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统计局 >>统计公报
索引号: 002590358/2022-7713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2-08-17 10:48
发布单位: 绍兴市上虞区统计局

2014年上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四个上虞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四个上虞”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工作基调,全力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深入实施招商选资一号工程大力开展改革推进年、城乡建设年、作风提升年等三个年活动,深化改革,扩大投入,加快转型,经济运行呈现“平开、稳走、向好”的发展态势。

1  上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4

2013

增幅(%)

年末户籍人口

万人

78.00

77.95

0.1

地区生产总值(GDP)

亿元

680.85

629.94

8.5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1616.57

1441.75

12.1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409.05

347.51

17.7

 #工业生产性投资

亿元

243.40

205.88

18.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43.85

211.86

15.1

自营出口

亿美元

33.09

31.19

6.1

实际利用外资

万美元

22025

20007

10.1

财政总收入

亿元

86.70

78.38

10.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46.56

43.11

8.0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本外币)

亿元

912.97

842.49

8.4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本外币)

亿元

790.55

734.32

7.7

全社会用电量

亿千瓦时

44.65

41.77

6.9

 #工业用电量

亿千瓦时

35.51

32.29

10.0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3569

39943

9.1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018

20838

10.5

注:GDP增幅按可比价计算,其余按现价计算

一、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据初步核算,2014年上虞地区生产总值达680.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5%。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7318元,增长8.4%,按年平均汇率(6.1428)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4215美元。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35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1.92亿元,增长9.3%,其中工业增加值318.49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7.58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6.5:54.7:38.8演变为6.1:54.6:39.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63.0%和35.8%。

二、     

农业经济稳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9%,其中农业总产值42.98亿元,增长2.8%;林业4.00亿元,增长3.1%;牧业8.25亿元,下降4.3%;渔业11.11亿元,增长3.1%;农林牧渔服务业0.66亿元,增长6.0%。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2014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101.81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0.25万亩,粮食总产量25.17万吨,蔬菜播种面积23.73万亩,棉花1.66万亩,水果8.7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3.79万吨;全年生猪出栏39.93万头,家禽出栏302.82万只,肉类总产量3.42万吨。

现代农业成果丰硕。2014年全区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3.32万亩,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3.99万亩,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7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15个,绍兴市级现代园区32个。加强农产品宣传推介,在省农博会中取得3项金奖和3项优质奖,居绍兴市之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至年末共拥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5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6家,省级骨干农林业龙头企业9家。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2家,累计达452家,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1家。完成270个村(居)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新增土地流转1.18万亩,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60.7%,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加快农业品牌建设,至年末全区共有浙江名牌产品14只,浙江著名商标16只,绍兴名牌产品64只,绍兴著名商标24只。积极推进农产品认证,全区全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只、绿色食品7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22.3万亩。区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20个乡镇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全部建成并对公众免费开放。

“美丽乡村”深化建设。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区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投入7.05亿元,增长13.1%。大力培育精品村和组团式中心村建设,分别新建项目11和43只。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重点扶持2个重点村和8个一般村古建筑修复工程。加速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增收五年计划,全年实施村级物业经营项目53只,至年末竣工24只;新增达标乡镇(街道)5个、达标村84个。实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扶持项目20只,至年末竣工16只。完成98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曹娥街道外五甲村、岭南乡东澄村被列为省级试点村。

“五水共治”推进有力。全力开展“五水共治”,实施截污堵源、引水活水、强库固堤、河道保洁“四大工程”,建立区、镇、村三级“河长制”,完成 127条“三河”整治,并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全区禁、限养区共清养、拆除畜禽养殖场735家。全年共开展完成了20家农牧循环工程建设、6家规模猪场的深度治理、1家家禽集中屠宰点和1家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建设等。完成城区截污排涝改造项目34只,新建标准海塘5.9公里,除险加固山塘水库30座,完成水产养殖塘生态化建设改造面积10450亩。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全年已完成平原绿化面积7925亩,其中沿海防护林2000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量提质。2014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147.84亿元,增长1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616.57亿元,增长12.1%,高于绍兴平均6.5个百分点居五县(市、区)首位。从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产值761.82亿元,增长12.8%,重工业实现产值854.75亿元,增长11.5%。分行业看,除照明电器增幅暂时滞缓外,其他四大行业产值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其中机械装备业实现规上产值364.97亿元,增长17.7%;医药化工业实现规上产值513.41亿元,增长16.4%;轻工纺织业实现规上产值252.98亿元,增长17.1%;光伏及绿色能源业实现规上产值1.96亿元,增长35.0%。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6.96亿元,增长11.5%,高于绍兴平均5.1个百分点居五县(市、区)第一。

