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索引号: | 002590112/2022-7524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2-06-23 10:47 | |
发布单位: | 区农业农村局 |
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思路计划 | ||
一、今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重要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动农业增效、乡村增美和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实现良好开局。村振兴战略优秀单位、全省产粮大县、省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考核优秀县、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成绩先进集体、全省农村宅基地工作成绩先进集体、全省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突出贡献集体、绍兴市2020年度粮食安全区、县(市)长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争取各类资金1.63亿元。 1.农业生产基础更实。预计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3.5%,连续保持全市第1。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5.13万亩、总产量4.46亿斤,分别居全省第1和第2。建成投产万头规模猪场2个、开工新改建3个,创建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场9家,打造湖羊省级特色畜牧产业集聚区。建成高标准农田2.65万亩,全面完成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整治1.79万亩任务。顺利承办全省农田建设现场会。完成“双十大”投资额1.01亿元。 2.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坚持以现代产业平台增强农业高质量发展能级,永和镇省级特色产业强镇通过验收、杭州湾现代农业园区列入省级名单,成功创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入选省级“三农”新型基础设施集成试点县和“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打造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3个,新培育农创客240个。顺利举办开茶节、“云上”农事直播、杨梅擂台赛等系列活动,新增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1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在98%以上。 3.农业“双强”加快赋能。组织拟定农业“双强”行动方案,农发雾耕科技示范园入选省级“双强”优秀案例。与省农科院开展新一轮院地合作,摸排科技强农、机械强农重大项目12个,总投资4.55亿元。成立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团队工作站,积极推动良种研发培育。与中科院长三角资本、省乡投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积极谋划推动“C4I数控农业”示范项目落地。“四季仙果”数字化产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完成软件建设,农创智谷完成一标建设。创新四季仙果“政府+”销售模式,落实鲜果订单70万公斤。 4.美丽乡村蝶变升级。牵头制定新时代美丽行动迭代升级方案,系统梳理美丽项目183个,总投资7.5亿元,嵌入式打造美丽风景线多条,相关做法已入编《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安排资金3.26亿元,竞争性创建锦绣虞村10个,重点培育桃园、东澄乡村振兴先行村2个。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个、特色精品村4个,市级示范乡镇3个、特色精品村6个。完成14个五星达标村、4个3A示范村市级验收。率先在白马湖、晋生村组团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标准化长效管护,全面实现美丽乡村PPP项目长效化运维。 5.农村改革激发活力。宅基地制度试点改革深入推进,基础信息预调查工作顺利通过部级评估,“一图一库一表”工作法在全市得到推广。完成宅基地政策制定2个,新激活闲置农房35.09万平方米、创建市级“闲置农房激活”先进乡镇3个、示范村2个,崧厦街道农民建房全程数字化监管模式,得到盛市长充分肯定。“低收入农户帮促”系统、村集体“三资”管理系统成功入选省厅第一批数字化改革先试先行名单,推广“浙农码”1.93万条,努力实现农村生产、流通、服务“一码通”。 6.共同富裕全面发力。出台《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收实现共同富裕三年行动计划》,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村庄经营、“飞地”抱团等示范项目。与金融部门创新开发“共富贷”“裕农通”等金融产品,授信村集体7亿元,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创建。深化“一户一册一干部”精准结对帮扶制度,全力完成市级扶贫巡察整改。全区村均经营性收入达81.35万元,增长12.35%,三季度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5284元,增长12.1%。 7.乡村治理健全体系。全域推行“三资”去现金化管理改革,整合村级“三资”数据,形成全区“一张网、一个库、一本账”。创新开发“村采云”平台,进一步规范提升村级采购行为。认真做好村集体财务审计和村级工程审计,审减村级工程款7500余万元。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腐败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决打好非洲猪瘟疫情阻击战,抓紧抓实防汛防台防寒工作。成立区农业农机(渔业船舶)专业安全生产委员会,大力推进渔业、农机等领域安全生产整治,查获各类涉农违法案件近50起,完成932台变型拖拉机全面清零。 同时,高质量完成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初稿编制、牵头推进乡村振兴专项审计问题整改、中央环保督察整改销号、大棚房“回头看”专项整治、二号闸区域虾塘清退等工作,人大政协提案办理答复满意率100%。 二、存在问题 在奋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区“三农”工作仍存在着诸多问题短板:一是农业公共品牌创建尚处于探索阶段,影响力、辨识度依然不够高;二是农产品后生命周期开发乏力,缺少龙头型农业企业支撑;三是美丽乡村建设缺少太阳型、月亮型的核心村,特色亮点不够突出。 三、明年工作思路 明年农业农村工作思路:深入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紧扣“锻造上虞高质量发展金名片,奋力谱写现代化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新篇章”总体目标,进一步突出优质高效、绿色融合、共建共富的发展理念,以农业“双强”为重要抓手,以数字化改革为根本动力,大力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136”工程,着力构建“北都市、南花园”,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走在省市前列。 (一)强化一个核心能力 1.强化稳产保供促进共同富裕的能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清单,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5万亩以上、产量4.6亿斤以上。开展粮食生产降本增效行动,着力提升规模种粮效益。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综合施策推动“非粮化”整治1.42万亩。高质量建成高标准农田2.4万亩。全力抓好丁好农业、越泉牧业、四明山种猪场等万头场建设,“以大带小”推动生猪产业提档升级,确保全年生猪产能达23万头以上,增强重要农产品保供能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鼓励金融、民间资本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创新实施村级集体增收和低收入农户增收计划,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15%以上,扎牢共同富裕物质基础。 (二)开展三大行动 2.全面开展“双强”提升行动。深化与省农科院科技协作,抓好农发雾耕科技园、农创智谷、盖北产研中心等科技示范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谋划实施与中科院长三角资本、省乡投集团共建“C4I数控农业”创新示范项目,打造1.5万亩核心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和1500亩农业科技孵化园区,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融合。启动区级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布局农机服务网点,积极探索丘陵地带机械化实现路径,持续提升农机保障水平,争创全省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 3.深入实施“两区”建设行动。坚持把“两区”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主平台,分区打造主导产业集群。在“北都市”,重点打造以种业科技创新、工厂化农业、农牧循环为核心的杭州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并带动形成一批规模种养基地,培育壮大粮食、精品水果、蔬菜等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在“南花园”,着力打造以丁宅乡农业产业强镇为核心的,集成数字农业、科技示范、种业培育、创客孵化的农业综合CBD区块,并打通冷链物流、电商销售等产业环节,构建农产品“出村进城”绿色通道。 4.扎实推进“双增”攻坚行动。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新三年行动,继续加大对村庄经营项目的扶持力度,重点聚焦“虞南11个乡镇”及“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村”,建立区内山海协作机制,“一村一策”指导“造血”发展。确保至2022年,全区80%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以上,消除40万元以下村。继续扩大低收入农户扶助政策覆盖面,将年收入在低保标准2倍以内的低收入农户全部纳入帮促范围,探索形成“先富帮后富”机制。 (三)提升六方面效能 5.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经营效能。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壮大、农民合作社提升和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建立“连片流转+土地整治+标准农地”的经营模式。大力推行“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合作方式,形成共享共富的利益联盟机制。依托数字农业综合体、农创智谷平台打造,全力推进“三乡人才”建设,畅通“两进两回”渠道,激活乡村创新创业,实现人才与产业互促提升。 6.全面提升绿色品牌发展效能。大力推行绿色生态高效生产技术,争创省级“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全面开展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建设,持续打响“觉农·翠茗”茶叶公用品牌,提高“三品一标”占比率。积极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推广畜牧养殖“两化”试点,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管控体系。 7.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效能。深入推进新时代美丽行动、“五星3A”迭代升级,进一步突出“村庄经营”的理念,将乡村建设与运营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探索“集体+市场”运营模式。2022年计划创建3A示范村4个、乡村振兴先行村8-10个。创新揭榜挂帅机制,精品建设锦绣虞村重点村10个、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带2条以上,实现产业共兴、平台共建、设施共享、品牌共塑。谋划打造东澄村省级未来乡村示范点。全域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标准化长效管护,实现新时代美丽乡村100%达标,全力争创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 8.全面提升乡村集成改革效能。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全区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数据库,加紧制定“1+12”配套政策余项,创新打造农村“人、地、房”全链条一体化整体智治新模式。积极推广“两山银行”模式,整合碎片化资源,片区化推动闲置资源激活,打造更多闲置农房全域激活示范村、示范带。大力实施“三农”新基建工程,集成式打造一批数字场景应用,提升乡村智治水平。 9.全面提升平安乡村建设效能。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严格落实渔船、农机、农家乐、沼气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责任,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织密织牢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网。深入推进“平安农机”建设。全力提升农业防汛防台防寒应急能力。 10.全面提升惠农助农服务效能。深入开展“三联三送三落实”服务,全面宣传“1+9”农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体系,创新推广“线上庄稼医院”、“农机服务联盟”、“飞防联盟”等服务新模式。形成“产业+团队+项目+基地转化”的服务机制,打通科技助农“最后一公里”。持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推进投资集成“一件事+明白纸”试点,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