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规划计划 >>规划信息
索引号: 002590032/2022-7381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2-04-24 15:02
发布单位: 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

绍兴市上虞区基础测绘“十三五”专项规划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直各部门和单位:

《绍兴市上虞区基础测绘“十三五”专项规划》已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绍兴市规划局上虞区分局

2016年9月21日

第一章 “十二五”工作回顾

一、取得的成绩

(一) 基础测绘管理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基础测绘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统一监管能力不断增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基础测绘管理机构不断完善。绍兴市规划局上虞区分局增挂了绍兴市上虞区测绘和地理信息局,配备了分管测绘与地理信息工作的专职副局长;成立了上虞区地理信息中心,引进了1名测绘与地理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公开招聘了两名专职工作人员。

基础测绘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区测绘和地理信息局连续四年被评为绍兴市先进测绘和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颁布了《上虞市建设项目测绘管理规定》(虞政办发〔2013〕63号)、《上虞市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管理办法》(虞政办发〔2013〕214号)、《上虞市城市管线管理办法》(虞政办发〔2013〕226号)等一批符合上虞特色地方性测绘规章制度,有效推动了我区基础测绘行政管理职能转变、规范了权力运行机制、提高了测绘管理的整体效能,做到了测绘行政管理的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基础测绘财政保障能力逐年增强。“十二五”期间我区基础测绘工作已列入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所需经费也已纳入区财政预算(参见表 1),基础测绘计划管理和经费保障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健全。


表 1 绍兴市上虞区“十二五”期间基础测绘年度投入经费表

年度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经费投入(万)

676

1210

1850

1758

560

(二) 现代化空间定位基准框架体系进一步成熟

现代化的空间定位基准是实施全区测绘“一张图”、“规划一张图”、“多规合一”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期间全区现代化空间定位基准框架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已实施完成上虞区行政范围内23个GPS C级点、86个GPS D级点的上虞基础控制网的复测与改造工作;完成了1089个上虞区工程控制网点的复测与更新工作;建立了“上虞坐标系”;完成了340平方千米1:500数字地形图以及覆盖上虞全域1:2000 3D数据等基础测绘成果向2010上虞坐标系、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转化工作;开展了566.5千米二、三等水准网的复测工作,建立了精度优于1.5厘米的上虞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 

(三)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资源不断丰富  

“十二五”期间,全区不断推进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资源建设,数据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现势性不断增强。

1. 1:500地形图的测制、更新

“十二五”期间,上虞区测绘和地理信息局为更好服务全区各项重点工程项目,积极组织开展了1:500数字地形图测制、更新等工作,截止2015年底已基本完成193.4平方千米的1:500数字地形图测制与更新工作,覆盖范围参见附图一。

2. 地籍测绘

“十二五”以来,绍兴市国土资源局上虞区分局已累计完成上虞区范围72平方千米地籍测绘与数据入库工作。数据成果已在上虞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共享,是“数字上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一项重要数据来源。同时,绍兴市国土资源局上虞区分局还启动了全区农村宅基地地籍权属调查、测绘工作,已累计完成120平方千米1:500农村宅基地地籍图的测制,基本实现各乡镇城镇建区及农村居民点的全覆盖。

3. 1:2000 3D数据全覆盖生产与更新

2011年上虞正式启动了1:2000 3D数据航测成图项目,并分别于2012、2013年完成了上虞中心城区503平方千米、上虞南部区域462平方千米1:2000 3D数据航测生产工作。结合2011年绍兴市测绘和地理信息局共享支持上虞北部区域420平方千米1:2000 3D数据成果,“十二五”以来,全区以基于航空摄影测量数据生产作业方式实现了上虞区范围1:2000 3D数据的全覆盖。

2014年11月,绍兴市上虞区测绘和地理信息局还组织开展了上虞区中心城区范围内360平方千米1:2000 3D数据航测更新工作。

4. 遥感影像获取、更新与开发利用

我区与浙江省、绍兴市建立了遥感影像共建共享机制,基本实现了全色优于2.1米、多光谱优于10米的中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每年覆盖上虞区全域范围一次,优于0.6米分辨率遥感影像虞北平原每年覆盖一次,虞南山区每2年覆盖一次的目标。2013年借助于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在“数字上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配套支持,上虞区已连续于2011年、2012年、2013年都实现了优于0.6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上虞区范围全覆盖。同时根据遥感影像数据及时制作了《上虞中心城区卫星影像图》、《上虞城区卫星影像图》及“三城三区”、各乡镇卫星影像图。 

(四) 地理信息公共保障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区测绘和地理信息局不断推进全区地理空间数据的共建共享,制定并颁布了《上虞市地理空间数据交互和共享管理办法》(虞政办发〔2013〕214号)。同时区测绘和地理信息局还与绍兴市国土资源局上虞区分局、公安局、水利局、交通运输局、风景旅游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等27个单位以及崧厦镇、丰惠镇等11个乡镇签署了地理空间数据共建共享协议;为各单位、部门共享1:500数字地形图、1:2000 3D数据产品、卫星遥感影像图、地下综合管线等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累计价值26872万元,及时满足了各单位、部门对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应用需求,大幅节约了财政资金。

