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索引号: | 002590358/2022-7712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2-08-17 10:04 | |
发布单位: | 绍兴市上虞区统计局 |
2016年绍兴市上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全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工作基调,大力开展改革深化年、城乡提质年、队伍建设年等“三个年”活动,着力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推进城乡协同、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不断开创“四个上虞”建设新局面。 表1 上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注:GDP增幅按可比价计算,其余均按现价计算。 一、综 合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据初步核算,2016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3.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0%,增幅高于绍兴平均1.5个百分点,居六县(市、区)第三位。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99125元,增长7.0%,按年平均汇率(6.6423)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14923美元。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5.34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08.63亿元,增长6.8%,其中工业增加值352.87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19.25亿元,增长7.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5.8:53.9:40.3演变为5.9:52.8:41.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52.5%和45.7%。 二、农 业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16年我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6.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4%。实现总产值73.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4%,其中农业46.22亿元,增长2.0%;林业4.44亿元,增长4.9%;牧业9.47亿元,下降0.9%;渔业12.51亿元,增长5.0%;农林牧渔服务业0.79亿元,增长13.1%。2016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00.86万亩,下降2.8%,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9.60万亩,下降1.8%,粮食总产量25.02万吨,增长1.8%。全年生猪出栏33.74万头,家禽出栏215.82万只;肉类总产量2.80万吨,水果总产量22.41万吨,水产品总产量4.13万吨。 现代农业硕果累累。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县,丁宅乡列入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创建。2016年全区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08万亩,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75个、建设面积18.42万亩。实施水稻(小麦)6个省级千亩、10个区级百亩和26个乡镇级百亩高产创建示范建设。累计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10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19个,绍兴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32个。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建成省级果蔬采摘旅游基地9家。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区累计培育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0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8家,省级骨干农(林)龙头企业11家、市级38家。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累计流转土地21.23万亩,流转率达到60.5%。加快发展智慧农业,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6.8%。加快农业品牌建设,全区共有浙江名牌产品13只,浙江著名商标17只,绍兴名牌产品64只,绍兴著名商标24只。累计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点96个,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只、绿色食品4只,有机食品1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17万亩。 “美丽乡村”品质升级。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区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投入11.53亿元,增长19.1%。推进中心村培育三年计划,建设项目立项51只,投资5470万元,完成66个组团式中心村“六个有”全覆盖。累计创建绍兴市级美丽乡村示范区4个,美丽乡村先进乡镇9个,美丽乡村精品村13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村落2个,一般村落9个。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五年计划,全年实施村级物业经营项目29只,竣工13只;新增村级常年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村34个。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年实施治理村75个,累计322个;现有村级污水泵站400座、污水管道6000公里。实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扶持项目11只,至年末竣工7只。“1+4+X”农村宅基地置换累计完成投资额9.5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95%。全面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2016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1元,增幅17.7%。 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扎实推进“五水共治”、“清三河”等环境整治工作,“五水共治”工作满意度居全市首位。推进农业水环境治理,累计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69万亩,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18.2万亩,减少化肥、农药用量462吨和84.6吨。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成效明显,全年关停拆除畜禽养殖场578家,开展5家省级美丽牧场、12家市级美丽牧场创建。