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政府办公室 >>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访问次数:发布日期:2024-01-25 10:24 字体:[ ] 信息来源:


2006 年 1 月 11 日在上虞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上虞市市长 徐文光



各位代表:

进入 2006 年,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十一五”规划,对于科学指导今后五年的发展,进一步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充分调动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在市委的直接领导下,经过深入调查,广泛征求意见,市政府研究制订了《上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纲要(草案)》的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充分发表意见。



一、“十五”时期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上虞新一轮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宏观调控、要素制约带来的种种困难,面对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面对非典、禽流感等疫情的严重威胁,面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的更大压力,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绍兴市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兴市、生态靓市、合力建市”战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过去五年,我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2005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229.45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 3674 美元,年均增长均为 11.7%;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 20.18亿元、10.01 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28.9%和 30.3%。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发展无公害基地面积19.76 万亩,成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市),累计增加年销售 500 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32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43家;工业企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增强,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 73 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32 家,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 43 家和 20 家,有 4 家企业先后上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已由“九五”期末的 54%上升到 76.7%。建筑业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36.26 亿元增加到 63.27 亿元。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绩,五年来实际利用外资 4.9 亿美元,完成计划的 2 倍以上;自营出口 22.39 亿美元,比“九五”时期增长近 10 倍。

过去五年,我市三大功能区基本形成,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北工、中城、南闲”的空间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特别是最近三年,投入 4000 多万元,编制完成各类规划 60 多只,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大力推进工业北进,启动了杭州湾新区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入 17.4 亿元,新集聚企业 148 家,新开工投产企业 82 家。城市化沿江北上,城北新区快速推进,基本完成二环到三环之间的项目布点、路网配套,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实现了从龙山时代到曹娥江时代的重大跨越,进而全面迈向杭州湾时代。实施曹娥江“一江两岸”改造,增加城市绿化 116 万平方米,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建成区面积从 8 平方公里拉大到 22.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从 15 万增加到 25 万,外来人口从 2 万增加到 17 万。与此同时,虞南自然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打造。

过去五年,我市城乡建设大力度推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深入实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累计投入 22.3 亿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 509.2 公里,完成乡村康庄工程 586 公里,通往所有行政村的公路实现等级化和路面硬化;投入 5.94 亿元用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输变电容量提高了 2 倍;日供水能力从 12 万吨提高到 31 万吨,新增改水人口 10.1 万人。新建标准江堤 23.95 公里,建成标准农田 24.85 万亩,整治河道 140 公里,“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累计投入资金 5.5 亿元。切实加快生态市建设,环保整治力度加大,营造生态公益林、海涂防护林、绿色通道面积24.36 万亩,整体环境更加优化。

过去五年,我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全国专利工作试点城市和省技术创新示范(县)市,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省科技强市。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开辟了 58 条全民健身路径,连续多次在全省县级田径运动会上进入前八强。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成功举办两届虞舜文化周活动。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完成基础设施投入 2.5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 1 亿元,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1.6 万人次,培训农民近 4 万人,转移 2.8 万人;企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实现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5.83 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 94%,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 95.2%。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7008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796 元,分别是“九五”期末的 1.8 倍和 1.48 倍。

过去五年,我市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成功创建为省级文明城市。“双建设、双整治”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居住环境和社会风气有效改善;文明单位(村镇、社区)新增 217 家,省级文明单位数量全省领先;广泛开展“上虞孩子崇孝德”活动,获全国青少年“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优秀组织奖。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推进,顺利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四五”普法成效明显,法律援助体系不断完善,大调解格局进一步巩固。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行政水平有较大提高。

过去五年,我市创新体制机制,现代新型政府加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大力推进制度化和市场化,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框架基本形成。深入实施审批制度改革,加快了“有限政府”建设。建立健全“一办四中心”,完善各项政策制度,加快了“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实施“阳光政务”,探索重大事项决策预告公示听证制,坚持重大工作定期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制度,建成投用政府门户网站,加快了“透明政府”建设。初步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体系、规范高效的执行体系、制约有效的监督体系,建立政府工作“六个一”管理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加快了“效能政府”建设。政府在强化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 2005 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上虞加快工业化、推进城市化的攻坚之年。一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根据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抓调整促提升,抓保障促发展,抓统筹促协调,确保了年初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1、调整经济结构取得新成效,呈现增长方式、投资质量、经济效益“三提升”的良好态势。