大力推进地理空间数据共建共享的同时,我区测绘公共保障服务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编制完成了我区第一本综合性地图集《上虞市地图集》和《上虞区卫星影像图册》,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上虞市地图集》还荣获了2014年度中国地图最高奖裴秀奖银奖;“数字上虞”地理空间框架项目荣获了2014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奖金奖;基于“数字上虞”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区测绘和地理信息局已为我区消防、城改、卫生分级诊疗、“五水共治”等15项工作开发完成了相应的专题应用信息系统;“天地图•上虞”则充分整合已有地理空间数据资源成果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上虞区内详尽的餐饮、出行、住宿、医疗、教育等多种与地理空间位置密切相关的信息查询服务,极大的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出行的需要。


表 2数字上虞应用示范共享数据情况统计

序号

应用示范名称

部署

网端

应用

单位

共享

数据

共享

年份

1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专线

国土分局

基础数据

2013年

2

地名管理信息系统

政务网

民政局

基础数据、地名地址数据

2013年

3

上虞城改地理信息系统

专线

城改局

基础数据

2014年

4

消防移动地理信息系统

互联网

消防大队

地名、天然水源、人工水源、消防栓等数据

2014年

5

上虞排水管线管理信息系统

专线

排水公司

管线数据

2014年

6

公安警务信息系统

专线

公安局

基础数据

2014年

7

“五水共治”移动版

互联网

环保局

基础数据

2014年

8

卫生分级诊疗系统

专线

卫计局

基础数据、地名地址数据

2015年

9

社保领导分析决策系统

专线

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基础数据、地名地址数据

2015年

10

三维辅助决策系统

专线

规划局

基础数据、三维

2013年

11

规划一张图信息系统

专线

规划局

基础数据

2015年

12

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专线

规划局

基础数据

2015年

13

智慧城管信息系统

互联网

城管局

基础数据、地名地址数据

2015年

 

二、存在的问题

(一) 测绘行政管理机构尚未健全,测绘服务保障队伍建设相对落后

“十二五”期间,我区基础测绘行政管理组织机构虽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但尚未设立独立的测绘管理科室,专职基础测绘管理岗位配置也不足。基础测绘行政管理机构的不完善导致我区对测绘中介服务机构市场监管力度不足,多次委托、重复测绘、重复收费时有发生,并出现测绘成果空间基准、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提供周期长、质量监督缺失等问题。

基础测绘服务保障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区地理信息中心人员编制严重不足,测绘和地理信息处理、服务和开发、应用人才严重缺乏。而当下我区各单位、部门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应用需求越加广泛、迫切,对我区地理空间数据共享服务的压力越来越大,现有基础测绘服务保障队伍已难以满足“数字上虞”地理空间框架运维、应急测绘、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等测绘综合保障服务需求。

(二) 基础测绘统筹力度不够,乡镇基础测绘工作失衡

《浙江省测绘管理条例》明确规定设区市和县级测绘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空间定位基准、基础地形图、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测绘设施以及地下管线普查等基础测绘工作。“十二五”期间,上虞区在对城区、乡镇基础测绘统筹管理上还缺乏强有力的规章、制度保障,导致区基础测绘项目统筹力度不够、乡镇基础测绘工作失衡,1:500数字地形图、地下管线等基础测绘数据的生产与更新滞后,数据现势性不足、覆盖范围不够,部分乡镇城镇规划区范围内还尚未实现1:500数字地形图全覆盖;地下综合管线没有完成全面普查,后续也缺乏合理的管线综合规划。

乡镇、街道在各自行政区内开展1:500数字地形图、地下综合管线普查等测绘工作主要是结合项目建设需要,在没有立项审批的情况下,所开展的零星、杂乱无章的测绘数据采集作业,往往数据采集空间基准不统一、数据采集标准不一致,难以实现我区基础测绘“十二五”专项规划所提出的全区测绘 “一张图”(上虞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目标。

(三) 缺乏有效更新机制,地理空间数据时效性难以保障

建立稳定、有效、合理的地理空间数据采集更新机制是永保“数据青春”、提高数据时效性的根本性保障。“十二五”期间,上虞区虽在地理空间数据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本实现了地理空间数据在我区行政范围内的必要覆盖。但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数据动态更新机制,没有从制度上对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更新周期进行约束,数据更新多以零散采集为主。地理空间数据时效性难以得到根本性保障,不能有效应对国土、交通、公安、水利等部门对现势性强、覆盖全面地理空间数据成果的迫切需求,从而严重制约了基础测绘在我区国民经济建设中基础性保障服务的作用。 

(四) 测绘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地理空间数据开发利用亟待深化

测绘科技创新是测绘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十二五”期间,我区在测绘事业发展中仍存在优秀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人才匮乏、测绘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目前,全区测绘地理信息从业人才队伍多以传统测绘为主,地理空间数据的开发利用也多停留在背景底图服务层次。测绘地理信息科研、开发技术力量尤为薄弱。在基础测绘由生产向服务转型的大背景下,对地理空间数据深度开发利用服务需求也必将大量涌现且愈加倾向于本地化采购。地理空间数据开发利用、“数字上虞”的应用推广、智慧上虞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与当前我区测绘地理信息应用开发水平、科技创新水平之间的矛盾已严重制约了我区测绘服务转型升级。