转型升级加快步伐围绕建设创新上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506.33亿元,增长17.2%,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幅5.1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达31.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79.84亿元,增长18.0%,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幅5.9个百分点,占比达48.2%,增幅和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1.8和7.6个百分点,均居绍兴五县(市、区)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600.82亿元,增长15.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7.2%,比重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行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势强劲,分别增长53.5%、26.8%、19.3%。

工业效益显著提升2014年全区工业企业实现产销两旺,效益显著提升。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536.97亿元,增长11.9%,产销率95.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73.19亿元,增长9.6%。利税总额154.87亿元,利润总额112.77亿元,分别增长17.7%和22.6%,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8.5和13.5个百分点。

大型企业贡献明显。2014年全区共有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585家,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2家,10-50亿元企业25家,5-10亿元企业24家,1-5亿元企业154家。全区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430.5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304.39亿元、利润总额109.61亿元,分别增长22.4%、14.2%和27.6%,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达88.5%、88.5%和97.2%。全区99家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1063.67亿元,利润84.97亿元,分别增长13.7%24.0%,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分别为73.4%和79.2%。

节能降耗狠抓落实。2014年上虞积极推进燃煤、烧油重污染企业电能替代改造,节能降耗得到有效落实。全区585家规模以上企业综合能耗120.79万吨标准煤,增长11.0%,低于规上工业产值增幅1.1个百分点;万元产值能耗0.0747吨标准煤,下降1.0%。其中123家重点能耗企业综合能耗107.76万吨标准煤,增长10.3%,增幅小于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0.7个百分点;万元产值能耗0.0927吨标准煤,下降0.1%。全社会用电量44.65亿千瓦时,增长6.9%,其中工业用电量35.51亿千瓦时,增长10.0%。

    建筑产业量质齐升。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367.27亿元,其中在外省实现988.5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6.39亿元,利润总额40.57亿元,分别增长6.6%、7.5%、8.3%、9.1%。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245.6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037.19万平方米,分别增长7.0%和1.8%。评级创优着力推进,新增二级及以上资质企业4家,全年新获鲁班奖2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全国用户满意工程3项、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19项、白玉兰奖23项、钱江杯3项、浙江省优秀建筑装饰工程奖60项、金石奖62项、结构优质类52项等荣誉。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张。全年计划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9.05亿元,增长17.7%,其中项目投资322.54亿元,增长17.8%,占比达78.9%。完成工业生产性投资243.40亿元,增长18.2%,高出绍兴平均7.6个百分点居五县(市、区)首位。其中工业技改投资202.67亿元,增长49.7%,高于工业生产性投资31.5个百分点,占比达83.3%。高端项目有效推进,全年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23.23亿元,增长21.7%,占工业生产性投资比重达50.6%。三产投资增势稳定,全年完成第三产业投资163.44亿元,增长17.9%,增幅比上年提高7.0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投资20.85亿元,增长37.5%,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达12.8%。

 房产市场逐月回暖。2014年上虞房地产市场在上年高基数上增长略显乏力,但总体形势逐月回暖。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6.51亿元,增长17.4%。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81.57万平方米,增长0.8%;商品房销售额69.77亿元,增长1.2%。