工业经济好中求快,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 445 亿元、利税50 亿元,分别增长 21.7%和 15.5%。完成工业性投入 68.5 亿元,增长 20.6%。50 只市级重点项目中有 28 只进入省重点,其中 17只被列为当年供地项目,数量为全省之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初步成效。

把商贸服务业作为重要增长点来抓,成立商贸办公室,制订专项规划,出台扶持政策,组建商贸国资总公司,推动商贸服务业新一轮发展。城北新区国际时代广场、上百购物中心、国大二期等大型商贸项目加紧建设,汽车市场初现雏形,中国伞城广场、信诚物流中心建成开业,百官农贸市场改造将在春节前完工。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实现销售 16.2 亿元,新建专业合作社 15 家,新增农业外拓基地 11.36 万亩,农产品出口3941.5 万美元。蔬菜、水产、花卉、畜禽、茶果等特色农业加快向标准化和生态化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新建区域创新服务中心 2 个,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 5 个,签订科技合作协议 61 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2 家、省级 6 家。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 17 只,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 94 只,分别是上年的两倍以上。在杭州举办百家企业大型人才招聘会,与 1000 余名大中专毕业生签约。名牌名品战略扎实推进,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1 项,省、绍兴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65 项。

招商引资难中求进,合同利用外资 3.21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1.55 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 22.5%和 14.5%。成功引进全球 500 强的日本伊藤忠和总投资 5000 万美元的恒安高档纸项目。外经外贸高速增长,自营出口达 8.1 亿美元,增长 40.7%,其中加工贸易 1.6 亿美元,增长 70.8%。新批境外企业 5 家,完成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 5260 万美元。

建筑业继续保持领先水平,完成企业产值 408.8 亿元,实现增加值 72.5 亿元,分别增长 25%和 38.4%,资质晋升、工程创优、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效。

2、缓解要素制约取得新突破,呈现土地、资金和基础设施保障水平“三增强”的良好格局。

扎实开展工业经济服务月活动,强势推进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扭转了一季度生产、投资、效益过快回落的问题。通过现场办公、部门联动,千方百计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385 个;向上争取、内部盘活、违法处置相结合,想方设法保障工业项目用地 25000亩;多次组织银企洽谈会、成立民营担保公司,新增市内金融机构工业性贷款余额 17 亿元,帮助工业企业引进市外金融资金新增余额 12.7 亿元。坚持把标准厂房建设作为发展中小企业的“一号工程”来抓,开工建设 107 万平方米,其中竣工 33 万平方米。

强化“三区”建设,加强计划管理,统筹资源要素,突出拆迁安置,形成整体合力,确保了各项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建项目的顺利推进。104 国道上虞段拓宽工程、外环南路竣工通车,完成 8条城北、城东区间道路建设,三环、四环道路、杭甬运河上虞段、余梁公路等一批事关全局的重点工程进展顺利。行政中心顺利完成整体搬迁,海关、国检、消防大楼建成投用,公安、法院大楼主体结顶。市民中心组团中的文化艺术中心、青少年妇幼活动中心和图书馆基本建成,档案馆、执行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完成主体结顶。基本完成丰一、民丰两个村的整体拆迁,城防三期景观一期工程建成开园,完成国大西侧景观绿地等 6 项绿化工程,启动了西大门入城口改造。

杭州湾新区加强与乡镇的联动保障,有效拓展了发展空间。化工园区大力开展生态绿化工程和各类给水、排污管线地埋工程;西区 5 平方公里纺织区块完成河道工程、世纪大道一期绿化、纺织一期区块及织五路雨水工程。经济开发区一期 5 万多平方米标准厂房竣工投用,完成东一路、东三路、北一路、北二路等主要道路建设,建成三期一号污水泵站,功能配套更加完善。


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完成投资 1.04 亿元的 220 千伏虞北变,新增变电容量 36 万千伏安,新建输变电工程 4 项,实现了全市变电容量的翻番。第三水厂一期投入使用,城市日供水能力增加 16 万吨。

3、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展,呈现统筹协调、平安建设、人民生活改善“三推进”的良好局面。

新农村建设加大力度,“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扩大到 150个村,大力开展了农村宅基地整治,全面启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置两年计划,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优胜单位。康庄工程投入 9600万元,改造乡村公路 242 公里。新建标准江堤 13.63 公里,整治河道 56.5 公里,建成标准农田 3.66 万亩,新增改水受益人口 2.4万人。基本实现调频广播村村响,80%的行政村接通宽带。