第二章 发展形势与需求

一、面临形势

从测绘地理信息行政管理改革大背景看,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聚焦测绘工作而言,我省正在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测绘与地理信息领域的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破解事业发展难题,提升监管和服务能力。上虞区作为浙江省全面深化测绘与地理信息行政管理改革试点之一,应牢牢抓住此次深化改革机遇,切实做好测绘地理信息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完善测绘地理信息管理机构、创新管理方式,提高测绘地理信息统一监管能力,为“十三五”期间我区基础测绘的发展提供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

从基础测绘发展趋势看,基础测绘产品形式和服务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基础测绘工作正在向以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基础测绘发展。地理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地理信息社会化、实时化、网络化应用、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将成为测绘保障服务的主要方式;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在我区政府规划、决策、社会管理、警务地理、国土空间开发、管线管理、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等诸多领域,测绘综合保障服务的作用也将进一步凸显。

从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发展看,“十二五”期间,融合移动通讯、地理信息、全球卫星导航等技术的基于地理位置服务(LBS)已对国民经济和大众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未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十三五”期间,在我区智慧城市建设、市域空间布局优化、“多规合一”、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也将越来越多的看到高新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服务的身影。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改革开放深化期、转型升级关键期、统筹发展提升期叠加的关键阶段,区委区政府提出“杭州湾高端制造之区”、“浙东商务休闲之都”、“长三角人文品质之城”的城市功能定位,这需要更加丰富、准确、强现势性、高价值含量的地理信息作为支撑,需要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更加多样的产品形式提供更加丰富的地理信息服务。

二、总体需求

(一) 建设智慧上虞,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十三五”期间上虞区将大力推进“智慧上虞”建设,通过“智慧上虞”有效整合城市管理力量,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智慧上虞时空信息云平台是通过泛在网络、传感设备、智能计算等新型高科技手段,实时汇集城市各种时空信息,而形成的更透彻感知、更广泛互联、更智能决策、更灵性服务和更安全可靠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是智慧上虞建设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同时涵盖上虞市区城市三维、可量测街景以及室内、地下空间等信息精细化、结构化的全要素三维城市也将是未来“智慧上虞”时代,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服务于智慧城市、大数据时代的有力武器。

(二) 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需求

上虞区在“建设宜居创业现代化新兴城市”战略目标指引下,重点开展的“三城一区”、“一江两岸”、崧厦“特色乡镇”等建设工作都需要基础测绘部门在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等方面提供融合经济、人口、交通、环保、国土、公安、消防、管线等多种专题信息“综合信息一张图”服务;开发满足城市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需求的规划“一张图”信息系统,为上虞城乡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利用资源、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提供覆盖范围更加广阔、内容更加准确和丰富的基础地理信息支撑服务。

(三) 辅助政府科学决策、保障重大工程建设的需求

地理国情涵盖了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重要的基本国情。开展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及其发展变迁,是制定和实施地区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我区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一江两岸”、“三城三区 ”等各类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

(四) 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助推新型业态发展的需求

“十三五”期间,上虞区将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平台,深入实施“四换三名”、“两化融合”。同时积极培育服务新业态,致力打造辐射长三角区域的电商物流枢纽,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的虞北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地理空间信息作为信息化建设、现代物流、现代化农业等新型业态发展所必须的基础性数据保障,将为我区综合信息平台搭建、特色农业发展以及实时交通导航、旅游目的地推广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支撑保障服务。

(五) 服务民生,开展社会公众服务的需求

测绘地理信息与人们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对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团体和公众对测绘与地理信息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电子地图和电子导航为社会公众提供地图显示、查询、导航等便捷服务,同时在公安报警、119火警、医疗救护以及抗灾救灾等各种应急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子地图、电子导航和应急系统建设都需要基础测绘提供统一的现势性好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各种地形图、数字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城市三维模型和城市地名库等基础数据。

第三章 规划依据、目标、主要任务

一、规划依据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5号)

(二) 《基础测绘条例》(2009年国务院令第556号)

(三) 《国务院关于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的批复》(国函〔2015〕92号)

(四) 《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

(五) 《浙江省测绘管理条例》(2013年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号)

(六) 《浙江省基础测绘管理办法》(2013年省政府令第308号)

(七)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8〕 23号)

(八) 《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管理办法》(2010年浙江省政府令271号)

(九)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促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用的通知》(浙政办发〔2012〕105号)

(十) 《浙江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计划》(浙政发〔2016〕6号)

(十一) 《浙江省基础测绘“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十二) 《浙江省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2016-2030)》

(十三)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浙政发〔2012〕51号)

(十四) 《关于进一步推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2014〕127号)

(十五) 《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十六) 《绍兴市测绘管理办法》(绍兴市政府令〔2009〕96号)