积极打造生态循环农业,2016年标准农田一等田比重50.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3%,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100%。加大林业生态保护力度,全年完成平原绿化面积2705亩,其中沿海防护林1009.5亩;全区共有生态公益林22.07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201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81.98亿元,增长6.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878.89亿元,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2.55亿元,增长7.5%,工业用电量40.42亿千瓦时,增长7.4%,增幅分别高于绍兴平均2.8和8.1个百分点。从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产值919.86亿元,增长9.3%,重工业实现产值959.02亿元,增长5.3%。分行业看,机械装备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427.58亿元,增长4.9%;医药化工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606.70亿元,增长8.5%;轻工纺织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305.83亿元,增长7.8%;照明电器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99.03亿元,增长12.2%;光伏及绿色能源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3.03亿元,增长14.4%。 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四换三名”、“两化融合”成效明显,2015年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全省第八。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10.3%,新产品产值率为36.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8.2%,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60.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4%,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51.0%,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29.2%,生物产业增长12.8%,节能环保产业增长11.8%。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86.71亿元、105.59亿元和119.69亿元,增长10.3%、7.3%和11.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7.9%、32.7%和37.1%。 工业效益稳中有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764.25亿元,增长5.7%,产销率达93.9%,其中出口交货值264.88亿元,增长5.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26.58亿元,增长3.9%;利税总额176.12亿元,增长13.1%;利润总额127.73亿元,增长15.1%;企业亏损面为17.3%,比上年降低2.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7.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企业从业人员下降1.0%,劳动生产率达24.1万元/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6%。 大型企业强势领跑。全区共有规模以上企业663家,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2家,10-50亿元企业26家,5-10亿元企业30家,1-5亿元企业151家。全区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646.09亿元,增长8.6%;主营业务收入1427.83亿元,增长6.1%;利润总额123.64亿元,增长15.1%,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达87.6%、87.8%和96.8%。全区98家大中型企业实现产值1194.29亿元,增长9.0%;利润95.29亿元,增长13.1%,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3.6%和74.6%。 节能降耗态势良好。大力开展化工行业整治提升行动,加快推进落后产能淘汰,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年66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152.44万吨标准煤,增长5.1%,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1个百分点;万元产值能耗0.0811吨标准煤,下降2.0%。143家综合能耗千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综合能耗136.12万吨标准煤,增长3.9%,低于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1.2个百分点,万元产值能耗0.0985吨标准煤,下降3.5%。 建筑产业稳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465.42亿元,其中在外省实现1049.03亿元,分别增长1.4%和1.7%。签订合同额2056.34亿元,下降5.1%。实现竣工产值1009.97亿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612.39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7%和3.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937.37万平方米,下降7.0%。全区共有产值超亿元建筑企业63家,其中超50亿企业11家,超100亿企业4家。工程创优成果丰硕,我区建筑企业共获国家级奖项35项,其中鲁班奖2项、国家优质工程奖3项、全国用户满意工程2项、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28项;省级奖项119项,其中白玉兰24项、钱江杯4项、扬子杯2项、省优秀建筑装饰工程奖51项、金石奖19项;结构优质类奖项22项,其中上海市优质结构14项,结构海河杯8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长稳定向好。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8.12亿元,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2.43亿元,增长52.6%;第二产业投资310.34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投资225.35亿元,增长18.8%。从投资方向看,全年完成工业生产性投资310.34亿元,增长8.0%,其中工业技改投资278.10亿元,增长6.4%,占工业投资比重达89.6%;项目投资456.42亿元,增长16.3%;基础设施投资109.76亿元,增长35.0%;房地产开发投资91.70亿元,下降1.1%。 房产销售稳中有升。在楼市去库存主基调下,我区商品房销售稳中有升。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10.48万平方米,增长10.2%,商品房销售额90.39亿元,增长6.8%,增速分别比前三季度提高13.2和14.8个百分点;住宅销售累计达7657套,受去年高基数影响下降2.9%,但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6.2个百分点。 