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索引号: | 002590358/2022-7709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2-08-16 15:53 | |
发布单位: | 绍兴市上虞区统计局 |
2018年绍兴市上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区上下以“八八战略”为引领,紧紧围绕建设“创新之区、品质之城”的总体定位,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开展实体经济提振年、城乡融合提质年、党建全域提升年“三个年”活动,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高质量发展态势。 表1 上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注:GDP增幅按可比价计算,其余均按现价计算。 一、综 合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8年度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百强区第40位,比上年度提升19位。据初步核算,2018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4%,增幅比绍兴平均高0.3个百分点,居六县(市、区)第三位。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17380元,增长7.4%,按年平均汇率(6.6174)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17738美元。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6.58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1.77亿元,增长6.8%,其中工业增加值400.15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98.17亿元,增长8.8%。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4:52.2:42.4演变为5.1:51.5:43.4,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8%、50.1%和48.1%。 二、农 业 农业经济形势向好。2018年我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7.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6%,比绍兴平均高0.2个百分点居六县(市、区)首位。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6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7%,其中农业45.12亿元,增长2.7%;林业4.68亿元,增长1.8%;牧业8.28亿元,增长1.3%;渔业15.47亿元,增长3.1%;农林牧渔服务业1.06亿元,增长11.0%。2018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58275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4590公顷;粮食总产量20.77万吨,增长1.9%。年内生猪出栏29.82万头,牛出栏713头,羊出栏4.23万只,家禽出栏120.25万只;肉类产量2.44万吨,水果产量19.28万吨,茶叶产量2446吨。 现代农业一派生机。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浙江省农业生产‘机器换人’示范县”。新建省级千亩高产创建示范区6个,绍兴市级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1个,区级百亩高产创建示范区15个,总面积达0.9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面积0.76万亩。开展美丽农业精品带建设9条,完成美丽农业示范方建设1.5万亩。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建立3个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乡镇,20个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全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68%。食用农产品可追溯生产主体达到196家,合格证使用量居绍兴市首位。创成丁宅乡四季仙果特色农业强镇。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区县级以上重点农(林)业龙头企业76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家,省级骨干农(林)龙头企业10家、市级22家。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以“城乡融合提质年”活动为抓手,全区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投入11.57亿元。高标准推进“五星达标、3A争创”工作,全区首批创建村市级复评验收通过率84%,135个村“五星”达标,9个3A村达标。安排美丽乡村PPP项目7.3亿元,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线路6条,新增省级3A景区村7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个、特色精品村8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7个、特色精品村23个。1615座农村陈旧公厕完成改造,234个村完成“三线”整治。美丽经济活力持续迸发,激活闲置农房1059幢、面积37万平方米,引进农房激活项目51只,吸引社会资本投资5.5亿。成功举办上虞乡村振兴与休闲产业融合发展高峰论坛,被评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突出贡献集体。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2018年全面开展“森林绍兴”建设,“一村万树”行动全力推进,建成示范村6个,推进村48个;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市级森林城镇2个,市级森林特色小镇2个。深化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资源化利用率达99.5%。创建省、市级美丽生态牧场4家和5家。加大林业生态保护力度,完成平原绿化面积1650亩,共有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22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201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08.55亿元,增长1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61.06亿元,增长12.8%,产销率为9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2.53亿元,增长7.1%。从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产值410.76亿元,增长9.0%,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产值1050.30亿元,增长14.3%。分行业看,机械装备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144.87亿元,增长16.2%;医药化工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519.26亿元,增长19.8%;轻工纺织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167.43亿元,增长5.5%;照明电器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55.51亿元,下降1.5%。全区工业用电量46.72亿千瓦时,增长6.0%,比绍兴平均高0.8个百分点居第二。 发展动力加快转换。201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为628.44和824.03亿元,增长22.4%和14.4%,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高9.6和1.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3.0%和56.4%。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增加值分别增长17.2%和6.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42.7%和64.0%。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492.65亿元,增长17.8%,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4.9%。 企业效益持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51.29亿元,增长7.1%;利税总额155.90亿元,增长6.8%;利润总额113.42亿元,增长5.5%。企业亏损面为21.2%,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8.4%和9.1%;劳动生产率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4%。 