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区卫生健康局 >>规划计划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2590542/2024-8074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4-04-02 11:20
发布单位: 区卫生健康局

2024年绍兴市上虞区卫生健康工作要点

2024年全区卫生健康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率先实现区域卫生健康现代化总目标,以卫生健康11项行动为总抓手,创变笃行、改革攻坚,为全面建设“青春之城”、奋力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上虞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一、聚焦全民健康,致力打造健康浙江县域示范

1.持续提升健康上虞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健康浙江26项专项行动,培育健康上虞行动示范案例不少于10个,形成健康影响评价成果不少于3个。聚焦短板弱项,推进“健康细胞”和健康科普阵地建设,高质量通过省级健康促进区复审,确保高分实现健康浙江建设考核“六连冠”。持续深化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高分通过国卫省级年度现场评价,新命名国卫乡镇开展健康乡镇建设,省级卫生村全部达到健康村标准。

2.持续办好卫生健康民生实事。稳步推进8.66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流感疫苗、2000名65岁以上老年人肺炎疫苗、880名适龄女生二价HPV疫苗接种,3.6万名50-74周岁重点人群结直肠癌、2.32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慢阻肺、9000名60岁以上“三高”居民脑卒中风险筛查评估、8.4万名肺癌高危人群筛查及18.2万名参保城乡居民健康体检、177台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配置、“互联网+护理服务”等省市区三级民生项目,确保如期完成指标任务。高质量抓好项目建设,城南医用综合中心二期计划完成投资额8647万元,公共卫生科技实验楼计划完成投资额4000万元,确保如期竣工。

3.持续优化数字健康建设应用。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升级改造区域HIS系统、电子健康档案、区域体检等系统,推进医学影像资料市域集中存储,完成浙江健康云数据迁移。巩固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评价四级甲等成果,争取新增1家区级医院通过互联互通四级甲等测评。推广“浙医互认”“浙里护理”“浙里急救”应用,应用指标达到省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AI人工智能临床辅助诊断技术覆盖率达100%。

二、聚焦医防融合,致力守好公共卫生安全防线

1.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施疾控体系高质量发展行动,推进疾控机构业务融合和规范化示范化建设,积极创建公共卫生强县,100%村(居)民委员会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形成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运行体系。深化疾控中心与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医共体深度医防融合,探索疾控和医疗机构医防联合体建设,按照省市部署做好疾控监督员制度提质扩面,实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覆盖,并向民营医院和医共体单位探索延伸。强化疾控内涵建设,建成投用疾控中心实验室,设立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探索培养一批临床、预防、管理一体的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增强实验室检测和疾控科研能力,实现公共卫生人员“人人会流调”。

2.加强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控。持续抓好新冠感染“乙类乙管”工作,健全疫情防控联防联控机制,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卫生应急处突机制,梳理修订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防控技术指南,加强应急处置技术培训和演练,建强建优流调、消毒等卫生应急队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贯通使用省级多跨协同的新发突发传染病、症候群、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系统,探索开展呼吸道多病原检测,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100%。实施丙肝消除计划,落实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专防专控措施。

3.提升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水平。推进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优化“两慢病”患者门诊免费项目和血脂异常人群健康管理市级试点项目。建立健全艾滋病警医协作精准防控工作机制,实现三个“95%”目标。推进“无结核社区”建设,探索引入肺结核AI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应用。重点镇街市级“无结核社区”覆盖率达到30%以上,建成1个省级、5个市级“无结核社区”。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工作,优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门诊治疗服用基本抗精神药物费用全额保障政策和长效针剂治疗体系,报告患病率保持在5.1‰以上,规范管理率、规范服药率达到95%,体检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精神(心理)门诊全覆盖。深入推进儿童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心理健康筛查干预项目,承接做好全省精神卫生“百千万”服务基层行行动,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26%以上。

4.推进公共卫生项目提质增效。持续推进基卫项目质量提升行动,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化工作当量标准,优化基卫项目考核评价机制,破解质量提升堵点难点问题,基卫项目绩效评价和项目进度力争进入全市第一方阵。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孕产妇实现零死亡,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43‰以下。

5.提升卫生健康执法效能水平。坚持执法监管与优化服务并重,创新建立职业健康综合监管体制机制。优化完善职业健康属地协管体系,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和跨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推进1类以上合规单位建设。持续提升卫生健康执法效能和办案质量,着力推进“消毒产品一体化监管”应用场景项目省级试点。行政执法效能达到省级A等序列、前30名内,努力争创“六个一”一个走在前列的工作。

三、聚焦病有良医,致力推进区域医疗协同发展

1.健全区域医疗协同发展机制。加快推进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项目建设和开业筹备,确保院区按时启用、顺利开业,支持推动院区强化专家力量投射,秉持高端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建立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与区内医疗机构协同发展机制,健全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区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三级诊疗链,实现区域医疗机构互促共进、共赢发展,合力打造区域医疗高地。加强医共体深度融合,推动分级诊疗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县域就诊率、基层就诊率分别达90%、67.5%以上。