开展经常性的严打行动,刑事案件发生率下降 8.8%,大要案全部告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 26.9%。大力开展了“净化发展环境、营造安全创业环境”专项整治,打黑除恶取得明显成效。扎实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成乡镇连锁超市 18 家、农村放心店 388 家、学校和社区放心店 67 家,建立农业安全监测中心和优质农产品配送中心,开展了打假保平安联合执法行动。

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机构建设,增加人员和设备投入,在两区设立了安监分局、环保分局,在各乡镇、街道设立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监察中队。大力开展环保整治大行动,围绕 15 个突出问题,形成合力,标本兼治,整体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成立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制订完善应急预案 93 只,建立应急机制,加强应急保障,在两次抗击强台风袭击和禽流感防控中经受了实战考验。

社会保障工作加快推进,新增城镇就业岗位 8103 个,328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培训农民 2 万余人,实现转移 1.26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新增参保人数 4.49 万,是上年的 3.4 倍。切实抓好扶贫济困和社会救助工作,新增低保对象 534 人,发放低保救助款 884 万元。开展了“百企连百姓”慈善捐赠活动,捐助冠名慈善救助基金 4.3 亿元,机关企事业单位直接捐赠 883 万元。

协调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组织广场文化活动 20 多场次,广播、电视、文学等领域精品迭出,基本完成广电资产与中广股份的合作重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安排专项资金 1347 万元,开展农村中小学校助学、助餐、助宿、助教行动;投入 1200 万元用于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中心完小等级达标,高质量通过省教育强市复查验收。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第九届运动会。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免费为 2.2 万名 60 岁以上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对6200 名慢性病患者实行跟踪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比上年提高 6.6 个百分点,补偿金额达到 3100 万元。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月”活动,成功创建为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深入,开展城市精神系列讨论和实践活动,深化“上虞孩子崇孝德”主题教育,由企业出资新建百万元以上公益性基金 11 个,本金达到 6200 万元。“四五”普法通过验收,开展“民主法制村(社区)”创建,切实加强信访工作,确保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历程很不平凡,五年来的发展来之不易,五年来的成就弥足珍贵。这是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结果,这是所有深爱上虞这片土地的人们精心呵护、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为上虞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我们支持与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参与支持上虞建设事业的在虞直属单位、驻虞部队、武警官兵和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一年的良好态势更是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正处在一个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现,要素约束、环境约束、市场约束同步增强,能否加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直接关系上虞的前途和命运。当前还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能否妥善解决各类矛盾,协调各方利益,理顺各种关系,加快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当前又处在一个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推进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区域市场经济体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都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对此,我们将居安思危、奋发图强,切实增强科学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展望未来,上虞的发展面临更大的机遇,存在更多的有利条件。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范围内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国内经济正处于稳定上升期,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已经深入人心,促使我们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在更高起点上更好地发展。省委、省政府打造环杭州湾产业带的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绍嘉跨江大桥的即将建设,必将改写上虞的历史、改变上虞的命运。大桥、大闸、大江、大滩涂、大运河、大码头,共同创造了上虞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最佳条件。我们对“十一五”的发展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将进一步加倍努力做好工作,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采取新举措,大力提升工业化程度、城镇化质量、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依托的滨江生态型现代化和谐城市,努力把上虞建设成为更具竞争实力的全国经济强市,更具创新活力的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更具精神动力的省级文明示范城市,更具生态魅力的国家级园林城市。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全市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按照国务院和浙江省关于“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意见和要求,在分析国内外形势、吃透上虞市情的基础上,市政府对“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今后五年,我市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四市”战略,强化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动力,围绕增长方式、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三个转型,突出率先发展、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市场化、经济发展国际化、社会发展和谐化。《纲要(草案)》通篇贯穿了这些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 2010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实现又快又好。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1%以上,到 2010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380 亿元,人均 6000 美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35%。

——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文化大市建设迈出大步,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人才、卫生、体育等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3000 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0000 元左右,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贫困人口明显减少。

——构建社会和谐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格局,城镇化水平达到 6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2‰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2%以内,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平安上虞”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增强。生态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污染物排放强度逐步下降,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 100%,区域综合环境质量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 15%。

