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区农业农村局 >>重点领域 >>建议提案
索引号: 002590112/2022-7442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2-05-23 17:07
发布单位: 区农业农村局

绍兴市上虞区农业农村局
关于对区政协二届一次会议第052号提案的答复

虞农提〔2022〕13号

周赛杰委员:

您在区政协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建设上虞农创客孵化园的建议》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区以实施“两进两回”为主抓手,以贯彻落实全省《关于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精神为指引,高度重视农创客培育工作,始终坚持把人才振兴、创新驱动摆在核心位置,积极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返乡青年和农创客回乡创业,重点在优化环境上下功夫,通过出政策、建平台、优服务、强保障等举措,打出一套农创客培育“组合拳”。我区持续关注农创客培育工作,针对乡村中有情怀、有抱负、能扎根农村创业青年较少的现状,通过协调区级相关部门单位、乡镇街道继续加大农创客调研、培训和服务等培育力度,提升农创客产业带动能力,目前累计培育农创客360余名。

诚然,乡村振兴是一个需要接续奋斗的过程,而乡村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人才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农创客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还面临着许多短板需要去补齐。针对您在提案中提到的“关于建设农创客孵化园”的建议,就是我区未来农创客培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平台。目前我区已经着手开始农创园的建设,现将有关情况先向您作一简要介绍。

上虞区“农创智谷”位于丁宅乡丁宅村,规划期为四年(2020-2023年),规划面积约为284.8亩。园区建设牢牢把握上虞区都市农业发展契机,旨在打造集创客孵化、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上虞区都市“农创智谷”。依托地方现有农业资源、生态基础、人文底蕴,以农创客培育为目标,以科研成果转化为核心,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动力,逐步优化上虞区农产品种植结构,助推上虞区打造长三角城市群的“菜篮子”和乡村人才库。以“服务园区、服务三农”为理念,通过“一心、四区”的区域划分,着力打造农业双创孵化综合服务中心。园区将构建完善的“农业物联网”体系,通过“现代化农业设施+智慧云平台+农业监控设备”,做到对整个园区智能化、信息化的管理。今年上半年将完成一期建设,包括主入口、生态停车场、展销中心、孵化中心、专家工作站、会议接待中心等核心区的土建工程和玻璃温室、智能化连栋大棚、全域水肥一体化等农业设施工程建设。今年年底前将启动二期建设,主要为辐射区域项目建设

今后,我区将把“农创智谷”全力打造成为江浙沪地区农创客培育基地的样板。我们已认真研究您提出的建议,并将相关建议吸纳到下一步工作中,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完善设施配套。以虞南丁宅畈区域为核心,结合丁宅乡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加大园区和乡村人才在农业主导产业及乡村产业培育、农旅融合、农业公共服务配套、农业文化开发、新型农业主体培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支撑创新、脱贫攻坚精准帮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扶持力度,对大棚内设施设备改造升级按实际投入额50%进行补助。打造丁宅乡数字农业综合体、农业创新示范园区、数字农业工厂等,联动提升集数字农业、科技示范、育种培育、创客孵化等功能的农业CBD区块,放大其在乡村产业、资金、人才等要素的集聚叠加效应。

二是加强创业培训,结对帮扶指导。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模式,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聘任专家为入驻农创客及团队建立“一对一”结对培育机制,着力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农创客团队。加强创业指导和培训,为农创客、返乡农民等提供新品种引进、信息咨询、农技培训、导师帮扶、宣传推广、交流展示等服务。园区内设置农业创业办公室,为创业人员提供工作场所,助推农创客抱团发展。

三是充分对接资源,加强服务保障。以实施“两进两回”为主抓手,加大政策、项目、财政、金融、用地保障力度,积极鼓励扶持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办经济实体、提供社会化服务等。通过举办创业形势分析会、沙龙等形式,帮助乡村“双创”人才了解现状、活用政策。针对全区从事农村创业的个人及经营实体,推出“青农贷”贷款产品,提供信贷授信支持。以乡村振兴“领雁计划”人才选拔和农创客创业典型人物遴选等活动为载体,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开展宣传,积极营造乡村干事创业氛围,大力宣传农创客创业故事、创新事迹,引领激发更多人才返乡创业。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上虞农创客孵化园的建议非常切合我区当前农创客发展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将落实乡村人才振兴工程,以排头兵优等生的姿态和担当,以平台打造为重点,落细落实农创客培育的各项任务,积极引导农创客投身乡村振兴大潮。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并请一如既往地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罗森林   联系电话:82008996)



绍兴市上虞区农业农村局  

2022年5月10日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