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索引号: | 471511229/2023-7401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3-06-15 12:30 | |
发布单位: | 区气象局 |
绍兴市上虞区气象局2022年亮点工作和2023年工作思路 | ||
一、2022年亮点工作 按照预报预警服务“早、准、快、广、实”的要求,针对可能致灾的强降水、强雷电、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以“风调虞顺”、“灾害性天气叫应系统”、“灾害性天气预警全网发布系统”为依托,打造“一网感知全局,一键智能预警,一体服务全域”的“数智化”服务体系,在“梯次化”预报预警服务业务中将气象服务的时效提升至分钟级,一键式将气象信息推送至群众手中,解决了气象服务信息全覆盖和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截至目前,“风调虞顺”应用注册用户千余人,推送各类定制气象阀值信息30余万条;“灾害性天气预警全网发布系统”发布灾害性区域全覆盖风险提醒短信130余万条,短信下发速率达到每秒千条;“灾害性天气叫应系统”,对防汛责任人开展风险阀值和气象预警“叫应”服务3000余人次,充分发挥“消息树”的作用;“上虞气象”微信公众号完成改版升级,展现新形象•新功能•心服务,更加贴心地满足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 2.“补短板”、“优布局”,提升气象监测能力 “预警能力提升工程”、“村安工程”(一期)提前竣工,以补充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重点区域观测盲区为目标,加密全区气象监测站密度,完成83个气象监测站点的建设工作,全区站网密度缩小到3.2公里,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建设目标。同时为保障气象数据监测准确性及丰富性,对超期服役的自动气象站进行排查,结合站点要素分布情况,完成29个监测站及4个雪深站的设备、观测要素的升级改造, 新建18个特种要素站,构成了布局合理,观测要素配置科学,功能完善的气象监测站网。完成一部毫米波云雷达和一部激光雷达的建设任务,雷达监测覆盖率由10%提高到60%,配合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显著提升了强对流、暴雨、高温干旱、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实现了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连续监测。 深化预警叫应机制,推动防办牵头制定预警联动责任工作清单。严格落实叫应制度,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二级叫应,触发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制纳入防汛防台指挥体系8次,宣传、公安、建设、水利、应急管理、综合执法、自然资源和规划、气象、消防救援等部门进驻区防指集中办公。更新预警信息接收对象名单并增加易受大风、暴雨等影响的沿街商铺、地下空间及物业服务企业等联系人。 3.创新农气服务形式,提升为农服务质量 开展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完善樱桃、杨梅、草莓等农业生产分类服务对象信息库,加强粮食安全产业链气象服务,联合农业农村局开展关键农事农时及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预测及防治工作,印发《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工作方案》。健全农田小气候监测站网,建设农业气象监测站2个,联合供销社、南信大开发“上虞粮食作物生长数据模型”,建立丁宅水稻、番茄全生育期阈值指标库,并向全区种植户推广应用。 4.开展人工增雨,有效缓解旱情 面对去年秋冬旱情发展和今年出梅后出现的历史罕见高温酷暑天气,抢抓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全年在本地累计作业21次,增雨效果较为明显,为汤浦水库增加蓄水、缓解虞南山区旱情创造了有利条件。响应上级调度跨市前往温州苍南、衢州龙游开展火箭作业4次。推动区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并争取73万财政资金建设人工增雨作业系统项目,包括新建地面增雨烟炉作业点3个,更新火箭作业发射系统1套,均在2022年内完成。投入20万元资金完成汤浦水库人影补水保供水作业基地“两库两室一平台”标准化改造。 5.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改革,提升治理效能 严格落实上级气象部门和区委关于改革方案的有关要求,主动与综合行政执法部门进行工作对接,签订处罚权移交备忘录,先后谋划“监管一件事”特色场景应用2个,梳理编制执法事项办案指引19个,开展执法培训1场,完成“综合查一次”联合监管8次。强化部门联动,加强气象领域综合执法检查,率先向综合执法部门移送处罚线索并给予罚款,这也是绍兴市内第一例实施罚款的气象领域处罚案件。 6.强化防雷气球安全监管,筑牢防雷安全防线 按照 “平安护航二十大”的要求,发文更新防雷安全重点单位名单166家。6月完成全部98家企业化工产业改造提升2.0气象防雷验收。率先完成全部166家防雷安全重点单位“一企一档”基本信息和企业主体责任信息录入。全年对5家在虞开展业务的防雷检测机构开展防雷检测机构检测活动在线监管25次,开展检测活动现场检查14次。许可升放气球资质1件,从制度、人员、设施、预案等方面要求升放单位全方位落实主体责任。开展升放气球活动现场监管6次,其中1次发现未落实现场专人值守的要求,当场责令其整改并按向综合执法部门移送线索。 二、2023年工作思路 1.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学深悟透、入脑入心为目标,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以更高标准、更优质量、更大力度推进上虞气象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青春之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上虞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贡献气象力量。 2.守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进一步完善重大气象灾害、极端性天气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重点突出关键期、转折性和高影响天气的“梯次化”预警提醒服务,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风险影响决策服务。加强加密监测分析,做好“五段式”预报预警服务,严格落实叫应制度,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3.高质量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开展省级气象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国家气象观测站迁建工程、极端天气“村安工程”二期、曹娥江流域气象精细化预报服务提升等项目建设。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总结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试点经验,发挥试点效益。 4.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应用气象风险预警技术,加强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内涝等灾害以及交通、旅游等行业的气象风险预警部门联动;升级“风调虞顺” 数字化气象服务平台,加强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预报服务。建立杨梅数字模型,解决梅农“产”、“散”、“效”“管”的问题。开发安全生产专业气象服务应用(电力气象服务),实现气象、电力数据的无缝对接。 5.持续强化防雷气球安全监管 持续推进气象数字化改革。全面应用气象安全数治(浙江)等平台,努力实现智能化精准化监管。依托“防雷安全风险码”,结合“浙政钉·掌上执法”和化工行业改造提升3.0版,实现防雷安全线上+线下智慧监管,提升防雷安全监管能力和效率。全面应用防雷检测全过程溯源监管系统,加强防雷检测机构检测活动监管。进一步加强对升放气球活动的监管力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