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索引号: | 002590358/2022-7712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2-08-17 10:11 | |
发布单位: | 绍兴市上虞区统计局 |
2015年绍兴市上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2015年是冲刺“十二五”、谋划“十三五”的承接之年,也是经济新常态下激发发展活力、提升幸福指数的关键之年。全区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招商选资“一号工程”,大力开展改革推进年、城市提升年、企业服务年等“三个年”活动,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强创新、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不断开创“四个上虞”建设新局面。 表1 上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注:GDP增幅按可比价计算,其余均按现价计算。 一、综 合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据初步核算,2015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725.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4%,增幅高于绍兴平均1.3个百分点,居六县(市、区)首位。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93082元,增长8.4%,按年平均汇率(6.2284)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14945美元。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44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1.02亿元,增长8.3%,其中工业增加值336.33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2.48亿元,增长9.4%。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6.1:54.6:39.3演变为5.8:53.9:4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58.5%和40.2%。 二、农 业 农业经济稳健增长。全年我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3.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1%。实现总产值69.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2%,其中农业44.07亿元,增长2.7%;林业4.22亿元,增长5.0%;牧业8.65亿元,下降1.2%;渔业11.60亿元,增长1.5%;农林牧渔服务业0.69亿元,增长4.6%。2015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03.73万亩,增长1.9%,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0.66万亩,增长0.7%。粮食总产量24.59万吨,下降2.3%。全年生猪出栏34.86万头,家禽出栏267.66万只,肉类总产量3.03万吨。水产品总产量4.01万吨,增长5.8%。 现代农业硕果盈枝。2015年全区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3万亩,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22个、建设面积16.7万亩;累计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10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19个,绍兴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32个。新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示范生产主体6家。“四季仙果”收获颇丰,建成省首批果蔬采摘旅游基地6家。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全区累计培育各类农(林)企业10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9家,省级骨干农(林)龙头企业11家、市级31家,全年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3.24亿元。新增农业合作社45家,累计828家。涉农改革取得突破,完成361个村(居)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新增流转土地6608.5亩,累计21.89万亩,流转率达61.8%。加快农业品牌建设,全区共有浙江名牌产品13只,浙江著名商标17只,绍兴名牌产品64只,绍兴著名商标24只。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点41个,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只、绿色食品3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17万亩。 “美丽乡村”顺利推进。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区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投入9.68亿元,增长14.0%。启动培育20个组团式中心村,建设项目立项37只。累计创建绍兴市级美丽乡村示范区2个,美丽乡村先进乡镇2个,美丽乡村精品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村落2个,一般村落9个。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五年计划,全年实施村级物业经营项目40只,竣工15只;新增达标乡镇(街道)8个、达标村61个。2015年全区317个建制村村级集体经济全部达到20万元,提前一年完成五年计划。实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扶持项目19只,竣工14只。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年实施治理村159个,累计247个。组织开展环境卫生各类创建,创建环境卫生示范村34个,达标村101个,区级美丽家园精品示范户100户,区镇两级美丽家园示范带20条。累计完成农村宅基地置换1517户,置换人口2460人,拆旧退宅房屋面积16万平方米。 生态环境整治有力。扎实推进“五水共治”、“清三河”等环境整治工作,成功创建省“清三河”达标县(市、区)。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关停拆除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763家;完成50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污染治理94家,通过生态化治理验收104家,建成标准化水禽场2个。加强种植业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广统防统治17.1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84.4万亩,绿色防控示范区30.5万亩,实现化肥、农药分别减量805吨和115.8吨;推广水产养殖塘标准化改建面积1.05万亩,生态池塘改造面积2万亩。加大林业生态保护力度,全年已完成平原绿化面积7520亩,其中沿海防护林1000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效提质。