大型企业领跑经济。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9家,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10-50亿元企业27家,5-10亿元企业31家,1-5亿元企业186家。全区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232.77亿元,增长20.7%,主营业务收入1143.23亿元,增长14.2%,利润总额109.10亿元,增长9.3%,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达84.4%、84.6%和96.2%。92家大中型企业引领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48.5%、48.0%和70.0%。民营企业做强做大,3家入选全国民营企业500强,5家列入省级“隐形冠军”培育企业。 节能降耗扎实推进。2018年持续深入转型升级战略,推进化工等传统行业改造提升,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167.49万吨标准煤,下降1.1%;万元产值能耗0.114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2.3%,分别比上年降低4.7和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1%,比上年降低5.7个百分点。 建筑产业巩固提升。2018年全区123家建筑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722.24亿元,增长8.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在外省实现1222.06亿元,增长3.5%;竣工产值1017.94亿元,增长3.8%。签订合同额2184.18亿元,下降0.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分别达10875.69和4316.07万平方米。全区现有特级企业7家,一级企业23家;产值超亿元建筑企业69家,其中50-100亿元企业5家,超100亿元企业6家。新增省建筑工业化示范企业、示范基地各1个,实现建筑业税收9.3亿元。工程创优成果丰硕,建筑企业共获国家级奖项37项,其中鲁班奖5项、国家优质工程奖4项、全国用户满意工程1项、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23项;省级奖项51项,其中钱江杯3项、扬子杯3项、浙江省优秀安装质量奖4项、金石奖20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投资更重质量效益。历经几年快速增长后,我区投资日趋理性,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1.1%,其中交通运输投资、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下降12.4%、17.7%、19.3%;民间投资增长5.2%。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68.4%,省市县长项目落地率100%。商品房销售面积120.69万平方米,增长3.0%。 五、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提质提档。大力实施“拥江西进”战略和“三个一”重点项目建设,全年新建、续建项目33个,完工19个,完成投资22.3亿元。15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点通过省级验收,谢塘镇获评2018年度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样板。城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分别为82.35%、81.93%。“共同社区、理想住屋”加快打造,完成城中村拆迁100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12万平方米。完成改造提升城市道路8.6公里,打通断头路3条,新增停车位2532只。推进城镇配套污水管网建设项目13只,完成管网35.83公里。“一把扫帚”改革不断深化,保洁面积达1797.26万平方米。纵深推进农房改造救助,全年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53户。 六、国内贸易 商贸经济平稳运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24亿元,增长11.2%,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38亿元,增长18.1%,分别比上年提高0.4和2.7个百分点。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1.02亿元,增长10.5%,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1.23亿元,增长12.9%。全年我区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018.16亿元,增长15.5%,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销售额237.32亿元,增长25.0%;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63.09亿元,增长16.1%,其中限额以上单位营业额8.30亿元,增长17.7%。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新建村级电商服务站80个,社区智能投递终端100个,新增跨境电商主体58家。全年实现网络零售额60.94亿元,增长27.4%,增速居绍兴第三位。 商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区共有实体市场54个,实现成交额123.17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119.67亿元,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3.50亿元。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活力彰显,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13个,实现成交额108.36亿元,占全区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比重达88.0%。其中绍兴大通集团公司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浙江石狮商贸城年成交额均超30亿元。 七、对外经济 利用外资高开稳进。新办外商投资企业37家,新批外商增资项目12只。合同利用外资3.1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3亿美元,增长7.1%。新批项目总投资3.03亿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4只,到资0.87亿美元,占实到外资总量的24.6%。第三产业项目占67.6%,占新批项目合同外资总额的比重达78.4%。阿克希龙舜华并购项目顺利到位,成为全市首个实到外资亿美元以上项目。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全年共组织408家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17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展比例为50%。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286.90亿元,增长6.5%,其中进口总额31.52亿元,增长15.5%;出口总额255.38亿元,增长5.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75.33亿元,增长9.9%。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8亿元,增长33.2%。今年新增进出口备案企业224家,5家企业获批省级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示范企业,伞业基地获评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伞具)。新培育出口名牌1只,累计24只,其中省级出口名牌14只。有贸易往来国家(地区)195个,出口超亿元的国家(地区)41个,出口总量居前五位的国家(地区)依次为美国、德国、印度、日本、韩国;出口超亿元的企业55家。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239.29亿元,加工贸易出口16.03亿元,分别增长5.5%和23.0%。从出口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86.85亿元,增长3.3%;化工产品出口86.12亿元,增长11.9%;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30.74亿元,下降4.8%。 外经合作蓬勃发展。连续第三年荣膺全省外经合作十强县市。龙盛、卧龙入围浙江本土民营企业跨国经营30强和浙江本土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带动出口20强。卧龙集团投资1.72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部分资产项目,为今年绍兴市单体规模最大的收购项目。新批境外投资企业6家,境外中方投资2.11亿美元,累计达141家,境外总投资达22.45亿美元。全年完成境外承包劳务营业额8050万美元,增长32.4%。 八、交通和旅游 交通事业强势推进。2018年我区综合交通建设实施类项目16个,完成投资33.70亿元。