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便民服务中心 >>规划计划 >>计划总结
索引号: 746325725/2022-7455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2-05-27 10:32
发布单位: 区便民服务中心(区招投标监督办)

上虞区便民服务中心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思路

2021年区便民服务中心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总体工作部署,秉承新发展理念,根据重点工作清单和政府工作报告,以“三服务”为抓手,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以整体智治理念为切入点,聚焦群众企业办事事项,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被评为省级改革创新成绩突出集体。

2021年工作总结

一、政务服务工作

2021年截至目前,受理政务服务事项2084105件,其中办结2105469件,按期办结率100%,收到各级各类投诉(咨询、建议)10件,投诉率低于万分之一,现场评议满意率100%。

1.坚持线上线下协同,推动政务服务优质高效。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实现政务事项网上办理,目前我区共有2806项事项网上可办。推行“一号管理、一门集中、一窗受理”,以“无差别”受理(一窗式)模式为切入口,通过大厅智慧化信息化改造,功能区块整合,实现办事大厅从预约、叫号、办理、评价全流程电子化流转,并可实时进行数据分析展示,成功打造事项办理全过程闭环。加快推进政务服务2.0建设,推进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接入2.0平台,完成窗口、自助机等办事端全面嵌入政务服务2.0平台,打通全流程网办路径,目前已认领政务服务2.0事项  1805项,10月至今我区政务服务2.0占比达标率为84.17%。以“数字化”转型为理念,推广“自助优先、人机联动、窗口兜底”服务模式,在人社、医保等涉民事项高频窗口,率先尝试机器换窗、人机联办,减少窗口办理流量,从而逐步实现撤窗。加强网上办事应用系统、自助应用服务系统、多层级联动办理系统建设,延伸“24小时”自助端,在城区建立24小时政务服务大厅,并将自助服务终端向全区20个乡镇(街道)及62个村(社区)延伸,实现线上线下办事就近就便。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民生保障精准供给。探索不动产办理“零跑腿”,推出不动产登记网上远程审批,实现相关业务线上办结。今年,共完成境内外近2000宗登记业务办理,打破不动产办理空间、时间桎梏。针对不动产过户后续手续繁琐复杂问题,从群众需求侧发力,按照“一套资料、一表申请、一窗递交、信息共享”的原则,实现所有与不动产转移登记涉及的民生事项通过联办“跑一次、办一次、一步到位”。按照数字化改革要求,将不动产相关事项联办整合成“搬家一件事”,让群众通过手机端勾选就可完成水电气等事项联办,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针对省委改革办梳理形成的《政务服务排查存在问题及整改建议清单》中提到的医保社保办事不便利问题,通过数字赋能的方式,实现医保社保参保“一件事”办理,企业和群众能通过网办和掌办的方式,一次性申请打包办理社保和医保的参保登记、信息变更、查询打印等三类高频服务事项。

3.坚持服务中心大局,推动企业项目落地建设。在全市率先实施工业厂房结顶预验收先行投产,通过行政部门提前介入、联合踏勘审批、集中预验收,企业投产时间至少提前3至6个月,加速实现产能释放。该项改革启动仪式在我区上浦镇双阳风机有限公司举行,年产7000台智能通风设备项目正式安装设备。率先落实企业投资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最多15个工作日”改革,在7月底市级出台实施方案后,我区积极跟进,优化流程、明确责任、落实分工,目前兴荣风机、忠邈石材等两个项目已完成立项阶段审查进入后续审批流程。根据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3.0系统数据,全市至今只有我区和诸暨有项目纳入企业投资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最多15个工作日”改革。

4.坚持服务下沉扩面,推动便民服务迭代升级。建立以区级便民服务中心为支撑、乡镇级便民服务中心为主体、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为延伸,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实现群众最近家门口办事。以全面推广政务服务2.0应用为基础,全面落实15分钟政务服务圈,切实打响“虞快办·越满意”品牌。乡镇(街道)在全面完成社区服务中心2.0版建设的基础上,推进政务服务2.0平台应用向镇村延伸,实现区、镇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线上线下融合办理,探索村社网上代办新路径,迭代升级区、镇、村三级政务服务智能化体系。推进基层市民卡业务办理,将市民卡办理业务延伸至基层乡镇,选择虞南乡镇进行试点先行,通过系统延伸,实现市民卡就近办理。推进社区服务中心2.0版建设,全区所有社区均完成社区服务中心2.0版建设提升,其中32个村社区成功创建示范型社区服务中心,并给予奖补资金共153.6万元。现已开展第二批示范型2.0版社区服务中心创建,20个乡镇(街道)共申报32个,已对崧厦、永和、岭南等进行实地指导。

