设。扶持“江南农小二”等团队创新发展,重点培育乡村旅游带头人、乡村旅游能人,整体提升全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构建线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立顺畅的农产品流通机制,打通农产品进城绿色通道。构建线上农产品流通体系,搭建网上农产品流通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积极推进“电商换市”,支持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开设网店,开展网上销售,参与电商储运配送。

第二节 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

立足工业经济基础和发展优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新动能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一)坚持创新引领发展

打造创新技术供给站。瞄准产业技术发展前沿,立足新材料、高端装备、现代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支持事关产业发展全局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围绕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抢占科技制高点。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清单,实施科技创新尖峰、尖兵、领雁、领航计划,征集发布一批核心技术攻关目录,以“揭榜挂帅”等形式开展技术研发攻关。

建设多层次创新载体。推进大学研究院发展,争取招引与上虞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中科院、中国工程院资源,引进国际著名高等院校的研究院。引导大学研究院深化“创新团队+孵化企业”工作,探索大学研究院“一院一园一基金”发展。重点加快新材料国家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创建绍兴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曹娥江实验室),发挥产业研究院、大学研究院、企业研究院三级立体研究院体系的创新支撑作用,按照“一个集群一个综合体”布局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大力实施“521”行动计划和“上市公司+省级以上领军人才”行动,引进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领军型团队和顶尖人才。优化“产业链+”引才模式,加快推进“需求库、项目库、人才库、资本库”等四库建设。实施“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终身培训体系。利用“大学生见习实习工作”全省领先优势,加大职业人才培养力度。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打造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多渠道解决人才专用房,确保人才来得了、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二)培育群链增强动能

强化工业基础保障能力。实施工业强基2.0版,建设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和基础软件等强基项目储备库,培育核心供应商、“强基”企业。争取国家工业强基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浙江制造”标准、CNAS 实验室落户上虞。补齐产业链短板,针对产业链条较短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瞄准产业链缺失环节,通过前展后延、集群发展,提高产业聚集度和竞争力。积极推进国产替代工程,制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创新产品推广计划,按照省内、长三角、全国分层做好国产替代。

实施产业链“链长制”计划。以八大产业为重点,全面建立“一名链长、一个产业链、一套工作机制、一抓到底”的“链长制”,打造两条以上全省有影响力的标志性产业链。推广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全省链长制试点示范单位的成功经验,重点发挥“链主型”企业的带动作用,支持中小企业为区内龙头骨干企业提供配套,探索“一个链主企业建设一个配套产业园”的模式。加强产业链、价值链、全链条招商,着力引进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

(三)融合智能赋能未来

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数字园区建设,针对园区企业需求,丰富个性化模块,建设园区大脑,打造小微企业园数字化管理平台升级版。加快“5G+”、“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健全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梯次培育“未来工厂”、C2M 智能工厂、超级工厂和“无人车间”示范样本。发挥卧龙电驱作为链主型企业的优势,探索电机产业大脑建设。依托杭州湾安全环保智慧监管平台,力争化工产业入选产业大脑使用试点。

实施化工改造提升2.0。贯彻落实全省首个《化工产业改造提升工作标准57条》,分类确定关停淘汰一批、兼并重组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三个一批”整治名单,严格化工项目准入标准。通过对老旧工艺、厂房、设备的推倒重建为主的方式,提升化工生产、储存、运输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点带面,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从 1.0版的空间整合、园区集聚、倒逼整治为主导,向数字化、服务化、集群化、品质化、绿色化迭代升级。

深入推进工业“双碳”行动。聚焦以化工为代表的高碳行业,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降碳,争取省级工业碳达峰专项资金支持,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推进工业低碳技术改造,组织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效对标活动、新一轮企业数字化低碳化技术改造项目、屋顶光伏一体化技改项目、园区智能节能减碳项目等。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动碳消费尽早达峰。

(四)扩大开放深化合作

打造开放合作体系。建设“接沪桥头堡”,探索在杭州湾经开区建立上海飞地产业园,推动新材料、现代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承接高端资源要素溢出。依托杭州滨江“上虞号”众创平台,加快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开启“飞地经济”模式,提升杭州与上虞融合发展水平。融入长三角创新链,依托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科研机构,积极谋划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构建“产品研发+项目孵化+交流展示+检测检验+专业服务”的一体化创新链。