(十七) 《绍兴市基础测绘 “十三五”基规划(2016-2020)》

(十八) 《绍兴市上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

(十九) 《上虞市基础测绘“十二五”专项规划(2011-2015)》

二、规划期限

2016年-2020年

三、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总纲和“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策部署。按照“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提升应急测绘保障能力”的思路,规划我区测绘与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和基础测绘工作,提升测绘与地理信息的供给能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规划原则

(一) 需求引领,协调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本着按需测绘、急用先测、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大全区基础测绘资源、技术、标准建设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力度,有计划、有重点、有节奏地开展基础测绘工作,促进基础测绘项目协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

(二) 资源整合,开放共享

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纵向推进与省、市、县之间,横向推进各专业部门间的地理信息互联互通,贯彻省市县数据融合标准,促进现有各类数据的有序、有效集成,盘活现有数据和信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深化开放共享。

(三)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加强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和基础测绘动态更新机制以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加速地理信息社会化服务进程,提高测绘与地理信息社会化利用效率,避免重复投入。以科学技术为推动力,促进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实现基础测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 依法治测,保障安全

大力推进依法治测,加强对测绘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提升地理信息市场监管能力,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尽责维护地理信息安全。

五、规划目标

到2020年,构建“科学、统一、规范、高效”的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和服务体系,全面完成“133”重大工程建设(“一”套现代化空间定位基准,智慧上虞.时空信息云平台、天地图•上虞、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三”大平台,地理空间数据资源建设、地理信息公共产品开发、全要素城市三维城市“三”大重点项目),建成符合上虞特色,以“监管措施到位、服务保障有力”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测绘管理、服务保障体系;构建上虞基础测绘发展新格局,实现新常态下上虞区基础测绘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标准一致、基准统一、覆盖全面的上虞区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建设全面完成,基本形成上虞区全区测绘“一张图”。

——深化测绘与地理信息行政管理改革全面完成,基础测绘管理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空间定位基准框架不断优化,完成全区测绘坐标系统向“绍兴坐标系”的平稳过渡。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数据资源种类不断丰富,探索建立基础测绘联动更新机制。

——全面完成数字上虞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向智慧上虞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升级与改造,不断增强测绘服务城市信息化,更好地满足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自动化、智能化需求。

——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成效显著,测绘工作在全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综合保障服务作用不断彰显。

——测绘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测绘成果社会化转化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周期不断缩短,满足社会公众各类应用需求的测绘地理信息新产品不断涌现。

六、主要任务

(一) 全面推进深化测绘与地理信息行政管理改革 

以浙江省深化测绘与地理信息行政管理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转变我区测绘行政管理职能,公开权力清单,明确管理事权,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健全基础测绘行政管理机构;优化基础测绘财政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基础测绘投入力度,统筹推进城区、乡镇测绘一体化;加强测绘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保障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对测绘中介服务机构管理,推进“联合测量”制度。

(二) 加强地理空间数据资源建设,丰富时空信息数据资源种类

时空信息数据资源是测绘综合保障服务赖以生存的基础,规划期内,加强地理空间数据资源建设,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扩大1:500基础地理信息、地下管线数据覆盖范围。建立上虞区基础测绘联动更新机制。 

2. 建立健全1:2000 3D数据定期和动态相结合的数据更新机制;依据按需测绘原则开展1:2000 3D产品区域局部、分要素动态更新;定期开展1:2000 3D产品全要素更新。

3. 建立多分辨率、多类型遥感影像定期获取机制;开展定向购买卫星、无人机遥感影像获取服务机制建设,建立局部区域无人机遥感影像动态实时更新。

4. 加强与各部门专题数据交换共享能力建设,扩大地名地址、兴趣点等涉及公众服务需求类专题数据的覆盖范围,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5. 结合上虞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求,不断丰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产品种类。综合运用Lidar、航空摄影等方式获取虞北平原数字地表模型(DSM);积极探索开展倾斜摄影、实景采集等新型数据获取能力建设;立足城市精细化管理需求,开展全要素三维城市建设。

(三) 加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测绘与地理信息服务体系

不断夯实“数字上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扩大专题数据共享范围、深化共享内涵,持续开展地理空间数据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建设上虞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提升区地理信息中心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形式、创新服务方式;继续推进公众版地图出版,积极探索利用虚拟现实、多媒体等技术的三维虚拟地图表现形式,提升基于地理位置的综合信息服务能力。

同时,积极开展数字上虞地理空间框架(天地图•上虞)的升级改造,推进地理空间数据的交互共享。完善上虞电子政务云和政务网络等基础设施,结合“智慧上虞”建设需求,面向各类智慧化应用服务,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建设上虞区唯一的、权威的、共用的智慧上虞时空信息云平台。更好地满足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需求,及时有效地为我区各类智慧行业应用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

主动服务“浙江政务服务网”,按照浙江政务服务网政务地理信息资源报送要求,充分发挥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的体制、机制、技术、队伍和成果优势,发挥数字上虞地理空间框架(天地图•上虞)建设成果的作用,对各部门报送的政务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审核、汇总和发布。

