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索引号: | 002590542/2023-77902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23-12-21 14:52 | |
发布单位: | 区卫生健康局 |
绍兴市上虞区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 ||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浙江省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23〕25号)和市政府办公室《推进绍兴市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绍政办发〔2023〕35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位置,聚焦“病有良医”“幼有善育”“老有康养”,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以区域医疗卫生高质量协同发展为首要任务,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体系全域均衡、优质健康服务全程贯通、数字化改革全链赋能、健康生活全民共享,努力形成更多的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为全面建设“青春之城”、走深走实中国式现代化上虞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有力健康保障。到2027年,率先实现区域卫生健康现代化,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群众服务需求相匹配的健康服务体系,医疗资源布局更均衡,医疗卫生服务更普惠,医疗保障更健全,人民群众更健康长寿,主要健康发展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全民健康促进行动 1.打造健康浙江县域示范区。完善健康上虞建设工作推进机制,不断提升健康上虞建设成果。从政府、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协同推进健康浙江行动,形成一批具有上虞辨识度的特色路径和优秀案例。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探索实施公共政策、重大工程项目等“1+X”健康影响评价体系,每年形成不少于3个评价案例。推动国家卫生城市、卫生乡镇和卫生村、社区、企业、机关、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培育打造一批建设样板。到2027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2%,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4.7%以上。 2.健全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制度,统一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周期、优化体检项目和补助标准等,参保城乡居民健康体检标准逐年提高,提升群众参检率和获得感,年体检人数达到18.2万以上。按照省市要求,推广“浙里健康e生”等应用,集成疾病诊疗、医学检查检验、健康管理等数据,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放率达到 90%。 3.完善慢性病早筛早诊早治制度。巩固提升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开展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全周期健康管理,65岁老年人“两慢病”门诊免费项目逐年优化提质。持续推进妇女“两癌”和重点人群结直肠癌、慢阻肺、肺癌、上消化道癌、前列腺癌等筛查干预和白内障复明手术。加强儿童青少年龋齿、近视、脊柱弯曲异常和老年痴呆等筛查和早期干预工作。 4.加强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服务。加强医疗机构精神卫生(心理)门诊服务,推进综合性医院(中医院)和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设立精神卫生(心理)门诊,支持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建设,扩大精神卫生医疗资源有效供给。推动学校按要求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医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心理健康“医教融合”。持续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管理和医疗服务,落实门诊治疗服用基本抗精神病药物费用全额保障工作,报告发病率达到省市考核要求,规范管理率、规范服药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加强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打造社会心理服务综合。开展精神卫生“百千万”服务基层行活动,整合推广心理服务热线和“浙里心晴”平台服务。2027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以上。 5.改革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完善签约服务经费长效筹措机制,合理提高签约居民医保门诊报销比例,优先保障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服务,落实老年人、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重点人群优先签约、应签尽签,到2027年,居民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50%以上,基本建立健康“守门人”制度。根据不同人群需求,丰富家庭医生个性化签约服务内涵,将服务内容逐步扩展到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服务、家庭护理、远程健康监测等方面,组建全专融合型家庭医生团队,优化签约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提升签约居民获得感。 (二)实施公共卫生安全行动 1.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平稳有序推进疾控体制改革,科学确定疾控机构人员薪酬待遇。加强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设立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建强建优卫生应急队伍,增强流调、实验室检测和疾病防治科研能力,实现公共卫生人员“人人会流调”。全面建成校健康平台,提升学生健康管理和校园传染病监测能力。到2027年,达到全省公共卫生强县标准,建成1家二级加强型生物安全实验室,区疾控中心实验室具备基因测序能力,100%村(居)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全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岁。 