创建成全省第二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完成120公里美丽乡村公路提升改造。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推出公交特色线路1条(虞南旅游专线),实现全区公交移动支付全覆盖,优调、新增公交线路17条,新建公交候车亭259座,客运一体化水平达到5A级水平。与宁波银行、宁波永赢租赁公司合作以产业基金、融资租赁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全年新增融资20亿元。 旅游事业欣欣向荣。以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为重要抓手,扎实推进休闲旅游、全域旅游发展,以“首批全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胜地”荣登“2018旅游业最美中国榜”。全区现有民宿30家,今年新增民宿床位633张。完成环曹娥江骑行道(一期)、江上花海基础设施配套游步道工程等10条68.3公里绿道(游步道)建设。曹娥江文化旅游项目落成迎宾,建成9个乡镇文化旅游特色场馆和四季仙果展销中心。全年旅游总接待游客1796.83万人次,增长20.9%,旅游总收入150.61亿元,增长24.0%,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795.6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50.40亿元,分别增长21.5%和26.3%。共有星级饭店4家,其中五星级3家、三星级1家;共有旅行社14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2家。 九、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总体较好。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41.2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65亿元,分别增长15.9%和17.9%。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增长13.4%,其中增值税增长12.6%,企业所得税增长5.3%,个人所得税增长39.6%,契税和耕占税增长9.5%。财政支出保障有力,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42亿元,增长19.1%,其中民生领域共支出67.26亿元,增长19.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33.24亿元,增长6.2%,本年新增71.8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655.80亿元,增长14.3%,本年新增82.15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085.27亿元,增长12.2%,本年新增118.3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535.67亿元,下降1.2%,本年减少6.68亿元,中长期贷款529.32亿元,增长26.6%,本年新增111.27亿元。 资本运行推动有力。深入实施“凤凰行动”上虞计划,深化推进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增首发上市企业1家,境内上市公司累计16家,保持全市第一、全省第五,截止年末,总市值达1639.85亿元。21家企业列入省级重点拟上市挂牌企业,其中上市报会企业1家,浙江证监局上市辅导备案企业5家;6家企业完成浙江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股改培育加快实施,全年新增股份制公司26家。并购直融势头良好,全年实现并购重组和直接融资366.42亿元,其中直接融资153.22亿元,上市公司并购规模213.2亿元。当年新增上市、辅导及报会企业数量和并购直融规模均居绍兴各县(市、区)第一。全区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至0.97%,入选全省首批企业金融顾问制度试点县(市、区)。基金业发展有力推动,全年新引进设立基金(机构)17家,累计引进设立基金(机构)73家,总规模达199.13亿元。新引进银行、证券机构各1家,全区银行业一级机构达20家、证券期货营业部11家、保险公司29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19位、全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第8位。着力推进以“三园一区”为核心的上虞科创大走廊建设,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上虞校区开工建设,新引进大学研究院5家,引进运营团队8个;新认定省级众创空间3家,市级众创空间7家,建成省级企业研发机构5家,引进创新创业项目192项,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等高校签订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协议。新建省级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上虞颖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被评为2018年国家级模范院士专家工作站。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9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91家,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321项。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共发布企业技术需求150条,完成成果登记120项,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5亿元。全年全区专利授权量为444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60件,完成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28项。 教育事业成绩斐然。全区共有小学51所,在校学生37602人;普通中学32所,在校学生32841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7005人,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象入学率100%。打造新居民子女管理样板,接收义务教育阶段新居民子女入学14935人,入学率达100%,占全区义教段学生总数的25.6%。高考成绩再续辉煌,2018年高考省前100名5人,700分以上3人,全区普通类一段上线达1039人,体艺类一段上线209人。建立南北两条“五星三名”示范带和12所全市首批示范学校。不断优化办学条件,新建实验小学上德校区等7所学校,改扩建15所学校。在全市率先实现校园空调、无线网络全覆盖;中小学校内托管服务试点反响良好。学前教育扩面提质,全区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91%,等级幼儿园在园儿童覆盖率达100%。扎实推进各类职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全年共完成培训8.5万人次,完成扫盲教育培训1857人,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2850人。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绽放光彩。加强青瓷文化传承,投资4765万元,完成考古遗址公园园林绿化标段建设工程。强化文化阵地建设,完成2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与7个图书分馆、20个文化馆分馆建设。区图书馆成功复评国家一级图书馆。完成8个曹娥江文化旅游客厅和50家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曹娥江文化客厅项目接待区内外游客约10万人次,成为城市文化的金名片。提升文化惠民服务,全年配送戏曲、综艺等阳光文化演出232场,送书4.10万册,送电影下乡4620场,区级专业剧团送戏下乡60场,举办虞舜文化节系列品牌活动12场。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省级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各4处、12处和56处;文物藏品1.98万件(套),其中一级17文物件(套)、二级文物51件(套)。陈秋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家非遗基地申报市级非遗优秀传承基地。全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12个、市级非遗项目41个、区级非遗项目166个。全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68.30万册,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剧场、电影院7个;年末数字电视用户达21.61万户。 卫计事业健康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高分通过。深入实施“双下沉、两提升”工程,中医医院增挂“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牌子,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急诊科以托管方式与浙医二院进行合作。全年共有26家城市大医院来虞开展医疗活动,来虞专家3000人次,服务4万人次;全区19个乡镇街道医疗机构与4家区级医院全部建立医疗联合体,累计下沉7000余人次,服务近8万人次。