深化全球精准合作。积极参与 RCEP 自贸区建设,深化“一带一路”精准合作。深入实施日韩专项合作,利用进口博览会等活动平台,开展引资引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推动上市公司开展以高端技术、高端人才和高端品牌为重点的跨国并购,主动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提高国际化水平。

实施工业品牌建设。构建梯度发展的品牌提升体系,培育发展一批省市级出口名牌,建立“浙江制造”培育库后备清单,挖掘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浙江制造”品牌,培育一批“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企业,支持企业通过“浙江制造认证”。完善品牌建设标准体系,开展科学规范权威的品牌评价,指导企业有效提升品牌价值。实施品牌竞争力提升工程,打响“品字标”区域公共品牌。

第三节 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

“十四五”时期,聚焦上虞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以数字赋能、创新赋能为动力,以双抓双优双突破为着力点,以产业升级为重点抓强生产性服务业,以消费升级为核心抓实生活性服务业,努力实现全区服务业总量规模和质量效益的双突破

(一)围绕产业升级抓强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发挥e游小镇作用,高质量打造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链,做大做强以游戏、动漫、影视等为主要内容的数字经济产业。推动数字创意产业与制造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与孝德文化、越窑青瓷文化等本土文化元素相融合,努力打造本土文化IP。探索推进“5G+”示范应用工程,集中实施一批“5G+智能制造”“5G+车联网”“5G+智慧物流”示范应用项目。大力支持智能装备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制造服务,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鼓励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曹娥江科创走廊建设,招引建设一批高端创新项目落户曹娥江科创走廊。加快建设公共研发平台,重点推进一批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探索“一院一品”,积极争创省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深化与高校院所对接。推进智能电气、汽车部件、时尚休闲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引导大型工业龙头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建设一批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

优化提升现代物流业。构建以公路物流为主导,海运物流、内河物流为补充的开放型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推进圆通华东区域总部二期、英特医药物流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逐步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积极对接绍兴市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国内外知名电商物流巨头到我区设立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

提升发展金融服务业。深入实施“凤凰行动”2.0版,推进企业股改上市挂牌。建立完善梯队式企业培育资源库,加快形成主板、科创板、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场外市场多渠道并举的格局。做大政府主导的产业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科技金融信贷供给,给予金融机构专项奖励、贴息和风险补偿。加快运行科创走廊全球路演中心,蓄积区域资本市场后备力量。

(二)围绕消费升级抓实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全力打造“浙东新商都2.0 版”,开展特色商业街区打造工程、智慧商圈建设工程、特色节庆活动培育工程、“点亮上虞”夜地标建设工程,全面提升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商业氛围和商圈品质。高标准完善城区商业设施、高水平建设乡镇商贸中心、高起点打造农村商业网点,构筑城乡一体的商贸流通网络,推进城乡无差别消费。积极创建高能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加快企业跨境品牌出海步伐。深化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工作,支持四季仙果、本地农特优产品、基地合作社探索网红直播、社交电商等新的销售模式。

拓展全域休闲旅游业。构建“一体两翼、三大走廊”文化旅游发展大空间格局,以曹娥江流域为核心,以皂李湖项目、东山文旅项目、孝德文化小镇、浙东唐诗之路、山水管溪开发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体验区和网红打卡景点。利用南花园自然山水资源,发展特色民宿经济。持续办好曹娥江马拉松、龙舟赛及青瓷文化、梁祝文化国际交流会等有影响力的大型节会和交流活动制定“互联网+旅游”行动计划,加强与飞猪、携程、途牛等旅游网络平台合作。

(三)围绕产业体系优化核心基础支撑

抓好平台建设。打造一批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以及大型综合体、特色文化街区等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平台创新特色小镇建设机制,联动推进e游、花田、伞艺、孝德、瓷源等特色小镇建设。

加强企业培育以世界500强、民企百强企业为重点,积极吸引营销、贸易型企业集团或区域性总部,推动总部经济创新发展。支持上百集团、宇石网络、京虞信等服务业龙头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增强产业引领和并购整合能力。实施小微服务业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实施方案,引导中小微企业进入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科研服务等行业,壮大服务业经济总量。

精准招商引资。以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商贸服务、休闲旅游等现代生活服务业为重点,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创业企业。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商的前瞻性研究和战略谋划,制定发布信息经济、总部经济等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引进指导目录。绘制产业链全景图,建立招商数据库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实施重大项目区领导联系制度,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