2.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建立健全多跨协同的新发突发传染病、症候群、异常健康事件检测系统和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体系,贯通使用省市监测系统,落实落细监测预警和规范处置工作,平稳有序做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工作。加大重大传染病防控力度,贯通使用省级多跨协同的新发突发传染病、症候群、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系统。建立健全警医协作精准防控工作机制,持续强化艾滋病综合防治,实现三个“95%”目标;按照2030年终结结核病目标,推进“无结核社区”建设,加强结核病早期筛查发现和规范治疗,落实“多方共付”的结核病筹资保障机制。开展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强化健康危害因素风险监测预警评估。持续深化以环境卫生整治、卫生村居建设、健康乡镇创建、卫生城市复审和健康教育促进、病媒生物综合防治等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 3.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疾控体系。实施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2023-2025),建立以公立医院为主导、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双向转诊为纽带的分级分层分流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面设置公共卫生科和落实疾控监督员制度。持续健全“两员一中心一团队”工作机制,深化区疾控中心与人民医院、中医院医共体深度医防融合。探索公共卫生机构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加强医护人员公共卫生知识技能教育培训,探索培养一批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为一体的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 4.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应急响应机制和快速反应体系。完善院前急救网络,加强区急救分中心和镇街站点建设,院前平均急救反应时间控制在“城区9分钟、乡镇15分钟”以内。迭代升级“浙里急救”应用,5G急救车扩面提速。深化“上车即入院”,推动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提升心梗、脑梗和创伤等患者抢救成功率。推进航空医疗救援合作新模式,融入长三角航空救护网络。全面推进人员密集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加强公众急救技能培训,面向中小学生普及急救知识。 (三)实施“医学高峰”攀登行动 1.推动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同质化发展。加快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建设,以“立足绍兴、面向浙东、辐射嘉兴、宁波、台州等地区”高品质省级综合医院为目标,突出高端定位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打造集医教研防养五位一体、覆盖生命全周期的综合性生命健康中心。推动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与青春、钱塘等院区同质化、一体化管理,重点打造腔镜、肿瘤、脑科、生殖医学、康复医学、急诊创伤等六大中心建设,突出急危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前沿技术、科研创新,满足杭州湾大湾区未来医疗发展需求。 2.推动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加大区级医院基础设施和大型医疗设备投入保障力度,持续强化公立医院高水平发展的基础支撑。突出学(专)科建设重点,大力推进省、市、区三级临床重点学(专)科培育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团队建设和学科管理,新建区级重点学(专)科10个以上,新增市级重点学(专)科2个以上、省级及以上重点学(专)科1个。强化国考省考目标导向,加强区级医院出院患者手术占比、四类手术占比、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资产负债率等核心指标管理,上虞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保持“三乙”等级,上虞人民医院国考排名进入前270位、四级手术占比达到25%以上、RW值≥2病历占比提升,上虞区中医医院晋升省“三甲”,全区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考评进入优秀行列。 3.推动医学科研和技术创新。健全医疗卫生领域科研奖励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加大科研投入,区级医院每百名卫技人员年科研经费平均达到20万元以上。支持医疗机构加强与大院名校科研合作,支持区级医院参与建立研发机构,开展临床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参与新药物、医疗器械、诊疗设备、医用材料、移动医疗产品等临床试验,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率和医学技术的创新力。区级医院省、市科研项目立项数逐年增长,新列入科研计划项目数省(部)级5年不少于1项,厅(局)级每年不少于8项,市级以上中医类别每年不少于5项。 4.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招引力度,博士研究生或三甲医院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才引进实现突破。到2027年,千人医师数达到3.9人。深入推进省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入选省高层次卫生人才不少于2名,入选市级特支计划人才不少于2名。实施青年医学人才“双百”培养计划,选派青年人才赴强院名院和国(境)外培训深造,加快青年人才成长成材。 (四)实施医疗卫生强基行动 1.深化基层卫生健康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基层卫生健康综合改革工作,全面落实基层卫生健康投入保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模式等各项政策和改革措施,持续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围绕“关爱基层、激活队伍”,落细落实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招聘引进、进修培养、职称晋升政策,优化完善绩效分配体系,充分激发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活力。 2.