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索引号: | 002590358/2025-0050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5-02-05 15:51 | |
发布单位: | 区统计局 |
2024年绍兴市上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攻坚之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决扛起“勇挑大梁、勇立潮头”责任担当,聚力推动“青春之城”建设落地见效、出新出彩。 表1 上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一、综 合 综合实力稳步向前。综合实力位列28位,比上年上升1位。据初步核算,2024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1.3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0%。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94786元,增长6.4%。分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4.39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59.40亿元,增长7.4%。其中工业增加值578.73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67.57亿元,增长4.3%。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1:51.5:44.3演变为3.9:55.0:41.1。 二、农 业 农业经济总体向好。2024年我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9%。其中农业产值59.85亿元,增长3.2%;林业产值5.28亿元,增长0.9%;牧业产值3.89亿元,增长17.4%;渔业产值11.33亿元,增长5.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3亿元,增长8.3%。年内生猪出栏9.19万头,牛出栏24头,羊出栏0.75万头;猪肉总产量0.85万吨,增长10.1%;禽肉总产量0.34万吨,增长127.1%;蔬菜产量57.97万吨,增长2.9%;园林水果产量12.82万吨,增长2.1%;茶叶产量2156.58吨,增长17.5%;水产品产量2.64万吨,增长5.8%。 现代农业融合发展。连续四年荣获全省产粮大县,列入全国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县、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省级水稻机插作业补贴试点县。落地全省首单政策性水稻完全成本保险,建成部级水稻绿色高产高效万亩片2个、千亩方10个,全年累计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8.32万亩。“双强”行动深化推进,完成2024年省农业“双强”3个,农机报废更新任务完成率360%。“四季仙果”跨越发展,建成总投资1600万元的鲜果加工项目2个。“上虞尚品”公用品牌深耕建设,新增品牌门店4家、专柜10个,实现品牌销售额1.05亿元,带动主体销售1.5亿元,品牌产值超5亿元。 乡村振兴全力推进。连续五年获评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列入全省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县培育试点、乡村人才振兴“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建设项目县,全省和美乡村三大行动试点区。全区财政对农林水事务投入7.62亿元。共同富裕扎实推进,累计打造共富工坊140个,解决1.5万名群众家门口就业,开发利用农村公益性岗位203个。全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7.62亿元、行政村经营性收入3.34亿元;激活闲置农房582幢,面积32.2万平方米,带动农户增收524.8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294万元;新增农创客368名,开展农民培训0.85万人次。新增省级未来乡村3个、市“和美越乡”精品片区1个,和美乡村覆盖率达40%。“安居虞村”农民住房保障行动有效实施,保障383户住房困难户宅基地需求。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健运行。成功蝉联全省“浙江制造天工鼎”。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36.09亿元,增长8.2%,销售产值为2198.55亿元,增长9.3%,产销率为94.1%。从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产值530.21亿元,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产值1805.88亿元,分别增长16.4%和6.0%。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16.49亿元,增长9.8%。全区3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0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为60.6%。全年工业用电量70.39亿千瓦时,增长11.2%。 新质生产蓄势赋能。全年实现规模以上新产品产值951.87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40.7%。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分别实现规上增加值330.44亿元、138.65亿元、57.89亿元、173.75亿元。成功举办全国首届低空经济企业家大会,机器人与数控机床、集成电路两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项目入选国家试点,氟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跻身2024中国民营经济百强产业集群。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3家。 企业效益平稳恢复。规上工业亏损企业257家,亏损面为2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58.29亿元,增长9.6%;利税总额176.57亿元,下降1.7%;利润总额140.64亿元,增长2.0%。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8%,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费用总额为93.7元。 大型企业砥柱中流。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19家,其中年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3家,10-50亿元企业34家,5-10亿元企业45家,1-5亿元企业195家。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961.46亿元,增长9.1%,营业收入1800.31亿元,增长12.3%,利润总额137.70亿元,增长3.9%,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达84.0%、87.5%、97.9%。95家大中型企业领跑全区,产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46.7%、44.1%和74.5%。重大平台能级持续提升,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 节能降碳卓有成效。