推动融合创新以杭州湾经开区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集群为重点,横向整合制造企业设计、采购、配送等环节的共性服务需求,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纵向协同以龙盛、卧龙等骨干企业为重点,鼓励拓展研发设计、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促进制造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

提升服务质量。引导服务业企业积极注册商标,大力开展服务业省(市)名牌等评选激励工作。迭代升级服务业亩均效益评价办法,实现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评价全覆盖。积极实施分行业“亩产效益”领跑者行动计划,适时发布年度“领跑者”名单。建设一支专业的乡镇街道及平台三产服务业工作者队伍,不断健全完善服务业发展工作网络。

第五章 上虞区“十四五”产业发展重点

第一节 打造“1+2+5+N”产业平台

“十四五”时期,上虞聚焦重点产业加快打造“1+2+5+N”产业平台。“1”为国家级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2”为省级曹娥江旅游度假区及曹娥江经济开发区,“5”为五大特色小镇,分别是伞艺小镇、e游小镇、花田小镇、孝德文化小镇、瓷源文化小镇,“N”为多个达到浙江小微产业园标准的产业园区。在此基础上,谋划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一)整合升级杭州湾经开区

按照“全球先进绿色智造大平台、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数字化改革标杆地、重要窗口建设模范生”总体定位,加快融入“北都市”一体化发展格局,强化创新功能建设,深入推进化工行业改造升级,加速形成以新材料、现代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为主导,伺机发展氢能源、高端电子化学品、通用航空三大未来产业和配套产业创新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的“4+3+1”产业发展体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先进高分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积极争创全省高能级战略平台,创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力争进入全国开发区 50 强。

(二)联动发展两大省级平台

曹娥江经开区。在镇街工业园区基础上,组建设立曹娥江经济开发区,通过存量产业技改提升,加快布局“3+7”产业体系。持续深化工业区块整合提升,加快形成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产城深度融合的工业发展主平台,与杭州湾经开区形成“两翼齐飞”良性竞争格局,为打造世界级绿色智造先进区提供坚实平台支撑。

曹娥江旅游度假区。围绕“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跻身省级旅游度假区前十强”的总目标,大力推进“一江一湖一山两镇”重点区块建设,培育文旅产业高地。加快发挥其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整合、牵引、塑造功能,辐射带动虞南大花园大景区开发和乡村旅游发展,加快构建“一体两翼、三大走廊”发展格局,将上虞打造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后花园、浙东著名休闲度假胜地和绍兴文创大走廊的新空间。

(三)创新推动五大特色小镇

推进e游小镇开展2.0版特色小镇建设,聚焦网络游戏、影视动漫重点数字经济产业,建设数字云空间,不断提升小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竞争力,建成“产业更特、创新更强、功能更全、体制更优、形态更美、辐射更广”的2.0版特色小镇。调整花田小镇建设方向,突出休闲旅游产业定位,发展盐碱地特色花卉产业链和文化旅游产业,建设长三角一流休闲度假目的地、国家级现代旅游产业总部基地。提升伞艺小镇品质,推动传统伞业的数字化改造与智能化改造,助力时尚伞业与文化、艺术、高端设计等元素相结合,强化小镇“智能、商贸、旅游、居住”等功能融合发展,努力将伞艺小镇打造成“全球伞业智造中心、全球伞业创新中心、全球伞业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强孝德文化小镇景区化建设,构筑海塘文化休闲走廊、运河文化体验带、曹娥江生态绿带、品质居住区、商业休闲区、文化体验区“一廊两带三区”总体空间结构,将慈孝与德政在文旅、商业、居住、颐养、教育等方面加以展开与运用,打造一个融文化、旅游、居住、商贸于一体的上虞区城市休闲商务区(RBD)。发展瓷源文化小镇文创产业,依托青瓷文化,重点发展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产业,兼容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等,建设中国青瓷文化艺术创意区,争创省级特色小镇。

(四)高效布局N个小微企业园

按照“集聚、规范、创新、绿色”发展要求,开展新一轮小微企业园建设规划布局。小微企业园要突出产业特色,积极打造“一园一品”,推进主导产业建链强链补链。细化“产业类别、企业规模、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环保安全、企业能耗”等标准,提高准入门槛,确保小微企业园高标准开发建设。到2022年,规划布局建设25个省级小微企业园。