(四) 开展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完善测绘综合服务保障模式

在浙江省、绍兴市地理国情普查内容基础上增加城市不透水层为我区重点监测对象。立足“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利用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针对城市不透水层分布及面积开展常态化监测;建立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库,同时结合国民经济社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搭建上虞区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平台,定期发布地理国情统计分析年报。重点围绕我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提供涵盖地表自然、生态、人类活动等基本信息的基础性、常态化监测服务。全面提升我区测绘服务层次、服务水平,促进测绘服务由传统被动式数据服务向主动式数据分析、预测服务转变。

(五) 加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人才建设

加强上虞区对外测绘地理信息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国家、省、市测绘科研机构的稳定联系,搭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基于倾斜摄影城市三维建模、基于低空遥感的大比例尺数字化测绘产品生产等先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成果在我区的中试、推广等工作;建立区重大测绘地理信息项目前期专家咨询服务机制;扩充区测绘公共服务保障队伍规模,提升自身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建立适应新时期测绘综合保障服务需求的本地化测绘服务保障队伍。

第四章 重点项目

一、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

(一) 平面与高程基础控制网的复测与更新

定期开展上虞区GNSS C、D级控制网、二、三等水准控制网的复测与更新。规划期内对全区范围内的GNSS C、D级站点,二、三等水准站点进行一次复测,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损坏、观测条件不好的站点进行更新。

(二) 重点区域工控网的复测更新

结合上虞区重点开发的中心城区、重点镇、“三城三区”以及区重点建设工程项目需要,定期开展重点区域约450个工程控制网点的复测更新工作。规划期内对全区工程控制网平面及高程复测一次。

(三) 测量标志的维护与更新

依法制定测量标志检查维护维修计划,继续保障对上虞区内永久测量标志保护的经费投入,落实永久性测量标志具体保护责任人,建立起完善的管护网络与巡查制度;定期开展测量标志巡查、普查、建档工作;对损坏的测量标志要进行维修,及时恢复测量标志使用效能;组织实施测量标志维护计划。

二、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资源建设

(一) 1:500基础测绘联动更新

规划期内,全区预计将主要针对全区规划建行用地覆盖范围约465平方千米开展基础测绘联动更新工作,更新测绘范围参见附图二。同步满足“数字上虞”框架数据生产、更新以及天地图数据融合需求。

同时依据上虞区国土资源局不动产测绘任务,“十三五”期间上虞区将开展不动产测绘工作 。

(二) 1:2000 3D数据生产与更新

1:2000 3D数据的更新将主要采用区域动态更新与全要素定期更新两种方式。其中1:2000 DLG区域动态更新可结合省、市、县联动更新以及区内1:500基础地理信息缩编方式进行协同更新。对区域内变化的地物进行联动更新;每3个月对全区重大人工地物要素更新一遍,每6个月对全区重要地形和人工要素更新一遍,每年对全区框架要素(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地貌、植被与土质、地理名称及注记等)更新一遍;1:2000 DOM更新可结合每年所开展的分辨率优于0.2米的航空遥感影像获取工作,每年更新一次全区范围内的1:2000 DOM数据。

1:2000 3D数据全要素定期更新将结合绍兴全市域1:2000 3D数据统一采购更新计划,规划期内对上虞区(除绍兴市滨海新城)约1326平方千米范围1:2000 3D数据覆盖一次,并在“十三五”末期针对378平方千米的城市建成区范围更新一次。

(三) DSM数据采集

结合1:2000 3D数据全要素更新计划,综合运用航空摄影测量数据处理手段,规划期内生产更新一次上虞区(除绍兴市滨海新城)约1326平方千米的DSM数据,并在“十三五”末期针对378平方千米的城市建成区范围开展数据更新一次。

(四) 遥感影像获取与更新

开展遥感影像的定期更新,每年获取、更新一次上虞全域范围分辨率为0.3米、0.5米、2.1米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每年由省、市共享采用航空摄影的方式获取一次全域范围内分辨率优于0.2米的航空遥感影像数据。

(五) 地下管线数据采集与更新

依据《上虞市城市管线管理办法》(虞政办发〔2013〕226号)文件精神,结合区国民经济建设实际需求,切实做好上虞区城市建成区、开发区、规划区以及各乡镇城镇建成区、规划区范围内的地下综合管线普查与管线综合规划编制等工作;定期开展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升级与维护工作。

三、数字城市运维和应用推广

(一) 完善和扩展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体系

完善和扩展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体系。持续更新地理实体数据、影像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兴趣点数据、专题共享数据等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加强新型基础测绘产品的入库工作,确保框架数据与基础测绘数据保持同步。集成地理信息数据库、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数据库、应急测绘数据库、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库等,开展省、市、县“一张图”建设,建立多比例尺、多专题、多来源、多种类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群。做好各类数据库的动态更新,保持数据的标准性、权威性和一致性。

(二)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

以1:500、1:2000等各级比例尺为基础及时建设电子地图数据库更新电子地图,开展数据融合与联动更新,完善测绘与地理信息成果目录服务系统,升级改造上虞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成平台向政务云迁移工作。