5.坚持强化中介监管,推动中介监管领域一张网。大力推行中介网上注册、网上备案、网上审核,2021年新增160家中介机构确认登记,新增项目备案9935个,出具项目证明10334个,涉及合同资金4亿元。加强网上“中介超市”涉审中介事项月度测评及实体“中介超市”的现场管理,开展涉审中介比价竞选工作,确保“中介超市”一张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目前,实体“中介超市”已引进环评、公章刻制、金税盘、水保、数字证书、防雷等9家中介窗口,今年清退图审3家中介,网上“中介超市”共计入驻732家。

二、公共资源交易工作

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共完成各类交易项目650 项,预算金额 128.98亿元,中标金额138.06 亿元,累计节(增)资金17.85 亿元,平均节(增)率13.84 %。

1.完善系统,拓展不见面招标体系。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在全省率先开发工程不见面招标投标系统,将涉及招标人、投标人的19个现场办理事项纳入“不见面办理”范围,实现全流程“不见面”“无纸化”办理,目前99%以上工程项目实现全流程不见面招标。2021年以来,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累计完成不见面招投标项目140个,涉及企业5541家,减少企业跑腿41.5万次,减少提交材料13.6万余份,节约投标成本约3.4亿元。在区级平台推行不见面系统的基础上,同步推进乡镇街道部门分中心不见面招标系统建设,全区已有17个乡镇街道和经开区建成了不见面招标系统,,所有区定限额以下工程建设项目及村级工程都进入系统线上操作,截至2021年10月底,乡镇不见面交易平台已经完成交易项目743个,合计中标金额 73357.4万元。

2.创新监管,规范招投标执业行为。积极推行“互联网+监管”模式,创新研发五色码数字管理系统,对交易市场主体实行“码上管”,采用“绿、蓝、黄、紫、红”五色码累计记分制。通过对企业失信行为进行认定和记录,进一步加强对交易市场主体的管理。截至目前,系统已对5000余家企业完成了赋码管理。着力对接“双查双保”工程监管2.0版平台。积极做好不见面系统与纪委工程监管2.0版平台的对接融合工作,为系统运行提供大数据支撑,完成项目负责人等相关信息的数据颗粒化开发。建设开发公共资源考核系统,对代理机构实施考核管理,将考核结果予以网上公示,对存在问题较为突出的有关单位作出相应处罚。今年以来已对2家中介机构作出处理。并组织在线培训和业务能力测试,对通过考试合格后的人员发放《代理机构从业人员工作证》,做到持证上岗。

3.启动机制,维护产权交易市场秩序。根据“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要求,“中心”牢牢把握数字化改革契机,以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为抓手,推动形成规则统一、公平公正、开放透明、高效便捷的产权交易市场。一是率先启动国有土地使用权竞买保证金划转代申报缴纳机制。保证金划转工作由企业线下转变为由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代企业(竞得人)向税务部门申报缴纳。二是依托线下场地交易到线上平台竞价的转变。国有产权交易从过去线下办理到现在借助线上拍卖平台,实现国有产权项目拍卖过程线上进行。三是交易信息过程更加公开、透明。产权项目交易文件随交易公告一并对外公开,潜在参与者可在公告附件中查看交易文件,披露信息更加全面、清晰,出让人、监管方可在线实时查看电子竞价过程和报价记录,交易数据来源可溯,去向可查,动态留痕,减少人为干预,有效避免了国有资产交易存在“围标”“串标”“暗箱操作”等违规操作的风险,

4.数字赋能,深化政企采购电子化。今年以来,政企采购继续通过政采云平台开展政府采购项目“流程全电子化”,采用线上不见面开评标模式完成全部交易过程,实现采购项目百分百“不见面”,继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截止2021年10月22日,已累计组织完成政府采购项目179个,预算金额约58280万元,成交金额约53355万元,累计节约金额4925万元,节约率8.45%,已累计完成国有企业进场交易项目94个,成交价46298.73万元,节约率11.08%。

5.出台制度,落实招标各方主体责任。通过走访周边地区、开展意见征集等方式,结合本区实际,“中心”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项目直接发包行为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抢险救灾工程招标投标的补充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货物招标投标的补充意见》,严控直接发包行为,明确抢险救灾工程以及工程建设有关货物的认定范围,进一步规范国有投资工程招投标活动的管理。对于省委巡视组反馈的127个应招标未招标项目,分门别类做好梳理工作,配合其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有关单位及人员开展调查工作,通过业务培训,举办三轮招投标业务培训,普及招投标最新政策及法律法规。

2022年工作思路

明年,要把便民服务中心打造为现代政府的展示窗口、共同富裕的助推窗口、经济社会的感知窗口、部门集成的协同中心、线上线下的融合中心、数字政务的宣教中心。打造和培育“虞快办·越满意”变革型组织和品牌,建立健全“一机通办、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全域通办、随车通办、全时通办”六个通办机制,形成“中心办、自助办、随车办、网上办、掌上办、上门办”等六种办事模式,重塑政务改革先行者态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具有上虞辨识度的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机制,在全面建设高水平“创新强区、品质名城”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勇当排头兵争做优等生,奋力打造全省一流便民服务,展现政务服务的最美上虞风景。