 

第二节 构建完善产业生态体系

持续深化推动产业链“链长制”,围绕产业链,加速创新链、资本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深度融合,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梯度人才智库体系和高效产业基金体系,形成“一制五链三体系”产业生态。

(一)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深入实施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全覆盖行动,系统构建“产业研究院+大学研究院+企业研究院”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突破和掌握一批先进制造、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鼓励民营资本、专业机构参与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基金投资产业园等双创载体建设运行,开展科技中介服务,三年内新增在孵企业120家以上。推动产业创新载体建设成为长三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浙江省大湾区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绍兴市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上虞品质名城建设发展新引擎。

(二)构建梯度人才智库体系

优化升级人才政策,加大聚才引才力度,加快构建从基础产业工人到技工、管理人才、高智人才的完整梯度人才智库体系。在“一个支柱产业对接多所科研院校共建一家产业研究院”的工作理念指引下,深化产业人才培育培养和高端智库产业前沿研究全面合作。加大产学研引智力度,通过专业的运营策划及智库建议,实现信息互通,人才互济,资源共享的梯度人才智库体系,塑造品牌效应。

(三)构建高效产业基金体系

围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加大源头培育力度,推动资本市场服务端口前移。创新“产业+基金”联动发展,高效推动产业基金体系建设,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撬动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社会资本参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数字文化等新兴企业股改培育。支持国有企业加大对拟上市企业股权投资,发挥股权投资基金项目、人才和资金等优势,提升企业现代性。

第三节 培育优化产业主体梯队

推进企业分类梯级培育,构建包含总部企业、头部企业、中小企业及小微企业不同企业类型的培育计划。

(一)建设创新创业生态高地

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发挥企业家、乡贤、机关干部三支队伍创新创业主力作用,鼓励大学毕业生、退役士兵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提升归国和外籍人才创新创业便利化水平,帮扶特殊人群拓宽创业渠道,充分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以产业配套、人才招引、知识产权保护等软环境建设为主,迭代完善以“1+9”为主的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坚持市场化导向,用好数字化手段,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统领,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激发内生增长活力,打造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区。

(二)做强头部引领龙头企业

深入实施省“尖兵”“领雁”“领航”等计划,围绕“一个细分领域培育1-2家领军型企业”目标,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提升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等开展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建立(准)独角兽种子企业储备库,研究制定独角兽企业专项支持政策,着力推动独角兽企业快速发展。加快培育一流企业,加大上市挂牌目标企业挖掘力度和后备企业梯队建设,建立股改清单,加快股改步伐,上市源头企业动态保持在 100家左右,力争跻身全省拥有36家以上上市公司的县(市、区),积极开展企业培训,确保股改企业培训“全覆盖”。

(三)培育专精特新“冠军企业”

健全中小企业发展机制,实施中小微企业三年培育计划,每年动态调整 100 家企业加以重点扶持。聚力聚焦“小升规、个转企,规改股、股上市”,引导和鼓励个体工商户做大做强,深化新一轮小升规工作,促进小微企业加快升级,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推进企业股改上市和并购重组。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推动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中小企业与产业链及龙头企业建立稳定产业协同关系,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培育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实现产业集群、产业链重点核心制造环节“隐形冠军”企业全覆盖。

第六章 上虞区“十四五”产业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保障

加强规划统筹,全力推进“十四五”期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落地、重大体制创新,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完善规划动态修订机制,及时反应和反馈新形势变化,依法定程序对规划进行必要调整。

第二节 优化要素配置

加强财政资金保障,努力拓宽资金渠道,积极争取国家

各类资金支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重大产业项目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落实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鼓励引导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等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用能、排污等保障,优先保障新材料、现代医药、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项目。

  第三节 强化项目支撑

坚持以规划引领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确立规划对重点项目布局的调控作用,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从省市发展战略导向中孕育一批重大支撑性、战略性项目。加强科学调度,按照“策划一批、准备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要求,及时协调解决各类问题,梯度推进重大项目工作。

第四节 抓好监督考核

建立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围绕规划指标、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估总结。抓好产业发展形势分析,针对滞后指标、发展短板查找原因,制定重点工作清单制度和重点问题会商制度,加强监督考核。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