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58.99亿元,增长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28.37亿元,增长7.8%,高于绍兴平均4.8个百分点居六县(市、区)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3.51亿元,增长11.0%;工业用电量37.64亿千瓦时,增长6.0%,增幅分别高于绍兴平均5.2和7.1个百分点,均居绍兴六县(市、区)首位。从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产值823.41亿元,增长10.5%,重工业实现产值904.97亿元,增长5.4%。分行业看,五大行业产值除机械装备业外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其中机械装备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404.98亿元,增长9.4%;医药化工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556.38亿元,增长12.4%;轻工纺织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277.16亿元,增长10.9%;照明电器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82.07亿元,增长14.9%;光伏及绿色能源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2.64亿元,增长35.0%。 转型升级加快步伐。深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609.41亿元,增长24.7%,新产品产值率达35.3%,分别比上年提高7.5和4个百分点。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02.50亿元,增长14.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高达52.2%,增幅和比重分别比绍兴平均高7.9和27.6个百分点居六县(市、区)首位。实现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产值684亿元,增长5.8%,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9.6%,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新兴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增势强劲,分别增长23.2%、10.9%和10.0%。 工业效益平稳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645.57亿元,增长7.5%,产销率达95.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35.49亿元,增长4.6%;实现利税总额157.53亿元,利润总额111.57亿元,分别增长3.3%和1.1%。 大型企业领跑经济。全区共有规模以上企业633家,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2家,10-50亿元企业26家,5-10亿元企业27家,1-5亿元企业149家。全区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528.64亿元,增长13.0%;主营业务收入1354.01亿元,增长9.2%;利润总额105.98亿元,下降0.3%,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达88.4%、88.2%和95.0%。全区92家大中型企业实现产值1089.91亿元,增长13.4%;利润84.77亿元,增长4.7%,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3.1%和76.0%。 节能降耗完成目标。据初步统计,我区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完成“十二五”目标。全年63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140.63万吨标准煤,增长12.5%,万元产值能耗0.0814吨标准煤,增长4.4%。130家综合能耗千吨煤以上企业综合能耗125.84万吨标准煤,增长12.6%,万元产值能耗0.1017吨标准煤,增长4.4%。 建筑产业成果丰硕。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444.81亿元,其中在外省实现1031.56亿元,签订合同额2166.46亿元,分别增长5.7%、4.4%和3.7%。实现竣工产值983.73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840.0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446.86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6.6%、4.9%和10.1%。全区共有产值超亿元建筑企业65家,其中超50亿企业11家,超100亿企业4家。工程创优成果丰硕,我区建筑企业共获全国性奖项34项,其中鲁班奖3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金拱奖1项、全国用户满意工程2项;省级奖项151项,其中白玉兰25项、钱江杯10项、金石奖40项;结构优质类奖项73项,其中上海市优质结构21项。亚厦产业园成为全省第五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张。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5.06亿元,增长18.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高于绍兴平均6.5个百分点居六县(市、区)首位。其中第一产业投资8.14亿元,增长269.3%;第二产业投资287.27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投资189.65亿元,增长16.0%。从投资方向看,全年完成工业生产性投资287.27元,增长18.0%,其中工业技改投资261.38亿元,增长29.0%,新兴产业投资145.11亿元,增长17.8%;基础设施投资81.28亿元,增长22.1%;房地产开发投资92.73亿元,增长7.2%。 房产销售回暖明显。受益于降息、贷款政策调整等因素,今年我区商品房市场回暖明显。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00.25万平方米,增长22.9%,商品房销售额84.65亿元,增长21.3%,分别比上年提高22.1和20.1个百分点。1-12月累计销售住宅7888套,增长40.8%,增幅比上年提高47.2个百分点。 五、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蓬勃发展。持续推进“三改一拆”,“一户多宅”和城区住宅小区违建整治扫尾工作,累计完成“三改”234万平方米、拆违253.8万平方米,实现拆后土地利用190万平方米,创成“无违建乡镇(街道)”5个。加快实施“门户靓化”,峰山路门户靓化工程已完成总投资额的50%;人民东路门户靓化(道路绿化一期工程)已完成招标并开工建设。强势推进五水共治,全年完成城镇配套污水管网建设项目52只,建成管网104公里;农村“一户一表”工程已完成改造17675户。民生工程稳扎稳打,累计投资4500万元开展常规维护、老旧小区提质改造等民生项目。纵深推进农房改造救助,全面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32户。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发展。深入实施“服务业兴市”战略,全面提升“浙东新商都”核心竞争力。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16亿元,增长11.2%。