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90542/2023-7376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日期: | 2023-06-12 16:51 | ||
发布单位: | 区卫生健康局 |
2023年绍兴市上虞区卫生健康工作要点 | ||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全面开启“青春之城”建设的起步之年。全区卫生健康工作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和上级目标任务,塑造变革、扬长补短、争先创优,全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区建设“青春之城”、推进“两个先行”奋进“五个率先”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一、以重大疾病防控为重点,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扎实做好新冠感染防治工作,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措施,突出做好农村重点地区、养老院等重点场所、老年基础病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坚决“保健康、防重症”。加强新冠疫情动态监测,积极应对后续可能出现的疫情高峰。持续强化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加大救治力量和医疗物资统筹调配,最大限度提升救治成功率、减少重症病亡率。深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成疾控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和功能定位,健全以区疾控中心为核心、两家医共体为支撑,职能清晰、机制顺畅、防治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推进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实施65岁以上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两慢病”患者门诊免费项目,提升“两慢病”全周期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规范处置聚集性疫情。提升卫生健康执法效能和卫生健康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提升行动,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广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提升家庭医生服务的规范性、可及性。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突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健康体检与随访工作,强化督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二、以医疗质量安全为根本,全面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建设,全力抓好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启用筹备工作,配合做好学科规划深化、人才储备培养、设备计划编制工作,完成首批设备采购,为院区顺利开业作好充分准备。探索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与区内医疗机构协同发展机制,优化区域医疗资源总体布局,推动区域医疗机构良性互动发展。深入推进区级医院强院工程,始终突出科技强院、人才强院,持续加大区级医院外联合作力度,重点推动人民医院与省内外强院名科的多专科合作,巩固深化其他区级医院与大院名院深度合作,鼓励引进新技术、开设新项目。加大对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推动名医、名科提质增量,力促国考排名升级进位。大力推进区域医疗质量整体提升,全面加强胸痛、创伤、卒中三大救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健全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肾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血脂异常、慢阻肺等七大慢病中心,整合提升医疗质控中心运行效能,强化中心指导带动作用。大力加强心内科、普外科、产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骨科、儿科、病理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传染科等专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持续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启动实施“名中医”培养计划,用好与广东省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合作优势,精选一批中医技术骨干进行“进修深造+科研支持+团队支撑”的组合式培养,加快打造一支本地化“名中医”队伍。推进中医“双下沉、两提升”工程,开展基层中医馆内涵建设和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工作,提升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和影响力。全面做好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复审,确保顺利通过。 三、以基层综合改革为抓手,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持续推进医共体深度融合,研究出台深化医共体建设指导意见,强化医共体牵头医院对各分院在功能布局、岗位设置、人才培养、诊疗业务、质量管理、绩效分配等方面的统筹功能,发挥牵头医院整合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整体提升。持续深化全专联合门诊、慢性联合病房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同质化、一体化管理,优化完善“双下沉”机制、分级诊疗机制,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格局。进一步完善医共体捆绑考核机制,加大总院对分院的考核权重和分院考核结果与总院挂钩制度,强化利益共同体意识。持续推进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深入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建设对标创建、巩固提升工作。突出基层名医、名科培育重点,遴选一批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实施基层全科医生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全科医生整体性、系统性培训,提升基层医疗救治能力。探索基层医疗机构病床常态使用、集约运行实现模式,力争实现10张床位以上基层医疗机构占比达到40%以上,床位使用率达到60%以上。