(三)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维

做好平台的运行维护,及时更新软硬件、网络设备;完善平台服务响应机制,提升平台服务效率。积极开展与上虞区各单位、部门之间地理空间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工作,建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联动更新机制;引导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数字上虞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和接口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的业务系统或增值服务。

(四) 深化平台应用示范

拓展数字上虞地理空间框架(天地图•上虞)建设成果应用领域,深化应用层次,加大平台宣传推广力度,加强与上虞区内各单位、部门之间的合作,力争使区内各单位、部门在使用地理空间数据时都能基于数字上虞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相应的专业应用系统,做到“横向到边”。

四、智慧上虞时空信息云平台

基于数字上虞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已有软件成果,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发布各专业部门的异构时空信息数据,搭建具有实时获取、快速处理、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分发、自主化应用等能力的时空信息云平台。围绕智慧上虞建设的重点关注内容,结合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主动对接专业部门,在智慧水务、智慧城管、智慧公安、智能交通、智慧气象、应急指挥、智慧旅游、智慧社区等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开展应用。

智慧上虞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将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建设工作:

(一) 时空信息数据库群建设

在现有数字上虞地理空间框架(天地图•上虞)建设基础上,依托城市统一的云支撑环境,统筹时空信息资源建设,集成静态专题信息和智能感知实时信息,建立包括矢量数据、影像数据、激光点云数据、DSM、地名地址数据、兴趣点(POI)数据、地理国情数据、街景全景数据、地下管线数据、地下空间数据、规划数据等时空基础数据以及人口、经济、法人、自然资源等公共基础数据、政务地理信息数据、物联网节点地址数据的时空信息大数据库。

(二) 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

在原有数字上虞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上,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分析等技术手段,通过新增平台特性、扩充物联网节点支持、增强时空分析能力等升级改造成包含云服务系统、数据汇交系统、云门户系统、共享交换系统和自动运维系统等五个子系统的时空信息云平台。

(三) 运行支撑环境

运行支撑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维护保障体系两方面。具体建设内容有完善政务云和政务网络等软硬件基础设施;制定项目建设、管理、维护、推广相关技术规范;建立安全运行机制;完善管理维护机构,扩充人才队伍;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市场化主导等方式来推进智慧上虞时空信息云平台的运维推广工作。

(四) 典型智慧应用示范

充分结合全区国民经济建设需求,重点针对政府关心、大众关切的重点、热点领域开展不少于5个典型智慧应用示范的建设工作。 

五、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

开展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建立地理国情信息定期常态监测机制,结合“五水共治”、“自然资产审计”、生态文明建设、“多规合一”、 “地下空间利用”等工作,按年度定期开展专题性和综合性地理国情监测。重点包括上虞区确定的地面沉降监测、城市不透水层实施定期常规性监测;建立多尺度地理国情综合数据库;依托数字上虞地理空间框架(天地图•上虞)建设基础开发搭建功能完备的上虞区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平台。

聚焦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服务推广。充分利用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和各类经济、社会、发展专题信息,围绕上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总结编制服务政府科学决策的《绍兴市上虞区地理国情综合统计分析年报》,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客观、综合展示我区综合国情国力。 

六、测绘公共产品开发

(一) 政务地图集编制

依据所共享、获取的丰富数字资源开展绍兴市上虞区政务地图集的编制工作,为政府从宏观上把握全区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和发展特色、作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上虞社会各界提供充分了解各社区发展沿革的详实和实用的参考资料。

(二) 交通旅游图编制

为切实响应上虞区大力发展新兴旅游产业的号召,更好服务我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期内每年编制一套上虞区交通旅游图;同时针对我区重点打造的“四季仙果采摘游、浙东商贸节”等旅游品牌,将基于天地图•上虞开发三维全景交通旅游导航服务产品,进行全方位旅游目的地推广。

(三) 卫星遥感影像图集

充分利用上虞区所获取的地面分辨率为0.3米、0.5米以及2.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资源,及时开发编撰《上虞区卫星遥感影像图集》。

(四) 民生热点地图

基于区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资源,结合我区民生关注热点、顺应大众需求,定期开发满足大众关切,能及时、有效反映民生热点的上虞区民生热点地图。

七、全要素三维城市建设 

“十三五”期间为更好的服务我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新模式,我区将针对上虞区中心城区约110平方千米面积开展全要素三维城市建设工作,具体建设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 开展上虞区中心城区约110平方千米的基于倾斜摄影的精细化城市三维实体数据采集。

(二) 开展上虞区主要城市干道约1000千米可量测实景数据采集与更新工作。

(三) 积极开展上虞中心城区大型建构筑物的地下空间及室内空间的信息采集试生产作业。

(四) 开展倾斜摄影城市三维与地面实景影像的多源、多视角采集数据融合处理操作,搭建全息三维城市信息管理展示平台。

 

 