五、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精益求精。“一江两岸”初具规模,累计吸引投资60余亿元,百官广场、世邦万祥城、惠普广场等24幢楼宇成功落户,至年底10幢高楼竣工投用。市政设施日臻完善,新增公共停车位300余个,新增污水管网40.71公里,新增生活污水纳管量0.88万吨/天。大力实施五大类民生工程、截污排涝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三大民生工程项目,全年投入1亿元,完成常规民生工程53只。拆违356万平方米,“三改”630万平方米,被评为省“无违建”创建工作先进集体。深化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全年累计实施农房改造示范村建设项目3个,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2个。抓好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城区按照“四分法”推进50个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农村按照“两分法”推进158个建制村垃圾分类工作。纵深推进农房改造救助,全年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36户。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81亿元,增长11.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47亿元,增长11.5%,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按单位经营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5.53亿元,增长11.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6.28亿元,增长11.5%。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782.51亿元,增长15.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销售额274.80亿元,增长16.4%;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48.73亿元,增长18.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营业额16.76亿元,增长21.2%。 商品市场不断壮大。全区共有商品交易市场57个,实现成交额125.08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122.58亿元,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2.5亿元。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活力彰显,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15个,实现成交额109.41亿元,占全区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比重达87.5%。其中绍兴大通集团公司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浙江石狮商贸城年成交额均超30亿元。 七、对外经济 招商选资注重质量。全年新办外商投资企业14家,新批外商增资项目6只。合同利用外资1.11亿美元,下降62.7%,实际利用外资1.50亿美元,下降33.9%。新批项目总投资1.44亿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4只;第三产业项目占比达64.3%,占新批项目合同外资总额的65.1%。股东外债势头发展较好,全年引进股东外债0.46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资的30.3%。 对外贸易稳定发展。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全年补贴1500万元扶持企业参会参展。实现进出口总额251.73亿元,增长4.4%,其中进口总额27.19亿元,增长5.5%;出口总额224.54亿元,增长4.3%,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全市平均1.3和4.1个百分点。今年培育出口名牌3只,累计36只,其中省级出口名牌15只。全区有贸易往来国家(地区)190个,出口超亿元的国家(地区)39个,出口总量居前五位的国家(地区)依次为美国、德国、韩国、印度和日本;出口超亿元的企业41家。阳光照明、天玮雨具等7个节能灯和伞类产品被列入2016年浙江省出口名优特产品目录。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207.08亿元,加工贸易出口15.11亿元。从出口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73.92亿元,下降0.5%;化工产品出口69.45亿元,增长7.7%;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32.35亿元,增长12.1%。 外经合作加快进程。2016年全区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4家,实现境外投资1.94亿美元;累计达127家,境外总投资达15.5亿美元。全年完成境外承包劳务营业额3651万美元。 八、交通和旅游 交通事业便民惠民。2016年完成建设投资6.53亿元,建成虞南大环线等8项工程,孙曹公路上虞段、客运中心等10项工程有序推进。公交服务持续深化,行政村公交车通达率100%,新增、优化城乡公交线路19条,新增跨区公交线路1条,新增镇域二级公交线网4个,新增公交车辆50辆,新建公交候车亭70座、站牌220块。完成提升140公里美丽乡村公路建设。建设拓宽融资渠道,获上海厦门国际银行1.5亿元授信批复。加快债务置换,完成政府债券置换16.2亿元。全年实现客运量1346万人、旅客周转量44164万人公里;货运量1827万吨、货物周转量261810万吨公里。 旅游事业欣欣向荣。“四季仙果之旅”生态休闲旅游节荣膺“2016最美中国·首批最具影响力特色节庆”称号。全年“四季仙果之旅”共接待游客610.6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48.9亿元。成功开辟1号店、淘宝网等9家电商平台,上虞馆实体店1家。中华孝德园、祝府、东山三大文化景区实现全民“免费游”,累计接待免费游游客130.9万人次。“都市会客厅”被授予“2016中国最具创新力特色会奖目的地”,成功承接千人以上企业会议团队21个,接待营业收入5万元以上会议146个,实现会务经济收入5500万元。全年旅游总接待游客1207.07万人次,增长17.3%,旅游总收入98.22亿元,增长17.8%,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199.3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96.18亿元,分别增长17.4%和17.7%;接待入境游客7.7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068.51万美元,分别增长10.1%和14.1%。年末共有星级饭店5家,其中五星级3家、三星级2家;共有旅行社13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2家。 九、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增长稳健。2016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03.7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65亿元,分别增长6.3%和11.3%。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四大主体税种增长11.5%,其中增值税增长16.6%,营业税增长11.3%,企业所得税增长10.5%,个人所得税下降13.7%。