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210.40万吨标准煤,增长4.9%;万元产值能耗0.090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0%;规上工业等价能耗增长7.0%,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6%。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建筑产业转型发展。全区共有建筑业企业904家,其中特级7家,一级86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400.5亿元,增长7.3%;建筑业税收12.6亿元,增长1.6%。建筑工业化加速推进,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项目37个,建筑面积121.09万平方米,落实高铁新城青春驿站项目为建筑工业化样板工程,落实2个装配化装修项目。创优夺杯成果丰硕,获省市级奖项48项。牵头编制省首个地方性装配化装修图集《绍兴市住宅建筑装配化装修图集》。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8%,比绍兴平均高8.9个百分点。其中生态环保、交通、能源和水利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60.5%、3.1%、5.2%,建安投资增长5.1%;房地产投资152.97亿元,增长3.2%;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占比分别为28.2%和53.7%。全年招引亿元以上项目54个,总投资超49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创历史新高,百亿元项目2个、全市第1。 房产销售仍待复苏。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77.45万平方米,下降15.7%;商品房销售额118.30亿元,下降26.8%;房屋施工面积651.25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55.37万平方米;年末待售面积43.21万平方米,增长16.9%。 五、城市建设 城乡建设亮点频出。城市更新持续加快,“活力城”高标准制定有机更新专项规划,深入推进老城焕新6大行动16项工作,建成海绵城市2平方公里,蝶梦广场开工建设。完成新建雨水管网9.3公里,供水管网14公里,完成新改污水管网7.3公里。加强停车场位及新能源充电设施配建,新增充电桩513个、停车位3637个。住房保障加快推进,改造老旧小区4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500套。发放保障性租赁住房补贴1.36万人,住房保障覆盖率达24%。城市管理提档升级,顺利完成两个试点小区的新建电动自行车充停场所22处、充电停车位278个。在全省率先构建小区公共收益线上数字化管理系统。 六、国内外贸易 市场消费提档升级。丰惠老街成功列入2024年度省级特色商业街(区)试点名单;南丰社区、鸿雁社区通过省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验收;上虞特色餐饮品牌“虞味”首家门店开工建设。发放汽车、家电、餐饮等各类消费券3800万元,拉动消费超19亿元。全年打造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20个。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8.43亿元,增长4.9%,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84亿元,增长12.3%。限上批、零、住、餐销售额(营业额)分别为927.45亿元、124.92亿元、5.42亿元、8.92亿元。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5.9%,居全市首位。 利用外资形势良好。新办外商投资企业16家,新批外商增资项目13个。注册资本19753万美元,增长1.1%;合同利用外资1312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822万美元。开展“投资上虞”全球大招商活动,启动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绍兴德国中心揭牌落地。 对外贸易保稳提质。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471.38亿元,增长5.6%,其中进口总额48.35亿元,增长20.9%;出口总额423.03亿元,增长4.1%,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为16.6‱,同比下降0.61个万分点。全区有贸易往来国家(地区)达216个,其中出口超亿元的国家(地区)54个,出口总量居前五位的国家(地区)依次为美国、印度、巴西、韩国、日本;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151.98亿元;出口超亿元的企业122家。从出口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409.68亿元,增长10.2%;加工贸易出口13.28亿元,下降0.5%。从出口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143.82 亿元,增长4.6%;化工产品出口104.52 亿元,增长5.8 %;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47.77亿元,增长13.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7.14亿元。外贸业务创新培育,卧龙越南海城仓、阳光美国达拉斯仓获评省级海外仓复评第三档,各获省级奖励资金50万元。成功培育“浙江省出口名牌”企业1家、“绍兴市出口名牌”企业3家。抢单拓市积极支持,举办上虞企业新春首发团出征仪式,参展备案企业达687家次,其中135届广交会参展企业及展位数均创历史新高。数字贸易稳步发展,数字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1.43亿元,增长108.1%。实现跨境电商出口额15.83亿元。成功入围全省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项目1个,为全市唯一;入选浙江省数字贸易标准化试点基地1个。 外经合作稳健续航。今年5家企业列入全省本土跨国经营榜单企业。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9个,实现境外投资额23848万美元。全区累计拥有境外企业202家,总投资额30.25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27.41亿美元。 七、交通和旅游 交通事业提档提速。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22.9公里。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持续保持5A级,完成新改建公交候车亭80个、优化调整公交线路31条、更新新能源公交车辆23辆。新改建区级共配中心1个、乡镇客货邮综合运输服务站1个、“一点多能”村级服务点10个,同步开通客货邮合作线路1条,新改建港湾式候车亭10个,新改建无障碍公交站台20个。 旅游发展迸发活力。上榜“2024年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雪花谷获评全市首家国家甲级民宿,陈鹏飞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公示名单,杨言荣入选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家(上虞博物馆、晋生星片场),省4A级景区镇1家(丁宅乡),省3A级景区镇1家(汤浦镇),省3A级采摘基地1家(大通农场),省一级旅游驿站1家(果宝狂飙旅游驿站),省二级旅游驿站3家。“漫游娥江”、桃溪欢乐云谷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开放运营,城市歌曲获省旅游歌曲大赛金奖,“上虞吉象”获评2024年度十大最具商业价值文旅IP。