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大行业销售情况来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678.67亿元,增长16.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销售额246.44亿元,增长14.2%;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40.98亿元,增长16.8%,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营业额14.28亿元,增长14.1%。 商品市场交易活跃。全区共有商品交易市场56个,实现成交额138.71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96.18亿元,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42.54亿元。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活力彰显,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12个,实现成交额102.17亿元,占全区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比重达73.7%。其中浙江石狮商贸城和浙江大通集团公司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年成交额均超25亿元。 七、对外经济 招商选资成效显著。全年新办外商投资企业29家,新批外商增资项目10只。合同利用外资2.98亿美元,下降13.8%,实际利用外资2.27亿美元,增长3.2%。对外招商成效明显,全年29只项目成功落户我区,总投资3.5亿美元,其中上风集团的战略投资项目达7581万美元。今年新批项目中第三产业项目占比达44.8%,涉及合同外资8414万美元,占全区新批项目合同外资总额的39.8%。 对外贸易稳步发展。2015年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我区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全年出口增幅位居绍兴各县(市、区)首位。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7.31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3.83亿美元,下降10.6%,出口总额33.47亿美元,增长1.2%。今年培育出口名牌3只,累计37只。全区有贸易往来国家(地区)186个,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国家(地区)55个,出口总量居前五位的国家(地区)依次为美国、韩国、印度、日本、德国;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68家。上虞节能环保照明电器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上虞伞业出口基地获评“浙江省出口基地”。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30.77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2.69亿美元。从出口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11.91亿美元,增长9.0%;化工产品出口9.28亿美元,下降3.9%;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4.65亿美元,下降12.2%。 外经合作持续发力。2015年全区新批境外投资企业9家,累计113家,实现总投资89137万美元,其中投资额超100万美元的6家。完成境外承包劳务营业额5319.73万美元,增长16.9%。 八、交通和旅游 交通工程便民优化。2015年我区积极推进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全年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3.81亿元。实施农村公路提升工程,完成50公里农村等外公路、准四级公路的提升提质改造。深化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完成公交候车亭新建(改建)并新录入地理信息系统180只,新开通10条公交线路、1条跨区夜间公交,调整优化城区城乡11条线路。完成14个行政村通公交,全区累计通公交行政村334个,通达率达98.5%。绍兴市内率先引入纯电动公交车和充电桩建设,建成投用杭州湾开发区公交站,上虞汽车北站进度已完成投资额的61.2%。优化融资结构,获得总额42亿元期限12年的高铁新城新型城镇化项目贷款,创我区单体融资规模新高。 旅游事业蒸蒸日上。2015年我区荣膺“最美中国•乡村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核心景区打造实现突破,中华孝德园成功创建首个国家4A级景区,成功举办2015浙江广电集团观众节中华孝德园专场晚会。特色小镇“335”三级联创启动实施,e游小镇、杭州湾花田小镇列入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名单。覆卮山度假区四纪石浪、冰川漂流、创意农谷项目成功创建为省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小草湾等6家水果采摘基地被评定为省首批果蔬采摘旅游基地,“四季仙果之旅”荣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全年共接待游客502.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9.8亿元。会务旅游发展实现突破,全年共接待千人以上会议18个,营业收入5万元以上会议125个。成功引进第九届亚洲生物物理大会和如家酒店集团2000人大型会议,荣获北京会议产业大会“2015中国最具特色的会奖目的地”称号。全区全年旅游总接待游客1028.83万人次,增长20.5%,旅游总收入83.39亿元,增长20.8%,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021.7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1.73亿元,分别增长20.6%和21.1%;接待入境游客7.0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690万美元,分别增长5.1%和6.0%。年末共有星级饭店5家,其中五星级3家、三星级2家;共有旅行社16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2家。 九、财政和金融 财政运行总体稳健。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97.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58亿元,分别增长8.3%和7.5%。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四大主体税种增长14.2%,其中增值税增长14.7%,营业税增长27.5%,企业所得税增长4.6%,个人所得税下降3.9%。支出结构持续优化,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01亿元,增长13.4%,其中民生领域共支出46.24亿元,增长15.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52.96亿元,增长4.4%,本年新增47.8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486.28亿元,增长6.0%,新增34.2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818.75亿元,增长3.5%,新增28.2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581.19亿元,增长0.8%,新增4.86亿元,中长期贷款223.32亿元,增长6.8%,新增14.25亿元。 