第五章 重点项目规划及年度分解

附表一 绍兴市上虞区“十三五”基础测绘主要建设项目预算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

名称

分项目

工作量

单位

单价

经费

小计

金额

合计

金额

分年度经费

备注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1

现代测绘基准建设

1.1 平面与高程控制网复测与更新

193

223

98





包含上虞区GNSS点选埋、普查,C、D级GNSS网复测等。

1.1.1 C、D级GNSS网复测

108

30.5






1.1.2 二等水准网复测

638

km

67.5





包含二等水准点普查、水准网复测等。

1.1.3 重点区域工控网的复测与更新

1750

95


65


30


2019年上虞城市规划区450个工控网点的复测更新。

1.3 测量标志维护与更新

600×5

0.01

30

30

6

6

6

6

6


2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资源建设

2.1 上虞区基础测绘联动更新

465×5

km2

2165

2165

4505

703.5

591.5

290

290

290

上虞区全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约465平方千米;2016、2017年主要是基础地理信息覆盖,2018、2019、2020主要是基础测绘更新。

2.2 1:2000 4D数据生产与更新

全区

km2

1935

1935

285

950

285

285

285

2017年除去绍兴市滨海新城的上虞区(面积约为1326 km2 )1:2000 4D(DLG、DEM、DOM、DSM)数据生产以及2019年针对378 km2面积的4D数据更新生产;每年全区DOM和框架要素更新一次。

2.3 1:10000、1:5000 3D产品

1403×5

km2


0

0






省局共享经费约为170万。

2.4 2.1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获取与更新

1403×5

km2


0

0






省局共享。

2.5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获取与更新

1403×5

km2

0.035

250

250

50

50

50

50

50


3

地下管线数据普查与更新

3.1 上虞城区地下管线普查与更新

500

km

370

370

570

74

74

74

74

74


3.2 上虞城区骨干管网普查与更新

500

km

4000

200

200


100


50

50


3.3 上虞乡镇地下管线普查与更新

2250

km

3000

675

675



168.75

168.75

168.75

168.75

章镇225km、丰惠镇360km、小越镇630 km 、道墟镇315 km、崧厦镇720km。经费由乡镇自筹。

3.4 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

500

km

3000

150

150


0

75

0

75

0

经费由开发区自筹。

4

数字城市推广应用

数字上虞地理空间框架(天地图•上虞)运维管理和推广

1×5

160

800

800

800

160

160

160

160

160

包括: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体系拓展和数据库更新200万;1:500、1:2000电子地图制作、数据融合200万,平台运维、升级改造、应用推广400万。

5

智慧上虞·时空信息云平台

5.1 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监理

130

2320


50

30

50


根据上虞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安排实施。

5.2 时空信息数据库建设

890



350

270

270


5.2.1 时空基础数据库建设

350



150

100

100

包括矢量数据、影像数据、激光点云数据、DSM、地名地址、兴趣点(POI)、地理国情数据、街景全景数据、地下管线数据、地下空间数据、规划数据等时空基础数据库扩展更新及入库。

5.2.2 专题地理空间大数据建设

540



200

170

170

1、专题地理空间数据审校、整合200万;2、自然资源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及数据整合更新400万;3、物联网节点地址数据整合40万。

5.3时空信息服务与管理系统建设

220



110

80

30


5.3.1 时空信息大数据管理系统

1

90

90



60

30



5.3.2 时空信息大数据服务

1

60

60




30

30 


5.3.3 时空信息云服务系统

1

50

50



50




5.3.4业务流引擎

1

20

20




20



5.4智慧应用示范建设

5

200

1000

1000



200

400

400

不少于5个典型智慧应用示范的建设。

5.5 支撑环境建设

80

80



30

30

20

“数据类、服务类标准规范编制”、运维及应用政策编制、云计算平台租用、市场化运作(PPP)。

6

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

6.1 浙江省、绍兴市确定普查内容的常态化监测

4

95

380

380

855


95

95

95

95

包括浙江省、绍兴市确定普查内容的常态化监测以及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不透水层监测。

6.2 基于InSAR与3S集成的地面沉降监测

5

65

325

325

65

65

65

65

65


6.3 地理国情统计分析及年报编制

5

30

150

150

30

30

30

30

30

每年开展上虞区地理国情统计分析及专报、公报、统计年鉴编制。

7

测绘公共产品开发

7.1 政务地图集编制

1

50

50

50

260



50




7.2 交通旅游图编制

4

10

40

40


10

10

10

10


7.7 卫星遥感影像图集编制

2

60

120

120

60



60



7.4 民生热点地图

2

20

40

40



20


20


7.5 测绘科普宣传

1×5

2

10

10

2

2

2

2

2


8

全要素城市三维建设

8.1基于倾斜摄影的城市三维建模

110

km2

352

352

552



246.4

105.6


包括:上虞区中心城区约110平方千米三维实体数据采集;中心城区大型建构筑物的地下空间及室内空间的信息采集试生产作业;搭建全息三维城市信息管理展示平台。

8.2地面街景全景采集

1000

km

0.2

200

200


100


100


上虞区主要城市干道约1000千米。

9

绍兴市上虞区基础测绘“十三五”专项规划中期评估

1

15

15

15

15



15




10

绍兴市上虞区基础测绘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

1

40

40

40

40





40


合计

10140

1533.5

2348.5

2578.4

2592.6

2197


 