推动镇街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持续深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制定落实镇街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改造和设备更新计划,分类分步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建设对标创建、巩固提升工作,到2027年,实现95%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40%达到“推荐标准”,20%建成社区医院或达到二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3.提升基层全科医疗服务能力。加强镇街医疗卫生机构全科门诊建设和全科人才培养,推动基层临床医师向全科医师转型,推动全科医师到全科门诊和基层医疗站(室)坐诊。实施基层全科医生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强化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培训轮训机制,对基层全科医生进行常见病、慢性病、急救、感染等模块式、系统化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全科诊疗能力。 4.筑牢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认真落实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村卫生室扩面提标,2025年常住人口千人以上尚未实现“15分钟医疗服务圈”覆盖的行政村全部设立村级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推进村卫生室“院办院管”、乡村医生“乡聘村用”,落实新时代乡村医生“三个一批”引进培养计划,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乡村医生队伍,进一步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到2027年,60%村卫生室(站)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专业人员。 (五)实施区域医疗协同行动 1.推动省地医疗机构协同发展。利用邵逸夫医院与本地医疗机构的技术级差和区内医疗机构的不同特点,支持和推动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原则,与区级医疗机构在医院管理、医疗业务、医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根据自身功能定位建立患者分级诊疗引导机制和专家下沉会诊机制,带动提升我区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共同促进外转就医人群逐年回流,努力实现区域医疗机构协同运行、共赢发展。 2.促进医共体内部深度融合。围绕“优质共享”目标,以“强统筹、促融合”为重点,强化医共体总院在分院功能布局、资源调配、诊疗业务、质量管理、人才培养、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统筹功能,推动医共体内管理同质化、业务互补化、发展协同化,带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运行效率、发展活力,促进区域医疗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强化继续教育、进修培训、示范教学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带动提升基层医务人员业务能力。推动县域医共体向健康医共体转型发展,构建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连续的县域医共体服务新模式。 3.拧紧三级医疗机构转诊链。修订完善上虞区分级诊疗方案,合理确定各层级医疗机构诊疗病种目录和转诊标准,健全转诊信息平台和转诊通道,督促医疗机构建立转诊制约机制,引导下级医疗机构按照“医共体内、区内优先”的原则上转病人,引导上级医疗机构按分级诊疗目录和患者所在区域下转病人,引导病人合理就诊、有序转诊,推动绍逸夫医院绍兴院区与区、镇医疗机构上下衔接、服务贯通,县域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 (六)实施医疗质量提升行动 1.提升区域重症救治能力。全面加强区内二甲以上综合医院的重症学科建设,二级甲等和三级综合性医院重症床位(含综合 ICU、专科 ICU)占总床位数比例分别达到4%、8%以上。强化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重症医学技能培训,提升重症医学水平。深入推进区级医院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等五大救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两大医共体总院在胸痛、卒中、创伤中心建设中的业务衔接和成果共享机制,强化工作协同。加强重症救治的专科互补配合,畅通急危重症紧急救治通道,逐步形成分工明确、上下联动、转运通畅、信息共享、多科联合、防治康复全程管理的救治服务体系,提高重症救治质量和效率。 2.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构建以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为主导、各质控中心为平台、院内质控组织为主体的全区医疗质控工作网络体系,加强对全区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评价和医疗技术指导。严格落实医疗质量18项核心制度,持续改进临床路径管理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管理,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强化急诊、重症、肿瘤、内镜、病历等关键环节质量控制,落实医疗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机制,推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3.强化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五大救治中心和各质控中心管理职能,加强对面上医疗机构的质控检查与指导。进一步充实中心检查指导队伍,健全完善定期检查与分片指导机制,落实检查指导人员绩效补偿机制,加大检查指导的频次和力度。建立检查发现问题的反馈、整改、销号相衔接的闭环管理机制,增进质控管理实效。加强医共体总院“七大”慢病指导中心建设,带动基层慢病管理能力,提升慢病诊疗质量。 (七)实施优生优育保障行动 1.完善落实生育支持政策。加强新型婚育文化建设,倡导和谐婚育新风,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争创“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推进区优化生育政策落地见效,完善落实生育保险、婚育假期、生育服务、托育服务、入园入学、就业住房等方面支持措施,切实减轻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开展出生人口监测预警,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 2.