五、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亮点纷呈。加快推进门户靓化工程,“称山北路门户靓化”、“104国道门户靓化”全面竣工;“人民东路门户靓化”完成总投资额的70%。建成规划支路(观山路—江东路)、兰芎路(江广路—四环)等路网工程。扎实推进民生工程,累计投资7550万元开展常规维护、小区提质改造和城区截污排涝等民生项目。环卫“一把扫帚”改革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纵深推进农房改造救助,全年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2504户,其中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203户。完成上虞城建集团组建,并发行18亿企业债券。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稳定增长。加快实施“服务业三年提升计划”,着力推动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随着浙东新商都(上虞)购物节、首届网络购物节的成功举办和“四季鲜果之旅”等品牌的持续打响,全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85亿元,增长15.1%。按城乡市场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0.22亿元,增长15.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3.63亿元,增长14.5%。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大行业销售情况来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549.02亿元,增长23.1%,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销售额216.85亿元,增长21.1%;住宿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6.10亿元,增长15.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营业额12.61亿元,增长1.7%。

商品市场繁荣发展。全区共有商品交易市场54个,实现成交额127.17亿元,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83.38亿元,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43.78亿元。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活力彰显,年末成交额超亿元市场9个,实现成交额84.20亿元,占全区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比重达66.2%。其中浙江石狮商贸城和浙江大通集团公司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年成交额超20亿元。

七、对外经济

招商选资持续发力。全年新办外商投资企业32家,新批外商增资项目11只。合同利用外资3.46亿美元,下降1.1%;实际利用外资2.20亿美元,增长10.1%,增幅比上年提高31.2个百分点。外债势头较好,今年全区引进股东外债1.08亿美元,占实到外资的49.2%。加强对服务外包行业的招商力度,先后有两家外商投资的服务外包企业落户我区,合同外资达1215万美元。行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三产商业服务业项目增多。今年新批项目中,属于第三产业的项目占68.8%,涉及合同外资1.57亿美元,占全区新批项目合同外资的45.5%。

对外贸易增势稳定。2014年在宏观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我区出口始终保持“高开稳走”势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7.38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4.29亿美元,下降30.7%,出口总额33.09亿美元,增长6.1%。新兴市场开拓有力,全区有贸易往来国家(地区)185个,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国家(地区)51个,出口总量居前五位的国家(地区)依次为美国、日本、印度、韩国、印度尼西亚;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76家,比上年增加10家。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30.17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2.88亿美元,分别增长6.6%和1.6%。从出口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10.92亿美元,增长6.6%;化工产品出口9.66亿美元,增长4.4%;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5.29亿美元,增长1.2%。

外经合作有序进行。贯彻实施开放兴区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不断提高区经济外向度和国际竞争力2014年全区新批境外投资企业9家,境外企业总投资7441万美元,其中投资额超100万美元的6家。完成境外承包劳务营业额8329万美元,其中境外工程营业额4549万美元,增长73.4%。

八、交通和旅游

交通工程保障惠民2014年上虞积极推进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全年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8.9亿元。扎实推进续建新建工程项目,其中续建项目5个,新建项目15个。加快公交线路优化,全年新增4条公交线路,并于5月1日顺利开通了全区第一条区间公交(上虞区至越城区),加快了绍兴同城化进程;调整8条公交线路,新增16个行政村通达公交(通村率达到93.1%),新增9个乡镇10条二级公交(总量达到15个乡镇23条)。全力抓好融资保障,成功推出2亿元“上虞交投五水债”和1.2亿元“上虞交投民生工程债”,全年新增融资13亿元。

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积极培育乡村休闲、商务会展、文化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39个项目立项为四季仙果重点基地配套建设项目,以“四季仙果之旅”为重头戏的上虞旅游亮相CCTV1套新闻联播前广告。二都杨梅、野藤葡萄、舜阳红心猕猴桃成功入驻网络销售平台“1号店•上虞馆”,淘宝网特色中国·上虞馆正式上线“四季仙果采摘游”获2013浙江旅游总评榜“年度最具吸引力旅游新业态奖”。加快推进重点景区创建,盖北野藤葡萄园被评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华孝德园通过4A景区资源评估,陈溪风情小镇成功创建3A,覆卮山景区创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冰川攀浪”通过省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验收评定,东山湖园区通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园区评估验收等。全区旅游总接待游客853.82万人次,增长17.6%,旅游总收入69.03亿元,增长18.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847.1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7.47亿元,分别增长17.7%和18.8%;接待入境游客6.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537万美元,分别增长8.1%和10.1%。年末共有星级饭店6家,其中五星级3家,三星3家;共有旅行社15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2家。