2.提升区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深化区级医院与省内外强院专科领域合作,联合邵逸夫医院力量推进区级医院临床亚专科建设,提升专科诊疗能力,遴选培育区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贯彻落实《2024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深化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建设,实现三级医院疑难复杂疾病MDT多学科诊疗模式全覆盖,完善城西片急救网点建设,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深入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推动落实医疗服务优化措施,提升患者就医感受。强化国考、省考导向,推动公立医院晋位升级,支持民营医院开展等级医院评审,提升医院运行绩效。

3.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深入开展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复核通过率达85%以上,争取新增“推荐标准”机构2家。统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更新、住院能力提升、基层医生进修培训和村卫生室扩面提质,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基层特色专科。全面完成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三年提升计划任务,新(改、扩)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5家以上,推动村卫生室规范化运行,规划内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率、服务覆盖率均达100%。

4.持续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区复审成果,深化中医馆(阁)内涵建设,积极打造“智慧中医院”“中医处方一件事”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制定实施中医专科培育计划、中医药重点人才培养计划、中医药服务人员轮训计划,培育区域中医特色专科3个以上。支持区中医医院院内中药制剂发展,制定推广使用标准,加强质量监管。优化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知晓率。

四、聚焦重点人群,致力提升“一老一小”健康服务

1.推行医养结合“健康管家”服务。围绕四大服务场景,构建“1+X”协同服务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健康管家”服务全覆盖。围绕老年服务需求,不断优化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和家庭病床服务机制,完善内部绩效分配机制,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强老年医学科和养老护理病区、安宁疗护病区建设,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建设率达到100%,有住院床位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实施老年健康素养促进项目,推进“健康管家”与养老服务融合联动,提升社区医养结合健康服务水平。

2.建设生育健康全流程服务体系。突出“全流程、标准化、高质量、主动性”要求,完成区婚检中心异地改建工程并投入使用,启用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强化全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体系建设,一体化打造“生育健康管家”应用场景。建立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保障一体的出生缺陷儿童全周期工作机制,严重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加强人口政策宣传和人口监测分析,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措施,推动创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和生育友好先进单位,助力人口均衡发展。

3.提升托育服务管理水平。按照“建设规模化、运行集团化、机构公办化、布点社区化、管理专业化”要求,持续深化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公办普惠托位500个,力争公办(含公建民营,不含幼儿园、驿站)托位占比达到50%。调整优化全区托育管理服务机制,设置成立区托育管理服务中心,落实全区托育行业管理,在鸿雁社区新建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探索建立全区婴幼儿托育服务协会,处理好部门监管、专业指导和行业自律的关系。加强“虞快托”品牌培育,全区千人托位数达4.5个以上,托位使用率达60%以上。探索推行“医育结合”社区家庭育儿营养支持省级综合试点项目,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五、聚焦综合治理,致力强化卫生健康发展保障

1.坚持党建引领。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健全落实常态化理论武装机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指导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党建活动,开展“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年”行动,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党建工作规范化管理。公立医院科室负责人担任党支部书记比例达90%,高知党员在高知群体中占比达50%。持续打响“精诚虞卫、医心向党”党建品牌。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大工作经验和先进典型宣传,讲好卫生健康故事,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平稳有序。

2.激活人才队伍。围绕学科建设和重点专科培育,加大高层次紧缺人才招引力度,创新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引进培养模式,全年引进博士及高级职称医学人才5名以上。持续推进新时代卫生健康系统青年管理人才和青年技术人才“双百培养”计划,加强干部队伍选育用管全链条管理,强化以“一把手”为重点的医疗卫生单位领导班子综合监督。继续实施卫技人员赴区外进修培养计划、年轻干部挂职锻炼。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和医疗卫生单位综合考评管理,健全落实重点工作“亮晒比拼”机制,持续激发干事动力。

3.深化清廉建设。探索实施数字监管和纪检监督体系改革,聚焦关键岗位,加强廉政风险防范,推进“智廉医院”建设试点,将主动监督嵌入关键岗位具体业务,坚决筑牢廉洁从业底线。继续实施区委对医疗卫生机构机动巡查。推进公立医院纪委书记管理模式创新,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内控机制建设年活动。扎实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整改落实系统共性问题。牵头做好全区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第二、三阶段工作,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突出纠建并举、强化建章立制,坚持整治整改一体推进。

4.强化安全保障。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三管三必须”工作要求,强化与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等部门联动,持续深化卫生健康系统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小医院、小诊所、托育机构、医养结合机构等“九小行业”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聚焦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安全风险隐患,以建筑施工、消防、危险化学品、燃气等为重点,全面排查治理卫生健康系统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推动新时代“枫桥式”医院建设,压实信访维稳主体责任,加大医疗纠纷防范化解力度,确保卫健系统平安稳定。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