深化分级诊疗工作,完成家庭医生规范签约服务25.96万人,签约率35.9%,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到78.45%。建立电子健康档案64.05万人,建档率88.64%。65岁老年人体检8.76万人,农民健康体检25.36万人。强化免疫规划,常规基础免疫“八苗”单苗报告接种率和调查接种率均达95%以上。深化城乡妇女免费“两癌”检查项目,对6个乡镇3.23万名适龄妇女进行“两癌”检查。持续做好计划生育工作,2018年全区计划生育98.67%。全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93‰,婴儿死亡2.75‰。 体育事业竞相争艳。加强学生体育运动,组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16次,举办学校阳光体育推进会和冬季长跑启动仪式。大一新生体质抽测平均分、合格率均列绍兴市第一。竞技体育亮点频频,我区获得浙江2014-2017周期竞技体育突出贡献奖。在十六届省运会上,获得赛事金牌9.13枚,综合金牌43.13枚,金牌数居绍兴第一。举办2018中国·绍兴(上虞)国际围棋大师赛、2018中国·绍兴(上虞)世界名校赛艇挑战赛等国际级、国家级品牌赛事13次。民生实事工程有序推进,上虞游泳馆建成投用。新建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中心村体育休闲公园各1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4个,小康村提升工程15个。新建学校足球场8片,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97平方米。 十二、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纵深推进。通过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考核验收。东山湖省级森林公园和海上花田省级湿地公园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全区共有14个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和2个生态多样性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达175.42平方公里。深入开展生态绿色创建活动,新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个,省级绿色学校3所。 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五水共治”、“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完成试点,城镇污水主管网实现全覆盖,市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5.5%,乡镇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达标。稳步落实科学治废气,全年新增、改造设施606台套,20家企业完成整治任务。深入开展行业整治,全年关停退出印染企业12家,关停并转化工企业26家。今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6%,比去年提高4.2个百分点;PM2.5颗粒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6微克。城市区域环境平均噪声53.6分贝,符合功能区要求。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基本稳定。据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2018年全区总户数28.49万户,比上年减少288户,户籍人口78.04万人,比上年减少846人。其中男性人口38.45万人,女性人口39.5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3%和50.7%。全年出生5996人,人口出生率为7.68‰;死亡5784人,人口死亡率为7.4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7‰。2018年全区流动人口20.19万人。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88元,增长9.3%。分城乡看,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42元,增长8.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629元,增长8.8%,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0.5%,比上年降低1.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1.5平方米,增长21.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23元,增长9.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483元,增长9.3%。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2.3%,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9平方米,增长13.9%。随着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5,比上年收窄0.01。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建成投用全市首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新增各类人才2.62万名,其中就业大学生1.58万名,绍兴“海内外英才”27名,新增就业大学生全市第一,高层次人才引育数量创历史新高。建立杭州湾新材料技术创新联盟,成立浙江工业大学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全年共培养高技能人才4368人,鉴定各类技能人才1.36万人,共培训农民1.28万人。全区新增就业岗位1.84万个,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78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57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5%。2017年度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共计发放7469.18万元。全年共完成各类培训1.25万人,鉴定各类人员职业工种1.36万人,核发职业资格证书5664本。 社保扩面稳步前进。至年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单位11322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7.59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8.4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共计11344家,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9.46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共计参保44.12万人。医保参保率达99.27%,医保改革“三突破”全市第二;工伤保险参保单位11502家,参保24.4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单位11351家,参保19.4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单位11318家,参保19.33万人。 民政事业扩面提质。至年末全区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家庭5853户8182人,其中城镇959户1267人,农村4894户6915人。全年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5788.5万元,其中城镇900.6万元,农村4887.9万元。发放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支出360.4万元,发放直接医疗救治支出1646.1万元,共发放救助资金7985.1万元。发放重点优抚对象各类抚恤补助金、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和退役义务兵安置金等5909.5万元、医疗救助资金1646.1万元、孤儿及困境儿童生活费246.2万元。拓展居家养老服务范围,新建8家乡镇(街道)级示范型居家养老中心。完成28家示范型城市社区和20家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完成199个城乡社区老年助餐(配送餐)服务点建设。积极推动慈善事业,全年发放各类慈善资金累计6100万元。销售各类福利彩票2.27亿元,增长8.1%。 注:本文有删减。
说明: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三次产业划分执行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指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 万元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 万元以上、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 万元以上、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 万元以上的法人单位及个体户。 4.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