九、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6.7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56亿元,分别增长10.6%和8.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四大主体税种增长8.3%,其中增值税增长12.6%,营业税下降6.8%,企业所得税增长14.0%,个人所得税增长46.0%。财政支出重民生之本,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0.01亿元,增长10.6%,其中民生领域共计支出37.07亿元,增长9.0%,占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4.1%。

金融运行平稳有序。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12.97亿元,增长8.4%,本年新增70.48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444.71亿元,增长7.2%,新增29.87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790.55亿元,增长7.7%,新增56.2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576.33亿元,增长2.0%,新增10.54亿元;中长期贷款209.06亿元,增长25.1%,新增42.46亿元。

融资渠道开拓创新。2014年上虞积极拓展新型直融渠道。全区直接融资募集资金110.63亿元,增长54.2%,创历年新高,居绍兴市各县(市、区)第一。直接融资品种不断创新,发行PPN2.5亿元、资产支持票据6亿元、五水共治和民生项目定向债4亿元、实施融资租赁5亿元等。积极引导企业主动对接资本市场,新增上市公司1家,境内上市公司达10家,总市值1140亿元,增长52.7%。全区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家,注册资本达15亿元;新引进银行2家,银行业机构累计18家;上虞农村合作银行顺利股改转制为上虞农村商业银行;新引进证券营业部3家,证券营业部总计7家;期货营业部1家。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全面腾飞。成功举办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为主题的科技节,引进复旦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上虞研究院,上虞虚拟大学园获省级大学科技园称号。全年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78家,省级企业研究院7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7家、绍兴市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8家。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年共发布技术难题112个,网上签约项目57只,项目成交金额6514万元,技术市场交易额9285万元;认定省级及以上科技项目26项。全区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3528件和278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650件和180件。

教育事业成绩斐然。2014年上虞深入推进教育发展,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年末全区共有小学52所,在校学生43450人;普通中学34所,在校学生37089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7412人,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象入学率100%。全力保障新居民子女入学,就读人数15219人,入学率达100%,其中13923人在公办学校就读,占91.5%。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获评省精品课程15门;举办好第六届课堂教学艺术节,5所高中已被命名为省一、二级特色示范高中,占绍兴市总数的50%。教学质量高位稳定,重点上线人数达1025人,普通高校录取率达91.97%,高于全省平均6.17个百分点。开展无证幼儿园专项整治工作,集中关停40家。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2014年上虞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全力打造人文上虞。大力传承发展青瓷文化,配合省考古所完成对小仙坛、凤凰山窑址周边区域考古调查;完成禁山窑址考古,发掘完整窑炉3座。全年共安排专项资金465.51万元实施文化“三送”服务。累计安排阳光文化惠民行动各类演出276场次,送戏下乡123场次,送电影下乡5478场次,送书下乡3.05万册。提增文化馆免费培训力度,开设摄影、舞蹈、剪纸等培训班99个,培训人次累计达3.19万人。文化遗产保护持续推动,至年末全区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省级11项,绍兴市级35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家,文物藏品2.02万件。全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45.61万册,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剧场2个,电影院4个。有序开展有线电视用户数字化整体转换,年末数字电视用户23.31万户。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2014年上虞区着力深化医卫改革,切实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建设,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卫生强区,被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命名为省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区。成功创建4家省甲等乡镇卫生院、12家省乙等乡镇卫生院,1个绍兴市卫生镇和3个、41个、42个省、市、区卫生村(单位)。人民医院丰惠分院易地新建和中医医院章镇分院扩建改造工程顺利推进。出台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1+6政策,上虞老年护理院建成投用,上虞五院和百信医院即将投用,5家非公立医疗机构正在建设。深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累计建档68.18份,完成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10.11万人。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61家,床位2790张,卫生技术人员402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625人,注册护士1550人。全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01‰,婴儿死亡率为1.88‰。