《纲要(草案)》提出了相应的其他发展指标,这些目标和指标,大多是预期性和约束性的。为实现上述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

1、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进一步提升工业化程度,优化工业经济布局。

《纲要(草案)》对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了分类阐述。机电产业要突出抓好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拉长产业链,增强带动力,加快改造升级步伐;化工产业要积极扩大优质增量,调减劣质存量,建设现代化的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基地;轻纺产业要加快推进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机电数字化、精细化工的生物工程应用和轻纺工业的功能性产品生产,培育新的增长点。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加快工业平台建设,杭州湾新区重在做大做强,经济开发区重在做高做优,乡镇工业集聚区重在做精做特,形成错位发展、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切实增强工业化对全局的支撑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们还要进一步巩固我市建筑强市地位,推动建筑业投资工业。

2、着力培育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升级。

把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实施“商贸活市”战略,做到提升制造业与加快发展服务业齐抓并重、双轮驱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兴办各类专业市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相关服务业态,打造浙东现代物流基地。健全生活性服务体系,构筑“镇有连锁超市、村有放心店”的农村商贸格局;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有序推进房地产业发展,加快启动廉租房、廉价房建设,改善低收入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条件。推进城北商业核心区块建设,提升传统商贸业态。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建设曹娥景区、英台故里两大核心景区,整合旅游资源,体现生态休闲、观光娱乐的特色。

3、增强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能力,高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切实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发展新的产业为突破口,强龙头、扩基地、优布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农业基础设施、防灾防疫体系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市场流通能力和风险调控能力。以建设新社区为重点,合理调整村庄布局,加快行政村撤并和中心村建设,深入实施以农村宅基地整治、生活垃圾处置、河道清理为主要内容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农村信息化,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以培育新农民为取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加大培训转移力度,转变就业生活方式。以构建新体制为保障,提高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以营造新风尚为关键,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发展意识和创业动力。

4、显著提高城镇化质量,构筑有序的城镇体系结构。


“十一五”时期,要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崧厦、丰惠、章镇、小越四个区域中心镇为抓手,其他乡镇为基础,着力构建三级城镇体系,鼓励农村人口优先向中心城区和中心镇转移。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功能,打造曹娥江景观轴、建设江东政务文化商务区、江西高技术机电工业区,增强城市“一轴两翼”的集聚辐射功能。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明确功能定位、加大基础投入、交通设施先行,拉开城镇框架、增强集聚功能、形成梯度辐射。崧厦镇南接城北新区、北承杭州湾新区,继续做大伞业块状,发展物流产业,成为虞北开发开放的大基地。丰惠镇集聚发展手套袜业,拉大城镇框架,连接余梁公路,打造上虞第二东大门,吸纳余姚产业外溢;章镇镇发挥“南大门”的区位优势,镇区南拓,完善功能,吸引温台资本落户;小越镇重在提升东大门形象,加快发展边界经济,充分接受宁波临港工业、慈溪“大桥经济”辐射。要继续完善其他镇的服务功能,走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5、优化空间功能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纲要(草案)》对我市三大主体功能区进行了整体部署。北部为重点开发区,充分利用“大桥经济”的预期效应,大力发展 “滩涂经济”,加快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生态型工业新城区。中部为优化整合区,加大集聚调整力度,促进“中部城镇—产业密集区”的整体提升,有效整合城区周边的“镇区—工业功能区”,形成与中心城区的互动发展。南部为重点保育区,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强化生态屏障功能,开发绿色农业,发展休闲旅游。今后五年中,还要尽快形成规范合理的空间开发秩序,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实行严格的空间管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差别化的区域开发政策和考核机制。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要素保障水平。

“十一五”期间,绍嘉高速、杭甬高速复线、杭甬运河、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将在境内建设。我市要以此为契机,同步建设快速通道连接线,融入城际快速公路网;加快杭甬运河上虞段建设,适时启动杭州湾新区配套运河和上虞新港建设,构筑大运量、低成本的水路运输网;提高市内道路等级和通达性,形成更加便捷的城乡公交网。加强电网和天然气工程建设,确保能源供给安全,优化能源结构。统筹城镇上下水管网建设,新上第三水厂二期项目和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除南部乡镇采取分散式处理,其他乡镇污水实现统一进网;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曹娥江大闸、浙东引水工程、世纪丘围涂等重大项目实施,继续加强江堤、海塘加固和排涝工程建设。加快建设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信息网络,积极构建“数字上虞”。

