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州苗岭深山到千里之外的上虞,21年打拼让我明白:人生价值不在起点,而在朝着光亮不断前行的勇气。”回望来时路,绍兴上虞鸿发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全梅不由地感慨道。从车间流水线到自主创业,再到搭建创业服务平台,这位苗族姑娘以奋斗融入异乡,更以政协委员的担当,为创新创业和民族团结添砖加瓦。
潘全梅的童年在贵州黎平的苗族村寨度过,镰刀与背篓是最熟悉的伙伴。2004年,18岁的她和老乡们一起外出打工,初到上虞,因学历低、阅历浅而屡屡碰壁,最终在一家外资企业车间找到立足点。她也格外珍惜这份机会:别人休息时钻研操作手册,别人抱怨时琢磨效率提升,很快成为一线标杆,半年后又从流水线调到行政助理岗。
到了新岗位,潘全梅明显感受到知识的重量,白天处理行政事务,夜晚在灯下苦读,最终通过自学考试拿下本科学历。在负责知识产权项目申报时,她又敏锐捕捉到中小企业的创新痛点:“很多好技术因不懂保护而被侵权,就像苗绣纹样被仿冒却无力维权。”
2015年,她壮胆迈出关键一步,辞职创办知识产权代理公司。从单枪匹马居家办公,到租下办公室招聘员工,她靠双脚跑市场、借网络拓渠道。“一次次上门推广,一次次被拒之门外。”她坦言,没知名度、缺人脉时,每一个客户都让她倍加用心。
一次为智能窗帘企业服务的经历,则让她坚定了“匠心服务”的信念。当时企业的技术方案存在侵权风险,她连夜带队检索分析,协助完成规避设计,最终帮助专利成功授权。“知识产权不是冰冷的文件,是守护创新的铠甲。”这份坚持让她从行业新人蜕变为“绍兴工匠”,公司也成长为本地知识产权服务的标杆。
“自己淋过雨,总想为别人撑把伞。”潘全梅常说,上虞的包容成就了她,她要用行动反哺。服务中小企业时,她发现创业者不仅需要知识产权保护,更渴求系统指导。这些年,她不仅延长公司业务链条,打造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还协助人社、科技、市场监管等部门提供大量创业指导和知识产权咨询,已累计举办公益培训60场,惠及3000余人次。作为新联会创业分会会长,她搭建政企沟通桥梁,帮助“四新”企业解决初创期的资金、人才难题,获得“绍兴市优秀创业导师”称号。
作为“资深”新居民,潘全梅对新居民的生活境况也感同身受。在她曾供职的企业里,员工一半以上是新居民,生活多是宿舍、车间两点一线,业余生活单调。在公司支持下,她策划了文艺晚会、运动会、读书会等,让大家在互动中熟络起来。但这仅限于企业内部,如何从社会层面给予更多关爱?
2024年,她提交《力促新居民精神富 打造上虞共富新样板》提案,聚焦新居民认知局限和封闭聚居的问题,建议建立一站式维权平台、开展技能培训、优化子女教育资源、组织文化融入活动、引导参与社区治理。“他们建起高楼,做出产品,更要找到心灵的归属,一起为‘青春之城’加油出力。”潘全梅说。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委员,潘全梅更深知民族团结的意义。她积极推动打造“娥江石榴红之家”,组织苗绣体验、民族美食节等活动,增进各民族同胞感情。2025年,她又提出建设“之江同心·娥江石榴红”主题公园的提案,希望通过雕塑群、文化长廊等载体,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就像苗寨的吊脚楼连成片才稳固,各民族心连着心,城市才更有温度。”
2024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实施后,潘全梅在企业服务中又很快发现了无形资产评估乱象:部分企业将万元专利虚估至百万,通过“虚高评估-成本摊销”套利,埋下税务和信用隐患。“创新的土壤容不得造假的杂草。”她深入调研后形成有关社情民意,建议建立跨部门监管机制、细化评估标准、强化法律追责,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从苗岭到娥江,从车间女工到创业导师,潘全梅的成长轨迹正是新时代奋斗者的缩影。“我只是做了分内事,却收获了太多认可。”20余年摸爬滚打,她的闯劲、拼劲始终未改,眼中的光芒更添对未来的憧憬——正如她所说:“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成为照亮自己和他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