支出结构持续优化,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5.03亿元,增长8.3%,其中民生领域共支出50.43亿元,增长9.1%,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92.64亿元,增长14.7%,本年新增139.68亿元。其中住户存款539.68亿元,增长11.0%,新增53.40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841.51亿元,增长2.8%,新增22.7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554.72亿元,下降4.6%,减少26.47亿元,中长期贷款268.43亿元,增长20.2%,新增45.11亿元。 资本市场表现活跃。防范企业融资风险体制机制创新和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两大试点全省推广。2016年实现直接融资209.68亿元,增长73.1%,创历年新高。今年共处置不良资产26.6亿元,全区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至1.48%。深入实施企业上市挂牌“三年倍增计划”,截至年底上市报会企业6家,上市辅导企业2家,上市报会及辅导企业数居绍兴市第一位。全年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累计达6家,境内上市公司累计11家,总市值1952亿元。上市挂牌企业完成并购项目16宗,涉及金额128.75亿元,创历年新高。全区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家,注册资本达14.2亿元;新增银行业一级机构1家,累计达19家;新增证券营业部2家,累计达9家;新增保险公司1家,累计达29家。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成效斐然。“浙大网新·上虞科技园”项目计划总投资12亿元,累计投资已逾7亿元,政府回购的创新孵化加速中心、上虞科创中心、人才公寓楼已完工。累计投入大学研究院建设资金5700万元,新引进浙江理工大学上虞工业技术研究院,目前工大研究院已入驻团队11个,孵化科技型企业5家。科技成果应用力度加大,共发布技术难题120个,网上签约项目80只,完成技术市场实现交易额9977万元、成果登记190个。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今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1家;列入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328只,新认定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6家,绍兴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3家。全年全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5960件和361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949件和284件。 教育事业多元发展。2016年全区共有小学52所,在校学生38940人;普通中学34所,在校学生34090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6886人,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象入学率100%。全力保障新居民子女入学,就读人数13538人,入学率达100%,其中在公办学校就学达88.85%。高考成绩再攀新高,文理科重点上线1056人,其中文科重点上线人数和上线率保持绍兴首位,春晖中学有11人被北大、清华录取;普高录取率96%,超全省平均6个百分点。全区美丽校园创建率达90%,春晖中学、崧厦镇小获评浙江省百所“美丽校园”称号。大力推进学前教育,2016年新建设中心村幼儿园3所,小区配套幼儿园1所,改扩建幼儿园3所。完成各类社会培训近9万人次,脱盲8350人,我区荣膺全国全民终身学习周优秀组织奖。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百花齐放。传承发展青瓷文化,重点推进瓷源小镇建设,举办首届“上虞青”现代国际陶瓷艺术展。完成越窑遗址保护规划和考古遗址公园概念规划的省级评审,遗址公园启动项目九月份施工建设。“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全年共接待国内外艺术家27位。提升公共文化水平,文化馆艺术培训今年免费培训1795人次。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主办“图书馆之夜”、第三十五届“娥江之春”专场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9场,“文明驻心中•道德见行动”乡镇主题教育巡演20场。全年共安排阳光文化演出218场,赠发阳光爱心卡1000户;“文化下乡”活动完成送戏300场、送书下乡3万册,送电影4500场。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省级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各5处、8处和57处;文物藏品1.94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7件(套)、二级文物49件(套)。全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54.98万册,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剧场2个,电影院5个。有序开展有线电视用户数字化整体转换,年末数字电视用户达23.25万户。 卫计事业健康发展。深化医卫体制改革,中医医院新成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分院,妇保院与绍兴市妇保院签约建立医联体合作。加强民营医院建设,上虞牙科医院投入使用,邦尔骨伤医院正在筹建。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制度,规范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已完成全科医生签约服务19.51万人,其中重点人群14.26万人。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年完成农民健康体检27.37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率72.3%。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累计建档65.13万份,建档率90.3%。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顺利,2016年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8.77%。完成2015年度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对象和一次性奖励对象资金发放226.79万元。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86家,床位3351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446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952人、注册护士1929人。全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51‰,婴儿死亡率为2.81‰。 体育事业势头蓬勃。参加浙江省第十三届少年儿童田径冠军赛,共夺金牌6枚;绍兴市青少年锦标赛中田径项目7次蝉联绍兴第一,被省体育局授予“2016年度浙江省竞技体育事业贡献单位”称号。组织阳光体育赛事12次,3所学校被推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新创省体育特色乡镇1个、省小康体育村提升工程16个、省中心村体育休闲公园1个,新增篮球场10个、修建篮球场7个、新增健身路径11条、新增登山健身步道6条,中小学塑胶跑道覆盖率达98.9%。