实施母婴健康提质工程。加强与浙大妇院、浙大儿院深度合作,持续加强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的能力建设,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65‰以下,争创区域妇女儿童医学高地。深化妇幼机制创新试点和妇幼健康专科联盟建设,加强三级妇幼网络建设。完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建立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保障一体的出生缺陷儿童全周期工作机制,严重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1‰以下。乡镇街道“医防护”三位一体儿童健康服务实现全覆盖,推进0-3岁婴幼儿发育监测筛查、转诊和干预。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1.17人。建设公共场所五星级母婴室2个以上。 3.优化生育健康服务体系。以妇女儿童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突出“全流程、标准化、高质量、主动性”要求,围绕生育健康“婚、孕、产、育”四个环节,加强婚前健康干预、婚后孕育指导、孕期保健服务、产妇安全管理、儿童医疗救治,着力提升优生优育服务能力、生殖健康管理能力、母婴安全保障能力。以数字化改革为支撑,一体化打造“生育健康管家”场景,实施生育健康全周期管理,打造标志性成果,赋能生育健康全流程服务。 4.加强普惠托育服务管理。推动幼儿园、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举办托育服务设施,支持规模化、集团化办托,鼓励社会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务,创设“虞快托”品牌,打造具有上虞辨识度的“虞快托育”应用场景,推动普惠托育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按需配置城乡托位资源,到2027年,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5.5个,其中普惠性托位占比达到70%以上,公办(不含幼儿园托育部)托位占比达60%以上。探索普惠社会化托育机构视频监管,实现二级以上托育机构视频云监管。 (八)实施老年健康支撑行动 1.发展老年医疗服务。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中医医院)全面设立老年医学科,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提升老年多病共治水平。全面加强二级以上医院康复科建设。通过新改扩建、现有医疗机构转型和社会力量举办等形式,设置1家护理院(中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康复护理病床,积极开展社区、居家康复护理服务。 2.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健全区域安宁疗护网络体系,建立安宁疗护病区不少于1个,力争5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安宁疗护服务,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创新推广机构居家一体化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培养安宁疗护人才队伍。 3.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全面推行医养结合“健康管家”服务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居家健康管理、家庭病床运行、养老机构协同、医疗机构医养的服务体系,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建立医养结合服务快联快通机制和养老服务机构健康巡诊制度。推动社区卫生、养老服务、扶残助残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九)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行动 1.加强中医特色学科(专科)建设。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推进区中医医院强院建设,鼓励支持区中医医院与上海、广东、北京等地大医院紧密合作,提升中医学科(专科)建设水平。加强中医骨伤、中医妇科、中医肺科、中医肾病等中医特色学科(专科)培育和特色中药制剂开发,创建一批省级、市级、区级中医特色重点学科(专科),推动区中医医院骨伤科创建全国中医重点专科。 2.加快中青年“名中医”培养。启动实施“名中医”培养计划,结合中医特色学科(专科)建设,精选一批中青年中医技术骨干进行“进修深造+科研支持+团队支撑”的组合式培养,加快打造一支本土化“名中医”队伍,逐步形成“金字塔”型中医人才队伍结构。积极引进市级以上名中医工作室,做好名老中医资源传承和创新,发挥名老中医传帮带作用。 3.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基层中医馆内涵建设和管理工作,积极设置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新建市级以上基层“旗舰”中医馆不少于2家,1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设置中医阁,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6类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持续加强基层中医人才引进培养和基层中医师承培养工作,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4.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推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康复等专科医院中医科全覆盖,推行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建立中西医协同多学科会诊制度,制定实施“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围绕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老年痴呆等重大疑难疾病和程度重大的传染性疾病,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形成一批疗效明显的诊疗方案。加强公立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中西医协同旗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深化临床类医师“西学中”培训,培养一批“能西会中”的临床类医师。 (十)实施数字健康高地建设行动 1.加强新基建新技术承接应用。按照“浙江健康云”规划要求,推动区内医疗卫生机构核心业务规范有序上云。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汇聚全人群全周期全要素医疗健康数据并全量上传至“浙江健康数据高铁”。