一、优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建设与数字化改革相适应的政务服务体系

1.推进全域统筹。将便民服务建设工作纳入镇乡街道、区直部门(单位)、“两区一镇一办”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提高考核分值切实推动改革落实,便于强化区中心对全区便民服务工作的统筹督考能力。到2023年区内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全区60%以上的村社中心达到示范型水平,实现高频民生事项“村社就近办”。

2.强化审批集成。区直各部门(单位)要按“事项全面进驻、审批充分授权、人员择优选派”原则持续推动审批服务事项在中心办结。建立协调事项工作清单,明确区“放管服”改革办公室在清单内事项的协调成果等同于区府办协调结果,以此形成事项协调的快速协同办理机制,探索推出更多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政务服务业务协同。持续深化“一件事”改革,创新优化投资项目、涉企事项、现场踏勘、不动产登记等事项集中审批改革,探索“拿地即开工”、“一证准营”等个性化审批服务,集成审批数据,提高审批效能。(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替代其他省市区行政审批局的相关功能,提升审批效能。)

3.提升大厅能级。运用数字化手段,大力推进政务大厅智慧化改造,着力打造“自助服务区”、“数字化体验区”、“综合受理区”和“后台集中审批协同中心”的“三区一中心”功能布局,强化线下大厅对“网上办”“掌上办”“自助办”的支撑功能。归并公安分中心,合理设置民生、商事、警事、不动产、项目投资、婚姻、税务、资源交易、人才、综合等“一站式”服务专区,提供全周期、全链条的便民服务;并拓展优化人文设施区域。升级优化智慧停车、智能导服、统一出件、无感评价、办事分析、预约查询等数字化多跨应用场景,实现“新大厅、新服务、新体验”。

4.打响政务品牌。纵深推进“虞快办·越满意”政务品牌建设。分区分领域探索无差别受理,迭代创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模式,迭代升级便民服务受办机制,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窗通办”。通过节假日预约制、动态轮值制、弹性工作制、“5+X”工作制、上门服务制等模式,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时段服务。完善“绿色通道”服务机制,提升数字政务体验亲和力,建立中老年群体网办激励机制,有效形成提升网办率、掌办率、即办率、“一件事”办理率的长效机制。全面建立覆盖智能导服、实体大厅窗口、政务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自助服务终端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虞快办·越满意”咨询服务体系。持续开发升级“一机通办”综合自助服务设施,在全区各中心普及应用并实现向企业聚集区、人员密集区等公共场所合理延伸,形成“15分钟便民服务圈”。开通“虞快办·越满意”服务大篷车和服务专车,利用“大篷车”定时将区中心服务送至村(小区)和企业,利用“专车”满足特殊需求群体和集中办理的相关需求;配置村社“虞快办”移动端设施,健全村社“虞快办”代办制度,实现村(社)随时上门办。打通基层便民服务“最后一纳米”。

5.建设变革型组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建“虞快办·越满意”功能性党委和工团妇组织,培育和打造变革型组织,凝聚队伍合力,提高塑造变革能力,引导激励“上心服务虞快办”。按“统一定额、统一招录、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考评”的管理模式推进便民服务专员试点工作;建立便民服务专员职业体系和科学的便民服务专员收入分配机制,推动便民服务专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探索区中心向镇街中心派驻便民服务专员机制,进一步适应“全域通办”改革要求,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对便民服务工作人员(含部门单位派驻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绩效考核。

二、优化交易监管,进一步建设与数字化改革相适应的公共资源交易监督服务体系

1. 健全制度建设。贯彻上级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相关自查和跟进工作。对照《浙江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施工招标文件示范文本》,对项目入围办法、评标办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调整,下步将根据省、市要求,对示范文本的应用初稿开展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工作,并尽快落实到位。同时根据浙政发【2021】5号文件要求,将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共同会商优化评标入围办法,杜绝以抽签摇号方式直接选择潜在投标人的做法,激发企业市场竞争活力。

2. 提高信息化建设。通过五色码数字管理系统对企业失信行为进行认定和记录,并配合双查双保2.0平台,实现对招投标项目标前、标中、标后的全过程闭环监管。同时进一步加大软硬件投入力度,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评标、远程异地评标,完善监控系统、语音通知评委系统、屏蔽系统、门禁系统、信息查询系统,运用科技手段减少人为因素对招标、投标、评标过程的影响,维护好公共、公平、公正的招投标市场。

3. 推进政企采购。一方面,继续做好政企全流程电子化的业务指导工作,推进政企采购进场交易项目电子化,跟踪全流程电子化项目全过程。另一方面,借鉴政府采购网上超市经验,建设上虞区国企采购网超平台,建立统一的商品标准体系,实现供应商库、商品库全区共享,简化业务流程,提升采购效率,激发市场活力。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