持续推进村卫生室优化提升,认真落实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村卫生室扩面提标,完成17个村卫生室、6个巡回医疗点建设改造提升任务,并根据上级最新要求,推进村卫生室(站)扩面提质。持续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新调剂下沉到村卫生室工作的全科医生不少于10人,确保规划内已建成的村卫生室(站、点)全部开门运行。 四、以全民普惠共享为要求,持续筑牢共同富裕健康屏障 深入推进健康上虞建设,根据健康浙江考核体系调整变化,跟进完善健康上虞政策体系、工作体系、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突出抓好餐饮单位“公筷公勺”、公共场所禁烟、药品及医用耗材采购等短板弱项,广泛开展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形成具有上虞特色的先进典型案例,确保高分实现健康浙江考核“五连冠”。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成果,健全落实常态化督查指导机制,实现国家卫生村镇全覆盖。优化“一老一小”健康服务,积极实施老年健康服务行动,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行动试点。深化医养结合服务,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与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签约合作全覆盖,开展镇域医养结合健康服务综合试点,努力打造“浙里康养”医养结合镇域范例。推动老年活动中心提质扩容,开展“孝亲敬老月”“敬老文明号”创建、“老年健康周”等活动,深化老年友善机构、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助力建设老年友好社会。认真落实《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意见》,积极争创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抓好二孩三孩托育服务补助等5项生育支持政策兑现。编制落实托育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多渠道推进托位建设,每千人托位数达到省市标准。谋划推进婴幼儿养育照护指导中心、儿童健康管理中心、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等“三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办好卫生健康民生实事,稳步推进重点人群流感和肺炎疫苗接种、结直肠癌筛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筛查、参保城乡居民健康体检等省市区三级民生项目,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指标任务。持续抓好城南医用综合中心二期、公共卫生科技实验楼、妇保院改造提升工程、人民医院高压氧舱及医疗配套等项目建设,确保工程进度、质量与安全。深化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按照“健康大脑+体系”顶层应用,持续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数字家庭医生项目建设,完成基于健康指数的慢病全周期智慧管理系统应用推广。进一步推进浙里护理、浙里急救、浙里中医、浙里健康e生等卫健数字化改革重大项目贯通升级,积极做好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健康场景建设。加快婴幼儿喂养自测应用在浙里办上线,完成妇幼决策系统建设并上线运行。 五、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增强系统整体治理能力 筑牢红色之魂,持续开展大学习、大宣讲、大研讨、大宣传、大落实、大提升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夯实党建之基,持续推进“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建设,开展“精诚虞卫、医心向党”主题活动。不断深化党委领导下院长负责制,深入实施党支部堡垒指数、党员先锋指数评价,切实做好从优秀青年、技术骨干中发展党员工作,持续发挥领导核心、战斗堡垒、先锋模范三个作用。纵深推进“院科两优、德医双强”“五星三名”创建,新增“五星三名”医疗机构7家。推动民营医院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深化区级医院与民营医院党建工作结对共建,提升民营医院党建水平。建强人才之本,持续推进机关年轻干部三年培养计划,激励年轻干部在实践中磨砺锤炼、增长才干;组建优秀年轻干部(源头干部)培养库,举办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为卫健系统高质量发展储备管理人才。继续高质量实施“三名工程”建设,引进各类专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100人以上,强化院士工作站、名医专家工作室、专病中心等平台支撑作用,加快培育各级名医(名中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激发争先之劲,组织全区医疗卫生机构选标对标进行业绩比拼,医疗领域重点开展科技人才、诊疗能力、业务拓展、质量安全、医改成果、国考等级、管理创新等“六项比拼”,公共卫生领域重点围绕项目绩效、创新亮点、创建成果开展比拼,纵向看进退,横向看先后,定期比实绩,激发真抓实干之劲,营造争先创优之风。加强七张问题清单和重大项目、重点任务督导检查和闭环管理,强化督导和比拼结果与年度目标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的结合度,推动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担当有为。营造清廉之风,健全“立体化”“网格化”监督体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完善“一把手”监督制度体系,突出抓好选人用人、工程建设、采购管理等重点领域监督,进一步强化制度约束,防范廉政风险。持续深化“3+X”清廉品牌建设,建立“一院创新、面上推广”机制,进一步提升清廉虞医品牌影响力和实效度。分层分类推进清廉医院示范点培育,建成2家区级以上清廉医院建设示范单位。绷紧安全之弦,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大力实施安全生产强网壮格工程,实现安全生产网格全覆盖、巡查常态化。全面推进卫生健康系统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全覆盖。持续推进危化品储存、使用环节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危化品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切实提升卫生健康系统危化品储存、使用安全管理水平。切实加强系统防汛防台应急能力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培训演练,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响。高度重视初信初访、医患矛盾化解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