7、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今后五年中一项难度很大,但又必须解决好的重大任务。我们要坚持管治并重,从健全体制机制入手,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多种手段,着力推动生产和消费模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资源节约活动,体现政策导向激励,推进节能降耗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和应用。切实加大环保整治力度,提高准入门槛,淘汰污染严重企业,推进废弃物集中无害化处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培育示范企业、示范园区,以点带面,逐步建立循环经济运转体系。推进“四个一”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建设绿色家园。


8、推进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以制度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快“法治上虞”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开展“五五”普法,发展基层民主,营造诚信环境,建设一流水准的民主法治城市。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深入挖掘“虞舜文化”,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把“借力发展”作为推进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深化产学研合作,重点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创新载体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人才工作新机制,坚持柔性人才策略,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提升我市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竞争力。

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和公共安全等问题,《纲要(草案)》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今后五年的教育事业,重点是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化,高水平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中心城区—乡镇—中心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并切实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小康健身工程”,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抓好社会保障工作,健全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切实搞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构筑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和社会治安管理,推进消费安全建设,层层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全力打造“平安上虞”。

同时,要继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认真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大力支持国防建设。

9、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增强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

《纲要(草案)》强调,要围绕行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把科学规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依规划行政,真正使规划成为政府全面履行职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六个一”管理机制,探索优化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级的有效形式,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进一步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切实加快财政体制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一站式”服务的“政府超市”建设,加快政府信息化进程,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十一五”时期,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兴市”战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提高引资质量,实现借力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实现产品、品牌、产业三个“走出去”,积极推动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对接,接轨沪杭甬、融入长三角、呼应大绍兴,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和经贸合作。


三、抢抓战略机遇,推进科学发展,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2006 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的换届之年,更是迎接“大桥经济时代”到来的奠基之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继续保持坚定清醒、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倍加珍惜干事创业的大好机会,倍加珍惜创新发展的大好势头,倍加珍惜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努力实现又快又好,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2%;自营出口增长 15%;财政总收入增长 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 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2‰以内。突出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加快经济强市建设,着力提升“实力上虞”。

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大桥经济”的预期效应,创新发展动力,搭建发展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发展保障,加快提升上虞的经济实力。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一是全力推进“大桥经济”对接工程。加快城市框架工程建设,以城北新区为重点,集中精力抓好“两环四桥二十路”建设,实现三环路全线和四环路江东段通车,完善城北区间道路网,基本完成城东、路东工业安置区道路配套,实施城北滨江河、老百沥河、丰产河改造。加快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建成法院、公安大楼,完成市民中心组团六个单体项目建设,启动会展中心等三期项目。在老城区新建若干停车场和停车泊位,分步推进下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全面实施星五、头甲两村整体改造。


加快推进工业平台建设。杭州湾上虞新区投资 3.1 亿元,基本完成东区 1.1 万亩已围海涂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新建 100万吨级工业废料填埋场,加快河道、桥梁、道路建设,完善园区绿化和给排水管网;西区新建口门大闸闸前大桥连接线,完成区内支线和延伸道路 43 公里,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基本满足企业进场和开工需要。经济开发区投资 1.5 亿元,启动人民西路部分路段拓宽和江西路北延工程等道路建设,整治区内河道,基本完成已批规划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启动生活商贸区建设。强势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新开工建设 100 万平方米以上,为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搭好平台。继续抓好电网建设,新建投资 2.6 亿元的 5 个输变电工程。实施世纪丘治江围涂临时促淤工程,整治南股槽、巩固中沙岛,力争到“十一五”期末新围海涂八万亩。继续抓好空闲、闲置土地盘活,科学合理推进低丘缓坡的开发利用,有效挖掘和拓展发展空间。

二是强势推进对外开放工程。加强对“大桥经济”、“运河经济”、“港口经济”的研究,整合现有规划资源,大力开展招商推介活动,打响“大桥经济”品牌。更大力度地推进产业招商,利用“两区”平台招大商、招好商,利用标准厂房招众商、招小商,大小结合、内外并举,广泛吸纳、加速集聚。继续保持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鼓励发展加工贸易,逐步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加强区域合作,开展接轨大上海活动,加快接轨宁波临港经济,大力发展“道口经济”、“边界经济”。