说明:1. 本表中单价依据 《测绘生产成本费用定额》(财政部、国家测绘局,2009),简称《测绘定额》。没有定额依据的根据当前市场价采信(简称估价)。本表中,没有特别说明的,皆依据《测绘定额》。

2. 根据《上虞市域总体规划》,绍兴市上虞区“十三五”基础测绘规划范围:根据1:10000上虞行政界线框定上虞市域总面积为1403平方千米,上虞区城市规划区110平方千米,上虞经济开发区59.5平方千米,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133平方千米,各乡镇城镇规划区约120平方千米以及除乡镇规划区外的新农村约200平方千米。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 规章制度保障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上虞区重点发展战略,切实贯彻执行《浙江省测绘管理条例》、《浙江省基础测绘管理办法》 等文件精度,进一步完善我区基础测绘管理、测绘公共服务、测绘与地理信息市场监管、测绘信用、地理国情普查、测绘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基本完善的地方性测绘与地理信息规章制度体系,创造有利于基础测绘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 组织保障

切实加强基础测绘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全区基础测绘项目的统筹协调;设置独立的测绘管理科室,配备适应测绘和地理信息事业发展需要的管理人员。强化对涉密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加强对测绘中介服务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完善的行业准入制度与质量日常监督机制。

三、 经费保障

基础测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属于公共财政领域。根据法律法规规定,要将基础测绘实施经费纳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基础测绘经费应实行项目管理,加强和规范经费开支,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保密安全前提下,推行招投标工作,保障基础测绘工作顺利实施。

四、 技术保障

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坚持引进先进测绘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积极引导测绘生产单位开展科技协作,推广新技术应用,应用现代测绘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满足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基础地理信息现势性和空间数据的迫切需求。同时还必须加强测绘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一支与基础测绘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测绘科技与技能人才队伍。

五、 安全保障

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下简称《保密法》)的学习和宣传力度,严格贯彻执行《保密法》有关要求,结合上虞区基础测绘工作保密现状,进一步加强测绘信息保密检查和保密教育,严格按照国家信息安全有关规定,实施网络地理信息的实时监控,采取防病毒、防黑客入侵、密码审查、灾难恢复、数据备份等安全措施,最大限度地杜绝泄密事件的发生,确保密级数据安全,促进基础测绘成果广泛、安全的应用。


附图二 “十三五”1:500基础地理信息覆盖范围

 图片1.png


附图二 “十三五”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覆盖范围

 

图片2.png

名词解释

1. 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是地理数据所蕴含和表达的地理含义,是与地理环境要素有关的物质的数量、质量、性质、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2. 测绘基准:测绘基准体系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大地基准、高程基准和重力基准。测绘基准是进行各种测量工作的起算数据和起算面,是确定地理空间信息的几何形态和时空分布的基础,是表示地理要素在真实世界的空间位置的基准,对于保证地理空间信息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上的整体性具有重要作用。

3. 地理国情普查: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4. 3D产品:

1)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缩写DEM)是在某一投影平面(如高斯投影平面)上规则格网点的平面坐标(X,Y)及高程(Z)的数据集。DEM的格网间隔应与其高程精度相适配,并形成有规则的格网系列。根据不同的高程精度,可分为不同类型。为完整反映地表形态,还可增加离散高程点数据。

2) 数字线划地图(Digital Line Graphic,缩写DLG)是现有地形图要素的矢量数据集,保存各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全面地描述地表目标。

3) 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 Orthophoto Map,缩写DOM)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对经扫描处理的数字化航空像片,经逐像元进行投影差改正、镶嵌,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幅范围剪裁生成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集。

5. DSM(数字地表模型):DSM是地物表面的模拟,包括植被表面、房屋的表面。

6. “123”更新计划:城市、重点乡镇规划区内(A类)实现准动态更新、一般乡镇(B类)2年更新一次、虞南财政转移支付乡镇(C类)3年更新一次。

7. 1:500基础地理信息:是在1:500基础地形图加地名地址等其他部门属性的基础地理信息,从而实现一次采集全部生产,减少测绘次数,加快更新周期的目标。

8. 全要素三维城市:是具备结构化且分层分类,有结构线,对象化,实体化的三城市建模,是涵盖室内、室外、地上、地下,所有不可移动的实体的结构建模。

9. 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它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如GSM网、CDMA网)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 )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地理坐标,或大地坐标),在地理信息系统。

10. 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库:是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建设的四大基础信息库之一,其本身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数据库,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的信息资源,通过对各类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的深入整合以及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将进一步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的需要,满足促进各部门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需要,满足政府、行业和社会用户对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日益深化的共享及应用需求。

11. 浙江政务服务网:是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互动交流、效能监察等功能于一体,省市县统一架构、多级联动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被形象地喻为“政务淘宝”、“云计算政务超市;“四张清单一张网”一张网即指的是“浙江政务服务网”。

12.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