融资平台做大做强。全力推动“防范企业融资风险体制机制创新” 和“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两大省级试点,“信用上虞”平台上线试运行,金融生态环境日趋向好。2015年全区直接融资117.4亿元,增长6.1%。成立总规模50亿元产业并购引导基金,上市挂牌公司完成并购项目9个、并购额45.7亿元,经验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并全省推广。五洋建设成功发行13.6亿元非上市企业公司债,成为浙江首批非上市企业公司债发债企业。新组建上虞区民间融资服务中心,撮合资金余额1.35亿元。浙江金科创业板上市,云涛生物、林江股份、浙江国祥新三板挂牌。境内上市公司达11家,总市值1821.8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共4家。全区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家,注册资本达15亿元;新引进银行1家,银行业机构累计18家;新增保险公司2家,累计31家。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日新月异。扎实推进科技平台,浙大网新项目累计投资逾4.5亿元。虚拟大学同步推进,浙工大上虞研究院首批10个团队和3家孵化科技型企业已陆续入驻,复旦大学照明研究院于9月正式启用。全年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8家;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家、绍兴市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2家,新认定上虞区级科技开发中心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0%。支持企业开展共性技术攻关,共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6只,申报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只,列入省级新产品计划项目262只。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网上签约项目58项,成交金额6010万元,发布技术难题115个。获得2015年省科学技术奖6项,绍兴市科学技术奖17项。全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3710件和28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541件和287件。 教育事业优质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成为浙江省首批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和全省首个公办高中特色示范全覆盖的县(市、区)。年末全区共有小学52所,在校学生41373人;普通中学34所,在校学生35600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7290人,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象入学率100%。全力保障新居民子女入学,就读人数14462人,入学率达100%,其中在公办学校就学达93%,高中学校录取符合条件的新居民子女222人。教学质量高位稳定,高考一批上线1119人,上线人数绍兴领先。其中文科重点上线率16.4%,超省平均8个百分点,文科重点上线人数绍兴市第一;高职上线率96%,超全省平均26个百分点。深化“三师”活动,新获评省教坛新秀3名,绍兴市教坛新秀13名,绍兴市名师14名,获省级以上比武一等奖27人次,获评省教科研先进单位。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精彩纷呈。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全面推动“人文上虞”,荣获“中国乡贤文化之乡”称号。全年新建农村文化礼堂20个、文化创意村6个,春晖讲堂成功开讲。传承发展青瓷文化,禁山越窑遗址荣获201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建成“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完成考古遗址公园一期规划。全年共安排专项资金426.5万元实施文化“三送”服务,累计安排阳光文化惠民行动各类演出333场次、送戏下乡120场次、送电影下乡4500场次、送书下乡2.7万册。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保单位5处、省级文保单位8处、区文物保护单位57处;文物藏品2.06万件,其中一级文物17件、二级文物51件。全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56.37万册,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剧场2个,影剧院7个。有序开展有线电视用户数字化整体转换,年末数字电视用户达23.7万户。 卫生事业再上新阶。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人民医院成为浙医二院分院,中医院成为省中医院分院,百信医院、上虞五院、富春骨伤医院、上虞三院、上虞口腔医院等5家民营医院投入运行。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人民医院丰惠分院主体结顶,中医医院章镇分院建成投用,下管卫生院医疗用房完成工程量50%。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推行,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占全区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的61.9%,责任医生规范签约服务13.38万人。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年完成农民健康体检24.93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率69.3%。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累计建档67.57万份,建档率93.85%。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66家,床位3177张,卫生技术人员445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834人、注册护士1749人。全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96‰,婴儿死亡率为2.41‰。 体育事业跨越发展。我区竞技体育保持领先,绍兴八运会实时金牌数、实时奖牌数、实时积分、总金牌数和总奖牌数5项指标均列绍兴第一。组队参加省第十二届少年儿童田径冠军赛,获甲级队总分第1名,创历史最好成绩。绍兴市九运会承办权正式落户我区。新创省体育现代化乡镇1个、省体育特色乡镇1个、省小康体育村10个、省中心村体育休闲公园1个,新增篮球场5个、修建篮球场11个、新增健身路径3条,中小学塑胶跑道覆盖率达92%。持续推进全民健身,举行全国第七个全民健身日广播操大展演、第十九个全民健身节启动仪式、曹娥江马拉松比赛,开展区级群体活动16次。 十二、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统筹推进。深入开展生态绿色创建活动,2015年新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个,绍兴市级生态村21个,绍兴市级绿色学校3所。 环境保护有效加强。扎实推进治水行动,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新增日均生活污水纳管量12931吨,累计新建管网110公里,建成泵站23座。完成整治203家印染、化工、造纸和制革行业企业并通过绍兴市生态办区域验收。