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发展改革局 >>重点领域 >>优化营商环境
索引号: 002590729/2024-8133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24-05-20 15:37
发布单位: 区发改局

“乡贤助力 龙头引领”道墟街道探索多元慈善模式助推三次分配共富先行

  近年来,道墟街道充分依托独有的历史传承、地域特色、乡贤名士、风土人情和自然资源,以乡贤和企业协同参与为重点,以弘扬慈善文化为要义,积极推进“慈善小镇”建设。有效破解了乡贤参与度不高、基金覆盖面不广、帮扶精准度不够,重筹集轻运营、重输血轻造血等慈善事业难题,形成“人人向善、人人慈善”的浓厚氛围。

  一、主要做法

  一是全域规划布局,构建慈善事业“新格局”。街道层面,强化顶层设计、注重统筹协调,高标准制定“慈善小镇”建设方案,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常态化落实“慈善小镇”各项建设任务。村社层面,成立乡贤参事会,设立乡贤基金,搭建起乡贤积极参政议政、投身慈善事业、倾情反哺桑梓的桥梁纽带。群众层面,组建“巾帼志愿者”、“青春有道”等志愿服务队,围绕帮困扶贫、帮孤助残、助学帮教、助老扶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街-会-队”一体布局,多元推动的慈善事业新格局。

  二是创新载体机制,打造长效运营“新模式”。成立乡贤参事会聚“合力”。村村成立乡贤参事会,设立乡贤基金,搭建起乡贤积极参政议政、投身慈善事业、倾情反哺桑梓的桥梁纽带,让乡贤成为乡村振兴的“合伙人”、共同富裕的“带头人”。“慈善+”跨界融合添“活力”。积极开展“慈善+教育”“慈善+文化”跨界融合,设立专项基金,助推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开创慈善感恩晚会,开展“十大慈善人物评选”“十大慈善企业评选”“十大慈善小村评选”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开展慈善项目征集活动,创设书画及其他作品慈善义卖专场,开通义卖捐款直通车活动,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慈善的热情。实施精准帮扶积“动力”。按照“一人一档一策”的要求,及时摸排困难群体,逐一梳理、登记造册,做到精准高效、有据可循,实现帮扶救助全覆盖。鼓励困难群体灵活就业,通过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措施,为特殊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已累计帮助1000余人实现再就业。全过程监管强“能力”。制定监管机制,明确捐赠、募捐流程、使用范围、公开要求,成立由纪委书记/纪工委书记任组长的监督小组,依托“三师三员”、“强村富民”咨询委员会、党员村民代表等力量,对各项慈善项目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常态化监督检查。定期向社会公开慈善募捐的使用情况,对重大募捐活动和救助项目做到即时公开,实现“阳光慈善”。

  三是弘扬慈善文化,形成人人向善“新常态”。在每个村史纪念馆中开辟专篇,梳理展示乡贤心系家乡发展、投身慈善事业的典型案例。以慈善故事和慈善人物为主线,在公园、街区等公共场所打造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承的慈善文化长廊和街村慈善小品,将公益慈善文化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利用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弘扬本地区慈善事业发展成效、特色亮点、典型做法,全面提升慈善小镇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公认力。

  二、实施成效

  一是“乡贤+企业”示范显著。依靠乡贤助力、企业引领,成立慈善基金30余个,总金额超7亿元,每年用于慈善事业的善款近1000万元,建成一批村级道路、农村文化礼堂、青老年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乡风文明持续向好。

  二是“输血+造血”双向奔赴。形成全街道弱势群体数据库并动态更新,整合各类群体政策帮扶标准和社会资源,针对不同需求群体分类实施关爱服务,每年用于困难群体关爱服务超100余万元。深化村企结对共建,助推“共富工坊”建设,实现了困难群众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的共富新图景。已累计为困难群体提供工作岗位5000余个,带动低收入农户平均年增收3.9万元。

  三是“全民参与+全员受益”氛围浓郁。通过培育慈善意识,弘扬慈善文化,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益慈善、奉献爱心,主动开展疫情防控、帮困扶贫、“一老一小”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人人向善、人人慈善”的浓厚氛围。截至当前,组织慈善公益项目逾400个,受益群体超10万人次。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