体育事业实现跨越。2014年上虞体育事业成绩突出,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浙江省体育强县(市、区)。成功承办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柔道、举重、乒乓球三项比赛,参赛成绩创历史新高,比赛实时金牌、实时成绩、累计综合金牌数等核心指标均列绍兴第一。体育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总投资7.8亿元的区体育中心项目正式启动,其中总投资1.63亿元的华通体育馆已动工建设。全民健身红红火火,举办区第十八个全民健身节,开展庆“三八”、迎“五四”等系列群体活动12次。组织参加浙江省第二届全民体育节、片区种文化活动,举办第六个全民健身日庆祝展演活动,举行区体育小康村农民运动会、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第九届职工运动会等群众性运动会8次

十二、生态环境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2014年上虞深入开展生态绿色创建活动,新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绍兴市级生态村16个,绍兴市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个,绍兴市级绿色学校3所。

环境保护加大力度。大力实施重污染项目强制性淘汰改造新三年行动,对排名靠后的19家企业实施强制性改造,对5个项目实施强制性淘汰或排污总量削减。整治提升化工、印染、造纸、制革四大行业企业203家。持续抓好饮用水源保护专项行动,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新增城乡生活污水纳管处理量7240吨/天。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252天,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52.5分贝,符合功能区要求。

十三、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控制有效。据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2014年全区总户数28.81万户,比上年减少0.33万户,户籍人口78万人,比上年增加496人,全区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0.97万人,农业人口47.03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9.7%和60.3%;男性人口38.56万人,女性人口39.4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4%和50.6%。全年出生6355人,人口出生率为8.15‰;死亡5376人,人口死亡率为6.8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6‰(按公安口径计算)。2014年全区流动人口19.33万人。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顺利,2014年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6.39%。

居民生活显著提高。根据抽样调查,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569元,增长9.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18元,增长10.5%。城镇常住居民生活消费支出25590元,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生活消费支出15262元,增长11.7%。城乡收入差距比例缩小,今年我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93,比上年末缩小0.024。

就业局势总体平稳。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开展经常性“引智强企”活动,共组织招聘活动18次,其中大型招聘活动3次,高校专场10次,推出岗位8123名,累计引进各类人才9605名,其中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313名。开展各类招聘会11场次,其中大型招聘会2场次,登记招聘单位527家次,岗位15870个,为896人成功求职搭建平台,缓解“两难”矛盾。继续抓好“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家庭的就业援助活动,新增就业岗位18717个。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489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73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5%,比上年降低0.25个百分点。全年共完成各类培训1.16万人,鉴定各类人员职业工种1.05万人,核发职业资格证书9839本。

社会保障扩面提质。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至年末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8.30万人,新增2.57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8.46万人,新增1.0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2.28万人,新增1.0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7.03万人,新增0.9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6.18万人,新增0.33万人。全年累计新增五大保险参保达5.94万人次,增长5.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总参保20.64万人,有7330人向更高统筹层次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转移。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医疗保障总参保47.86万人,参保率达98.2%。  

民政服务提质增效。至年末全区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家庭5649户8843人,其中城镇1045户1649人,农村4604户7194人。全年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4986.16万元,其中城镇975.77万元,农村4010.39万元。创新开展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救助,全年共帮扶297名有就业需求的低保家庭劳动力实现了就业,其中安置在公益性岗位246人、企业岗位24人、自谋职业27人。抓好居家养老“三位一体”建设,共建立27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覆盖率达100%;159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占行政村数46.4%。切实加强救灾救助,全年共支出医疗救助费用1021.35万元,救助17.2万人次。认真抓好优抚安置,全区共有各类优抚对象1578人,共发放各类抚恤补助金2407.21万元,临时生活困难补助144.44万元,义务兵家庭优待金1403.35万元。

 

说明: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三次产业划分执行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指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 万元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500 万元以上、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 万元以上、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 万元以上的法人单位及个体户。

4.2012年四季度,国家统计局实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统一了城乡居民收入名称、分类和统计标准

5.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