华通体育馆基本建成,50个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我区连续四年获绍兴市中小学阳光体育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游戏产业高峰论坛暨e游杯电子竞技大赛,e游小镇被省电子竞技协会授予“浙江省电子竞技运动基地”称号;被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授予“全国围棋之乡”荣誉称号。 十二、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统筹推进。2016年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为78.34分,居绍兴各县(市、区)首位。深入开展生态绿色创建活动,新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个,绍兴市级生态村11个,绍兴市级绿色学校4所。 环境保护大力加强。扎实推进治水行动,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新建11个乡镇PM2.5监测点和3个水质自动站。行业整治扎实开展,关停化工企业57家、停产整治印染企业17家;完成“科学治废气”企业36家;VOC治理企业28家。加快燃煤锅炉淘汰和清洁能源替代工作,淘汰燃煤小锅炉172台。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286天,PM2.5颗粒浓度46微克/立方米;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52.5分贝,符合功能区要求。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科学控制。据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2016年全区总户数28.60万户,比上年减少1066户,户籍人口78.03万人,比上年增加481人。其中男性人口38.50万人,女性人口39.5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3%和50.7%。全年出生5948人,人口出生率为7.63‰;死亡5161人,人口死亡率为6.6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按公安口径计算)。2016年全区流动人口19.29万人。 居民生活质量提升。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76元,增长7.9%。分城乡看,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10元,增长7.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004元,增长2.5%,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1.7%,与上年持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89元,增长8.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879元,增长3.6%。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2.8%,比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随着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6年城乡收入比为1.879,比上年收窄0.005。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共组织招聘活动28次,其中大型招聘活动3次,高校专场22次,推出岗位4620多个,累计引进各类人才9344名,其中硕士和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528名。兑现人才住房补助、虞籍普通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等政策补助2497.95万元。实施“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家庭的就业救援,新增就业岗位17215个,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961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34人,实现自主创业和带动就业2.94万人。发放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6661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71.99万元,用人单位社保补贴61.97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6%,比上年降低0.2个百分点。全年共完成各类培训1.22万人,鉴定各类人员职业工种1.33万人,核发职业资格证书1.2万本。 社会保障扩面提质。至年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单位9381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4.09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8.5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共计9436家,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6.45万人,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医疗保障共计参保45.0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企业9546家,累计参保22.8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企业9362家,累计参保18.27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企业9255家,累计参保16.33万人。 民政事业和谐发展。至年末全区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家庭6467户9858人,其中城镇1232户1865人,农村5235户7993人。全年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5829万元,其中城镇1100万元,农村4729万元。人均救助保障标准统一提高至693元/月,实现城乡统筹。全年共完成医疗救助18.82万人次,发放医疗救助资金1268.18万元;临时救助509人,发放资金61.67万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1119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76万元;困境儿童救助223人,发放基本生活费42.95万元。推进居家养老“三位一体”建设,全区共建立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424个。集中供养五保对象395人,发放补助资金594.8万元。抓好优抚安置,共有各类优抚对象6523人,全年共发放4993万元。销售各类福利彩票2.02亿元,增长18.1%。全区26家福利企业共安置残疾职工752人。 说明: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三次产业划分执行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指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 万元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 万元以上、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 万元以上、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 万元以上的法人单位及个体户。 4.2012年四季度,国家统计局实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统一了城乡居民收入名称、分类和统计标准。 5.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