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索引号: | 002590024/2024-0024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4-01-11 08:59 | |
发布单位: | 绍兴市生态环境局上虞分局 |
绍兴市生态环境局上虞分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 | ||
今年以来,我局围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坚持“1155”工作思路,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突出问题整改、改革创新示范、队伍能力提升等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年AQI优良率90.7%,同比上升7.1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市第一,PM2.5浓度29.41微克/立方米,22个县控以上断面Ⅰ-Ⅲ类水比例和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环境信访量、重复信访量同比分别下降9.7%和10.5%,生态满意度连续9年提升。我区首次夺得“五水共治”“大禹鼎”银鼎,连续三年获得美丽浙江建设、美丽绍兴建设考核优秀区荣誉,再次获得全省三星级“无废城市”“清源杯”。 一、2023年工作总结 1.污染防治持续攻坚。围绕亚运会环境质量保障,持续深入打好碧水、蓝天、净土攻坚战。扎实推进“污水零直排”标杆单元建设,东关街道、杭州湾经开区创成省级标杆镇街(园区);全域开展水生态治理示范,省级试点县建设通过市级验收。深化省生态环境厅约谈问题整改,完成家具、塑料和制伞等产业集群治理,建成全市第二家活性炭再生利用中心,提前完成销号任务。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完成道墟化工退出地块土壤污染调查,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强化危废处置能力建设,新建众联废盐、绿展环保等资源化利用项目,危废填埋率控制在20%以内。 2.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巩固扩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成果,试点经验在全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建设大会上交流,被生态环境部全国推广,试点工作在省级赛马评估中获A级评价,并以第一的排位被推荐为国家级试点。出台节余排污权租赁管理办法,为14家企业解决排污指标缺口85.5吨,成为全区唯一入选浙江省营商环境“微改革”省级项目库的案例。深化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改革,累计办理“两证同发”案例102个;新污染物治理、园区清洁生产创新等试点有序推进。积极谋划申报EOD项目,推动杭州湾经开区和未来城项目进入省级项目库。 3.问题整改有力有效。全力攻坚长江经济带交办问题,关停砂石料加工企业47家,对标整治5家,按期通过省级整改销号验收。顺利迎接2023年省委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边督边改完成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点上问题整改,47个信访交办件完成整改43个。一体推进问题发现与整改,完善生态环境问题发现机制,完成5轮重点风险源企业全覆盖检查,去年省委督察3个反馈问题完成整改2个,化工产业绿色化整改案例进入省委“七张问题清单”示范榜总榜,重大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连续两季度排名全市第一。 4.工作格局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挂牌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明确44个相关单位职责分工,建立督考、问责等制度,召开2017年以来第一次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通过复核,获评四星级示范区,与嵊州市签订曹娥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协议,完成生物多样性外业调查,组织“万物生灵 多样地球”自然笔记绘画比赛、海涂野鸟摄影作品展等主题活动,公众生态环境知晓度、满意度不断提升。 5.队伍建设走深走实。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坚持“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全局上下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形成浓厚学习氛围。全面推进清廉建设,组织干部职工赴乔司监狱陈列馆等地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动态更新干部廉洁档案,3家单位创建省市生态环境系统清廉单元。加强干部培养,年轻干部实行导师帮带、上派下挂、轮岗锻炼;完善督查落实机制,建立周例会、月汇报、季赛马制度;开展环保服务企业“十百千”暨“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难”活动,建立干部结对企业的帮扶机制,解决环保问题147个。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一年,是上虞全面建设“青春之城”的深化之年,也是深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以及省委、市委、区委全会精神,围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县域标杆”的目标,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原则,补短板、强弱项,守底线、创亮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争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再夺“五水共治”“大禹鼎”,持续擦亮“青春之城”生态底色。 1.坚持示范创建,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责任落实,将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情况作为审计、巡察和干部考核重要内容,建立每月进度通报、督查曝光等机制,确保美丽浙江考核再获优秀。紧扣“两山”转化,试点开展山区乡镇GEP核算,探索建立跨乡镇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突出公众参与,组织开展“六·五”环境日主题活动,因地制宜建设虞南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海涂野鸟展示馆,提升认知度、参与度和满意度。 2.坚持系统治理,提升环境质量。对标治水新“三五七”目标,推进城镇污水管网提升改造五年行动,开展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实施滨江河水生态治理等项目,培育一批污水零直排星级镇街(园区)。紧盯指标提升,落实国控站“一点一策”管控,开展夏季臭氧、秋冬季秸秆专项治理;着眼异味问题,建立小微企业活性炭再生服务体系,实施新一轮“科学治废气”行动。立足本质安全,在“源解析”基础上开展耕地修复治理,深化地下水国控站水质提升工程。围绕“趋零填埋”,加快推进飞灰资源化项目建设,力争创成四星级“无废城市”。 3.坚持守正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把握减污降碳总抓手,实施国家级试点,推进绿色能源体系建设,完善节余排污权租赁制度,扩面推广减污降碳数智平台,积极争取全国减污降碳现场会。紧盯大平台、大项目,落实“专人联系+跟踪服务”机制,推进杭州湾经开区总体规划环评、曹娥江经开区规划环评审批,探索排污权指标回购,保障18家市区搬迁化工企业顺利落地。聚焦绿色金融,持续推进杭州湾经开区(北片)、未来城EOD项目谋划申报,力争进入国家级项目库。 4.坚持底线思维,筑牢安全防线。围绕防范化解重大环境风险,一手抓监管,建立重点风险源“一企一档”,常态化开展执法检查;一手抓应急能力建设,完善企业互救机制,建成水污染多级防控体系。坚持问题导向,以重大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为抓手,落实问题主动发现机制,推行问题清单闭环管理,推动督察问题整改销号,以最佳状态迎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立足绿色健康发展,对照全省“揭榜挂帅”行业整治方案,对化工、印染、再生资源回收等9大行业开展专项治理,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打造全省行业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典范。 5.坚持党建引领,提高队伍能力。聚焦理论学习,总结好主题教育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完善规范化学习制度,组建年轻干部宣讲团,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全面夯实思想基础。树立勤廉并重导向,常态化办培训、搞比武、练技能,重点提升执法、应急能力,开展防范利益冲突专项整治,积极争创全市清廉单元样板。突出服务宗旨,开展“转作风、提效能、抓落实”活动,落实生态环境“惠企十条”承诺,推动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环境问题整治,打造学习型、专业型、服务型干部队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