三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坚持不懈地加大技改投入,确保工业生产性投入增长 12%以上。突出抓好市级重点项目,加强动态管理、考核激励,争取早日投产、尽快达产。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省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奖励,激励企业加大对研发中心、科技项目、新产品开发、名牌名品建设、标准化生产的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与大院名校的产学研合作,力争在引进大院名校的分支机构、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组织实施对共性技术的攻关,加快信息化提升步伐,推动规范化股份制改造,促进产业集群向高端化发展。

四是全面推进城市繁荣工程。大力发展商贸经济,抓好商贸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加大三产招商力度,重点引进为生产服务配套的现代物流和专业市场项目。加快推进城北商贸核心区块建设,继续实施农批市场改造和石狮商贸城扩建。提升老城区现有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街区经济、特色一条街。稳步发展住房经济,加快现有房地产项目建设,在开发区和城北新区规划建设“企业生活服务区”,并在城郊地段规划建造一定数量的“廉价房”。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出台激励政策,吸引社会投资,推进商务办公地块建设。加快发展旅游经济,修编完善各项规划,推进曹娥景区二期建设,启动英台故里—祝家庄风情旅游区项目,加快建设锦绣四明度假区,做好覆卮山休闲度假项目前期工作。

五是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在虞南山区和丰章盆地新建无公害蔬菜基地 2000 亩,加快“北菜南移”。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规范提升农业合作组织,抓好种子种苗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鼓励发展休闲农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四个中心镇建设为载体,加大财政配套投入力度,鼓励实施一批城镇框架项目、功能提升项目、对接并轨项目、延伸辐射项目。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加快规划编制,稳步推进行政村撤并,试行集中区块建房,启动建设一批集医疗服务、文化娱乐、社区管理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规划实施第三批 100 个整治村,继续加快宅基地整治、桥梁维修、标准江堤建设、千库保安、农民饮用水等惠民工程。扎实做好农民培训转移,力争培训农民 1.8 万人,转移 1 万人。实施“农民信箱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二)加快“生态上虞”建设,大力营造绿色家园。

全面启动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实施“生态靓市”战略,彰显山水生态型城市特色,营造绿色人居环境。重点实施三项行动:

一是全面实施绿化大行动。中心城区重点抓好“一轴一心五绿带”园林绿化工程。以曹娥江为轴线,突出“亲水型绿色运动长廊”主题,建设江西四期、五期城防景观工程。建设市民中心 200 亩绿地,营造城市森林,打造“绿色心脏”。完成西大门入城口改造,使其成为我市第一条入城口绿化景观道路;启动 329 国道边墩至城区段绿化景观工程;建设滨江河两侧景观工程;对市民大道峰山路以东段道路绿化实施改造;实施三环路两侧各宽 30米的绿化景观带建设,使之成为贯穿城北东西的绿色长廊。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在杭州湾新区大片种植适宜海涂生长的林木,重点抓好防护林体系和绿化隔离带建设,增加新区绿化 30 万平方米。虞南山区实施经济林覆绿改造工程,改造落叶经济林  4000亩,新建重点公益林 1000 亩。

二是扎实推进环保整治大行动。启动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管网收集系统,增设曹娥江过江管道,扩容建设排污泵站,加快排污口外拓延伸。建立精细化工园区大气监测站和曹娥江自动水质监测站。加快改善精细化工园区、经济开发区和道墟化工集聚区的综合环境质量,坚决搬迁淘汰一批,努力改造提升一批,鼓励收购兼并一批,力争摘掉化工园区的省级严控区帽子。制订出台激励政策,全面启动循环经济试点,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积极创建绿色企业和生态型园区。完成 26 家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建设5 个畜牧示范生产小区。

三是积极开展垃圾整治大行动。全面实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运输和处理,投入 1.1 亿元,扩建新增面积为 170 亩的蟠龙岙垃圾填埋场,建设虞南 3 座垃圾填埋场和全市 53 个农村垃圾中转站,购置一批垃圾清运设备和处理设施,启用春晖能源垃圾发电厂,有条件的行政村探索垃圾分类收集。整治和规范城市废品收购站,有效改善城郊结合部的市容环境。

(三)加快文化大市建设,全力打造“人文上虞”。

加快发展先进文化,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提升上虞的软实力。重点实施三项计划:

一是以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为目标,实施“1364”计划。力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突出“弘扬孝德、净化心灵”这一主题,开展“寻找身边百名好市民”活动,营造崇德尚美的社会风气。突出抓好思想道德、文明礼仪宣传,加强对新型农民、外来人员和未成年人的教育,组织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切实抓好政务、法治、市场、人文、生活和生态等六大环境建设,扎实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四基”并创活动,努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二是大力建设文化小康工程,实施“文化繁荣”计划。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一批辐射带动强、适合基层现状、深受群众欢迎的文化设施,加快构建“一刻钟文化圈”。抓好“越剧百年”系列活动,进一步打响“梁祝”品牌,编排精品剧目,丰富市民生活。挖掘深厚的人文资源,整理出版《上虞文化系列丛书》。加强对名人故居和历史文物的保护,组织申报“英台故里”、“民间吹打乐”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高质量实现调频广播“村村响”,基本完成“村村通宽带”工程。

三是协调推进科教体卫事业,实施“四大创强”计划。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争取我市科技综合实力全省排名进位升级。举办大型科技节,展示科技成果,推进科技合作,弘扬创新精神,打造创新文化。切实加大科技人才、实用型人才等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强化人才支撑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完成职业技术学校新建,启动城北小学、城西中学和城南初中建设,深入开展教育现代化乡镇创建,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编制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规划;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出台政策意见,推进校企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扎实开展“四项工程”,着力解决困难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积极创建“省体育强市”,启动建设体育馆工程,实施游泳池改造,在城防四期、五期工程中建造一批体育运动场所,推进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扎实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巩固扩大农村合作医疗成果,规范发展村级卫生室,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大力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争创“省卫生强市”。新建计划生育指导站,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年”、 “奖励扶助年”活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四)加快“平安上虞”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把平安、稳定、和谐作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点是建立健全六大体系:

一是深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开辟就业渠道,加强技能培训,搭建服务平台,鼓励自主创业,新增城镇就业岗位 8500 个,帮助 3000 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继续做好退伍、转业军人安置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开展“清薪行动”,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是继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加快养老保险制度向农村延伸,争取净增参保人员 0.5万人。实施“五险合一”征缴新模式,同步推进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覆盖。积极稳妥地抓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健全双拥工作体系,不断提高双拥工作水平。切实抓好社会救助工作,力争低保对象应保尽保,稳步提高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水平,大力推进慈善捐助爱心工程,开展各种形式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

三是加快构建矛盾协调体系。规范信访秩序,引导群众依法诉求。加强基层维稳中心和维稳网络建设,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经常化、制度化。坚持领导下访、约访制度,疏通和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和合理要求,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四是着力建设安全监管体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加大安全生产投入。部署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日常监管,形成长效机制,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快食品放心工程“三网一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五是全力打造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网络建设。保持严打态势,深化打黑除恶行动,重点打击街面两抢、入室盗窃等多发性犯罪,争取发案增幅的持续下降,力争进入省首批平安县市行列。

六是抓紧建设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管理各项预案,制订出台应急保障行动方案,组织开展实战演练,形成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调高效、处置果断的应急机制和救援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的能力。

(五)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加快提高行政能力。

按照增强“五个能力、六种本领”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行政能力建设,积极稳妥地做好换届工作。着重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科学理政上下功夫,为人民理好政、用好权。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实践,用科学的计划推动工作,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以执行中心的建成投用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办公集中、效能集聚,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的政府管理新模式。创新体制机制,统揽政府财力,强化部门合力,确保政府工作顺利推进。

二是在民主施政上下功夫,充分依靠人民,充分尊重民意。继续坚持重大事项决策预告公示听证制度,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平台建设,推进“阳光工程”,鼓励和支持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工作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和向政协通报制度,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

三是在依法行政上下功夫,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运用法制手段调整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在法律框架内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以“五五”普法为重点,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监督监察,确保法制统一、政令畅通,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四是在廉洁从政上下功夫,切实抓好作风建设。牢固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大力发扬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认真贯彻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意见,切实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和监督,抓好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完善配套措施,强化制度约束,促进勤政廉政。

各位代表,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上虞的发展已经踏上了新的征程。让我们携起手来,团结一致,奋力攀登,以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以大气磅礴的创业激情,以一往无前的顽强斗志,把上虞的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时代,为建设美好家园、造福上虞人民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