统筹举办第五届“诗画曹娥江”文化旅游系列活动、2024长三角(上虞)户外休闲旅游系列活动。“虞乐游”掌上通智慧文旅系统上线运营。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平稳运行。全年实现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98.03亿元,同比增长0.4%(同口径增长5.8%)。税收收入75.82亿元,下降1.8%,其中增值税下降5.8%,企业所得税增长2.5%,个人所得税下降4.2%。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7.3%。严格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压减非刚性支出8.54亿元,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2.41亿元,下降11.0%。民生支出全力保障,一般公共预算民生领域支出99.87亿元,占比81.6%,“上虞财政助力养老体系向幸福颐养转变”获全省财政促共富最佳案例入围奖。加大要素争取力度,争取到位政府债券资金66.64亿元,争取“两重”“两新”领域国债资金20.11亿元,提前争取省级乡村人才振兴“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绍兴市唯一)、省级农村综合改革支持乡村共富试点等两项试点。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4908.38亿元,增长6.4%,本年新增293.68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2520.72亿元,增长3.7%,本年新增90.87亿元。其中住户存款1468.39亿元,增长10.3%;本外币贷款余额2387.66亿元,增长9.3%,本年新增202.81亿元。2024年全区银行不良率为0.52%。 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推动新增上市公司1家(巍华新材),全区境内A股上市公司增至21家,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总市值达2333.5亿元;全年实现直接融资规模357.9亿元。上市后备梯队培育扎实推进,浙股交“凤舞娥江板”入板培育企业累计达55家。创新赋能持续推动,新时代科创产业园正式开园,基金投资项目产业园增至4个。新引进金融机构2家(北京银行、太平人寿),全区累计银行业金融机构28家、证券省级分公司1家,证券期货营业部11家、保险公司30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民融中心1家、担保公司2家、典当行5家。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产业向新而行。创新主体强化培育,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73家。新认定全省重点实验室1家,省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7家。列入省“尖兵、领雁”重点研发项目2项。新认定市级众创空间2家,市级专业孵化器1家。获评省年度绩效评价优秀众创空间2家、市级优秀3家。全区已建成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3家、21家,累计引进项目(团队)1100余个。完成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600余项。产研合作加速拓展,成功创建国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各1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5个,累计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85人。各大学研究院累计引进专家团队154个,教授402人,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17个,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115家。人才引擎持续激活,1人入选省首批科技型企业家名单。全年入选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4人(HJ3人、特支1人);省领军型团队1个、市领军型团队1个;国家高端外专项目1个,市海外工程师1人。科技成果加快转换,完成登记科技成果317项,技术交易金额68亿元。获省科技奖项目7项,入选省重大创新成果1项(绍兴唯一)。牵头举办市级“三位一体”创新成果转化大赛天津大学分站赛比赛。 教育事业扩优提质。全区共有小学36所,在校学生4.32万人;普通中学31所,在校学生2.9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0.56万人;幼儿园71所,在园幼儿1.66万人。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象入学率100%。接收义务教育阶段新居民子女入学1.73万人,入学率达100%,占全区义教段学生总数的28.2%。教育质量优化提升,高考700分及以上人数并列全市第二,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3人,C9高校56人,“双一流”高校256人;18名春晖学子入选2024年浙江省中学生英才计划(全市共21人)。名优师资引育有力,招录高水平大学高层次人才103人,其中北大硕士2人,浙大博士2人。培养1个省级、9个市级和15个区级名师工作室。优质均衡阔步迈进,新建(续建)中小学校2所、幼儿园3所,新增优质学位4590个。教育改革走深走实,创成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市首家公办幼儿园整体转托的公办普惠性托育园开园运营,千人口托位数达4.61个;新增2名中央电化教育馆虚拟实验培训师。社会培训持续扩面,全年完成各类社会培训22万人次。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品质升级。高质量承办“5·18”国际博物馆日浙江省主会场活动、浙江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规范化现场会、“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第三届全省旅游歌曲大赛颁奖盛典。荣获2024“浙派好礼”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1项。获评2024年度浙江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2处(谢晋故里·晋生星片场、董家山古村落),获评2024年度浙江省“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创新案例1个(道墟街道东市自然村)。“阳光文化”演出下乡、百戏下乡400场,电影下乡4500场,送书下乡7万册。文博事业顺利发展,上虞博物馆跻身全国“百强热门博物馆区县馆前30”,荣膺“2024年浙江省最具创新力博物馆”。上虞小仙坛窑址、凤凰山窑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年完成1217处三普登录文物复核。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共建“浙江青瓷窑考古标本馆(上虞)”,全省唯一;创建8家省级乡村博物馆,省非遗工坊2家,省非遗街区1家,省非遗美学生活馆1家。全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13个、市级非遗项目51个、区级非遗项目181个。全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47.41万册,年末数字电视用户达17.3万户。 卫健事业创新改革。传染病全链条防控一体化协同医防融合创新试点、消毒产品一体化智慧监管等两项工作纳入省级试点项目,智慧家庭病床被评为2024年省级基层卫生健康创新示范项目,实现健康浙江考核“六连冠”。