推进全区医疗机构病历、处方等核心数据实时归集,实现医疗健康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开展人工智能临床辅助决策支持应用建设,实现人工智能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全新突破。 2.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推广普及“互联网+”医疗、检查检验、护理、药事、中医、急救等数字化服务。推动网上医院服务提质扩面,构建线上预约、在线诊疗、线下护理、药品配送、医保结算等全流程闭环服务,努力形成线上线下分诊新模式。高质量推进远程会诊、远程检查、远程病房、远程教学等远程医疗服务,积极开展未来社区(乡村)智慧健康站建设,推广可穿戴式、便携化、居家型健康监测设备和健康管理设施。 3.探索“未来医院”发展。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加强数据技术与生命科学交叉结合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探索应用,推动5G+、人工智能、机器人应用等信息技术与医疗相融合,实现院前、院中、院后全周期数字医疗健康服务。到2027年二、三级公立医院智慧服务分别达到2级和3级以上,三级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水平达到4级以上,上虞人民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达到5级。 (十一)实施“三医”协同治理行动 1.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协商谈判机制,深化医保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落实住院费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点数法付费,扶持激励中医药特点的医疗机构发展。贯彻落实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支持常见病、慢性病和康复护理等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优化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推进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加强服务成本测算,贯彻落实动态调整机制。全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例逐年提高。对临床急需、安全有效的新技术明确技术规范,向上推荐新增设立收费项目和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3.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落实国家和省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各级医疗机构每年准确报量,倒排采购计划,确保中选药品和耗材稳定采购。加强临床药学队伍建设,逐渐形成“以患者为中心,合理用药为核心,走出药房,面向临床,服务患者”的临床药学服务理念。健全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机制,做好短缺药品清单管理,以医共体为单位,建立上下两级短缺药品处置机制。完善医疗机构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制度,强化医疗机构应急药品和物资的储备。 4.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按照“两个允许”要求,建立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力争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达到45%以上。建立健全人才、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薪酬总量专项激励机制。探索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分配形式。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加强乡村卫生人员综合保障。 5.加强行业综合监管。持续深化卫生健康法治建设,推进数智卫监应用提质扩面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加大医疗执业、公共场所和学校卫生、职业健康、传染病防治等监管力度。强化公立医院运行管理,健全绩效考核和绩效评价机制,加强公立医院综合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管理,落实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定,规范设备采购审批。做好医院等级评(复)审工作,强化等级评(复)审在推动医院内部管理、提升医疗安全水平中的导向作用。完善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深入实施清廉医院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院科两优、德医双强”工程。强化安全生产区域专项治理,推进区级医院智慧消防建设。规范引导精准医疗、健康保健等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多样化健康需求。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党建统领,进一步健全党对卫生健康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健康上虞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创新政策举措,制订年度任务清单。各镇街、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细化目标、条抓块统,强化责任落实,推进工作落地见效。 (二)加大投入保障。强化政府办医责任,重点加强对基层医疗、公共卫生、妇幼保健、中医药发展等方面倾斜支持。积极化解公立医疗机构存量长期债务,严禁违规新增举债建设项目。加大卫生健康民生实事项目投入,提升卫生健康优质共享水平。 (三)开展监测评价。发挥考核“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建立完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动态监测推进区域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重要政策执行、重大改革实施和重点任务完成等情况,强化工作指导、发展评估和督查激励。 (四)强化宣传引导。加强卫生健康宣传阵地建设,依托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等各类平台,及时做好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相关政策解读和信息发布,加强正面宣传和典型报道,引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营造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良好氛围。 |
||
|