大力开展“两路两侧”、“四边三化”专项整治,142个省级督办问题全面完成整改。深入实施“五气合治”,完成重点废气企业治理26家,淘汰燃煤小锅炉70台、黄标车3433辆。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272天,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52.4分贝,符合功能区要求。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控制有效。据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2015年全区总户数28.70万户,比上年减少1042户,户籍人口77.98万人,比上年减少177人。全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38.53万人,乡村人口39.45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4%和50.6%;男性人口38.52万人,女性人口39.46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4%和50.6%。全年出生5466人,人口出生率为7.01‰;死亡5757人,人口死亡率为7.3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7‰(按公安口径计算)。2015年全区流动人口22.15万人。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顺利,2015年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6.11%。 居民生活水平攀升。全年我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580元,增长8.9%。分城乡看,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272元,增长8.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321元,增长6.8%。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1.7%,比上年降低0.6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90元,增长9.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292元,增长6.7%。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3.1%,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随着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5年城乡收入比为1.88:1,比上年收窄0.01。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积极开展“引智强企”活动,全年共组织招聘活动18次,其中大型招聘活动12次,高校专场8次,推出岗位4000多个,累计引进各类人才9093名,其中硕士及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454名。兑现人才住房补助、虞籍普通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等政策补助3488万元。抓好“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家庭的就业援助,新增就业岗位18561个,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706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811人,实现自主创业和带动就业16543人。发放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4509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67万元,用人单位社保补贴15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6%,比上年降低0.09个百分点。全年共完成各类培训2712万人,鉴定各类人员职业工种10529万人,核发职业资格证书9839本。 社会保障扩面提质。至年末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单位8900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7.11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9.0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单位共计8980家,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0.04万人,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医疗保障共计参保46.4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企业9211家,累计参保23.7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企业8906家,累计参保17.76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企业8818家,累计参保16.21万人。 民政事业健康发展。至年末全区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家庭5814户8927人,其中城镇1032户1578人,农村4782户7349人。全年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5207.7万元,其中城镇1010.7万元,农村4197万元。全区共有困境儿童225人,全年共发放基本生活费69.72万元。顺利推进机构养老“1+7+x”计划,全区共有民办养老机构3家,其中江南养老院被确定为省级养医结合示范点。加强集中供养工作,全区共有集中供养对象425人,集中供养率达100%,全年共发放补助资金504.37万元。抓好居家养老“三位一体”建设,共建立43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300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救助救灾切实加强,全年共救助21.43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225.41万。认真抓好优抚安置,共有各类优抚对象1567人,全年发放各类抚恤和生活补助金2441.92万元,临时生活困难补助162.67万元,义务兵家庭优待金1472.79万元。销售各类福利彩票1.71亿元,增长4.0%。全区25家福利企业共安置残疾职工645 人。
说明: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三次产业划分执行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指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 万元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 万元以上、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 万元以上、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 万元以上的法人单位及个体户。 4.2012年四季度,国家统计局实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统一了城乡居民收入名称、分类和统计标准。 5.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