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正式启用,开放床位300张,日均门急诊1016人次。新改、扩建村社卫生站6家,规划内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率、服务覆盖率均达100%。深化25家中医馆(阁)内涵建设,推广应用“智慧中医院”“中医处方一件事”等数字化场景。 体育事业加速奔跑。组织全区中小学阳光体育系列赛事20余场,参与学生1万人次。全市中小学体质健康抽测合格率100%、平均分全市第二、优良全市第一。上虞籍高中毕业生在全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中总成绩合格率位居全省第一。上虞输送运动员吴卿风在巴黎奥运会上斩获女子4*100自由泳接力和混合泳接力2枚铜牌,创造上虞运动员获得奥运会奖牌的历史最好成绩。马成娜获得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200米冠军。 十一、生态环境 绿色底色持续擦亮。全市首个水韵“青春之城”EOD项目进入国家库,总投资23.39亿元,实现未来城水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互促互融。再夺五水共治“大禹鼎”银鼎,创成第一批省级水生态修复示范试点区,入选全省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国家级试点工作在全国会议上作经验交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十年提升。汤浦水库入选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全市唯一。 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全区地表水县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比例和功能区达标率均100%,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达标率为100%,曹娥江流域总氮管控断面达标率50%,入海河流断面总氮同比改善。全区危险废物填埋率11.5%,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62.3%,区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全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44,PM2.5浓度29.85微克/立方米,AQI优良天数比例84.2%。城市区域环境平均噪声54.4分贝,符合区域要求。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据公安局人口年报统计,2024年全区总户数26.63万户,户籍人口70.7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4.74万人,女性人口36.05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1%和50.9%。全年出生3136人,人口出生率为4.4‰;死亡5261人,人口死亡率为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2024年全区流动人口26.33万人。 生活质量稳步向好。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65元,增长4.6%。分城乡看,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94元,增长4.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1156元,增长6.4%;城镇恩格尔系数为29.2%,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789元,增长4.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021元,增长7.5%;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1.1%,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随着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善,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7,比上年收窄0.01。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人力资源市场监管项目”“劳动人事争议类案同裁应用”2个项目入选人社部第一批数字人社建设行动“揭榜领题”场景清单。全区新增城镇就业1.63万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就业0.44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0.16万人。发放各类补贴2.45亿元,惠及单位7400余家、职工25.6万人次。新增就业大学生2.55万人,其中博士183人,开发见习岗位1287个,新增见习实习学生6022人。创客城市协同推进,举办赛事活动及座谈会70场,新增市场主体1.1万家,新引育创客8890人;正式运营全省首个邮政“就业驿站”。人才引育卓有成效,新增技能人才1.07万人,高技能人才5000余人,其中数字高技能人才1303人。 社会保障扩面增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调高至330元、医疗保险调高至1850元,真正做到让“民生有感、群众有获”。至年末全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3.9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5.34万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7.9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5.0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29.2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1.45万人。推进工伤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全市率先实现工伤医疗费联网结算。 民政事业筑牢民生。至年末全区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家庭 5012户6218人,其中城镇787户939人,农村4225户5279人。全年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7602.3万元,其中城镇1116.3万元,农村6486万元,低保标准提升至1175元/人·月,全年低保6218人,低边1099人,累计发放各类慈善、救助资金1.39亿元。老有康养持续实施,累计建成投运“乐龄中心”11家,完成15个乡镇晚晴餐厅合计26家,新增助餐点46家,日均助餐人数达4031人次;建成村(社)级“乐龄之家”14家。5A级婚姻登记中心正式启用。慈善公益大力推动,新增3家慈善组织,全年慈善总会发放各类慈善资金累计4004.51万元,销售各类福利彩票1.72亿元。
说明: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三次产业划分执行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指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住宿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上、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上的法人单位及个体户。 4.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